抓节约需要文化支撑
2009-02-25唐宗礼张菊香
唐宗礼 张菊香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出发,近年来,不少企业在抓节约的工作中虽然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综合能耗依然高企,管理费用节节攀升,生产经营成本仍然居高不下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抓节约的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满意。究其原因,并不是这些企业对抓节约重视不够,没有下力气,而是由于节约文化建设不到位,最终影响了抓节约的效果。
干部职工勤俭节约的文化知识欠缺,节约意识淡薄,对浪费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节约技能不强,企业在抓节约的过程中物质投入不到位,基础管理水平低,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等等,这些都会影响节约效果的提高。
树立正确的节约观念,这是节约文化的核心。节约文化是干部职工对节约活动的认同感以及节约价值观的体现,是干部职工在节约活动中有关节约行为认知、选择、判断、执行的观念总和,是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观念的外在表现,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支配着人的日常行为,是人的行为习惯中轻易不会改变的成分。一些企业之所以抓节约的效果不明显,存在浪费现象,主要还是由于部分干部职工在勤俭节约的价值取向上认识模糊,少数管理人员违背经济规律,对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顶礼膜拜,拼资源、拼劳力、拼投入,盲目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对节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行错误的节约文化理念造成的问题。因此,抓节约必须要有科学的文化作支撑,否则,就会误入歧途。
要增强节约文化的预防意识。抓节约的首要之举是预防,而防范浪费又是抓节约的出发点和归宿。首先,企业要注重加强技术研发,持续革新生产工艺流程,逐步改造和淘汰落后的老旧设备、设施,不断改善生产作业条件,从硬件源头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预防浪费。其次,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强化节约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消除对节约工作重要性的错误认识,变要我节约为我要节约,从思想源头预防浪费行为的发生。再次,要加强节约知识的学习培训,开展节约常识科普宣传,加强节约技能的培训,广泛开展小改小革,从能力上堵住浪费的源头。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节约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不在源头上加以控制,不对最初细小的浪费现象加以堵塞,最终就可能酿成不可收拾的浪费狂风,形成“蝴蝶效应”,带来严重的浪费后果。企业抓节约的效果不理想,无论是环境因素、物质因素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这种结果都不会是瞬间形成的,事先肯定会有浪费的征兆与苗头。这些征兆与苗头出现以后,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捕捉它、发现它,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它,就能有效堵住浪费的源头,实现节约效果的最大化。企业干部职工节约文化素质的培育是提高这种源头控制力的关键。
干部职工节约文化的培养,有一个“外界教育——主体接受——个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除了加强宣传教育之外,还必须通过制度和机制的强制力来促进节约文化意识的提高。这就需要企业在抓节约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把节约工作开展的情况纳入日常管理考核之中,与干部考核、职工岗位晋升、评先评优、待遇兑现等紧密挂钩,把节约文化固化于制、外化于行,不断彰显节约文化的影响力与执行力。除了制度和机制以外,还要强化环境氛围的营造,要对节约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与表彰,对节约工作不力、浪费现象严重的人和事进行旗帜鲜明的批评与处罚,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环境氛围,以此促进每一名干部职工向先进典型看齐,心想节约,主动节约,形成个个重视节约的文化气氛。
(作者单位:江苏油田安徽采油厂党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赵晶华
zhaojinghua_79@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