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喜洲民族资本家刍议
2009-02-25赵静苏光红杨丽奇
赵 静 苏光红 杨丽奇
喜洲镇位于大理市北部之平坝中,西面苍山,东临洱海,山明水秀,土地肥沃,经济繁荣,历史悠久。汉至晋为叶榆县治所,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诏国至大理国时期为京畿要地,交通便利,水路、旱路直通上关、下关,出上关可至西藏,出下关可至昆明、四川、缅甸。早在南诏时期,喜洲商业、手工业就具有一定规模,清朝末年以后,喜洲陆续涌现出一批以商业为主的民族资本家,被当时的人们统称为“喜洲商帮”,其中,严、董、杨、尹“四大家”最为出名,“八中家”、“十二小家”次之,此外还有一大批大小不等的商号。他们主要经营矿砂、猪鬃、茶、丝、棉纱、棉布、鸦片、山货药材等,范围遍及滇西各地,许多人到昆明、四川、上海、武汉等地开设商号,有的还把商业发展到缅甸、印度、香港等地。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一些资本雄厚者将部分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在昆明、个旧、下关、喜洲等地创办工矿企业、原料加工业,或者投资开设银行。这些喜洲商人在获得丰厚财富的同时,也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他们为主体的“喜洲商帮”成为云南省内第一大商帮。
本文谨就“喜洲商帮”的产生、“喜洲商帮”经商成功的原因、“喜洲商帮”对喜洲地方社会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做粗浅的探讨。
“喜洲商帮”的产生
喜洲自古以来就是大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充分的部分,具有悠久的手工业、商业传统。从二千多年前连接中国与印度、缅甸、阿富汗乃至地中海的“蜀身毒道”到绵亘千年的“观音市”,无不留下喜洲商人的足迹。明清以后,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多,地少人多的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喜洲人出门经商。从小商小贩逐渐积累,从挑担叫卖到开设商号,通过祖祖辈辈一点一滴,聚沙成塔的经营积累,喜洲人形成了对商业独特的认识和体验——经商,在喜洲从来不是按“仕农工商”的观念列入社会阶层的末等,而是和读书同等重要的人生成功路径。
但是,古代的商业贸易,如“蜀身毒道”、“观音市”等都不可能造就出真正意义上的“喜洲商帮”。因为,商业的实质是输通有无赚取差价,市场的大小、货物的种类数量直接决定了商业的规模和商人的赢利能力,从这个角度讲,喜洲商业质的飞跃是在清朝末年,伴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急剧动荡而开始的。《续云南通志长编》卷74对此有精要的评述:“云南地处边陲,交通梗阻,故货弃于地,商务晚开。洎乎法并越南、英吞缅甸,蒙自、河口、思茅、腾越、昆明相继辟为商埠,藩篱尽撤,门户洞开。迨滇越路成,西人之经济势力乃随之而深入,三迤商务亦因之丕变矣。向之家庭伎艺、稗贩贸迁,浸假俱为产业革命与经济侵略之怒潮所荡洗,而沦胥以亡。”西方国家现代机器生产的棉纱、棉布等洋货呼啸而入,冲击、瓦解、破坏着喜洲传统的家庭手工业,迫使许多城镇乡村人口从手工业、农业中分离出来转向商业,“藩篱尽撤”在客观上导致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商业的规模、内容及环境和以前相比有了本质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严子珍、董澄农等一批喜洲商人抓住机遇,适应市场,锐意进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本后,纷纷创设商号,形成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一百二十个普通小家林立,商业空前繁荣的局面,其中规模较大的四大家是:“永昌祥”(创始人为严子珍、彭永昌、杨鸿春,后由严子珍独资经营)、“锡庆祥”(创始人为董澄农)、“鸿兴源”(创始人为杨鸿春)、“复春和”(创始人为尹辅成)。
二战以后,云南成为中国抗日物资输入的重要国际通道,对外贸易极大发展,地处滇湎公路枢纽地段的大理地区,成为当时各种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喜洲商人再一次抓住时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达到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永昌祥在1941年资本总额达二千多万银元;锡庆祥在1940年资本总额达一千五百多万元;鸿兴源和复春和解放前资本总额估计都在一千万元以上。
“喜洲商帮”经商成功的原因
“喜洲商帮”经商成功有许多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学徒做起、从基层开始,能吃苦,一步步积累而成。“永昌祥”的创始人严子珍“父承园,武庠生,以家贫兼营商业。镇圭生而颖异,年十二辍学,就父埠习贾,经商于大理、下关、会理、建昌间。”⑴即使后来严子珍生意越做越大,与江西人彭永昌、喜洲人杨鸿春合伙创建了“永昌祥”,还是让长子严燮成到另外一家商号当学徒,以锻炼其能力。“锡庆祥”的创始人董澄农“少孤,赖母氏抚育。稍长,遣就外傅,敏悟勤读,深为塾师所喜。万川目击母氏劳瘁,力请辍读习商,以减家累。初入商肆为学徒,躬执劳役,暇习书算。肆主知其能,委赴邻邑及省、榆间,采运商货。操奇计赢,悉中机宜,厥后遂自谋经商。”⑵从学徒做起,可以说是“喜洲商帮”的一个共同特点,通过日常具体的商业经营,喜洲商人养成了能吃苦的坚韧性格和敏锐的市场反应能力,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以诚信为经商根本。喜洲商人讲信誉、讲道德是十分突出的,他们曾经制定了《喜洲商帮从业人员须知》,提出了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和“职业修养原则”,归结起来就是:宗旨——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箴言——涵养怒中气,谨防顺口言,斟酌忙里错,爱惜有时钱。“永昌祥”还制定了“号规十条”,其中心内容是“严禁营私舞弊,假公济私”,特别提及“维护信用”、“礼貌待客”。⑶喜洲翔龙村张姓家族是“八中家”之一,百余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知识,由族人编辑成文载于家乘中,传之于子孙后代。最近发现张睿卿家珍藏的《百忍传家》一书中,有手抄墨书的《敬告商业练习生金玉良言》一份,其中的“商业号规”部分有这样的内容:“生意一言为定,当面斟酌看货,过后不许退还。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续云南通志长编》卷81记载:严子珍“性伉爽,重然诺,以此见称于人”,董澄农“重然诺,轻货财”。
第三,锐意进取、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喜洲商业的变迁和“喜洲商帮”的形成发展,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说商业传统是喜洲商人经商禀赋的源泉,历史机遇是促使“喜洲商帮”形成的契机,诚信精神是“喜洲商帮”得以立足的根本,那么,锐意进取、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就是“喜洲商帮”在极短的时间里发展壮大,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在这点上,“喜洲商帮”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严子珍、董澄农的经商经历表现得非常充分。严子珍为人称道的其中一项是茶、丝的销售,“云南丝茶业之振兴,自镇圭始”⑷,云南是产茶大省,每年有大量的茶叶销往外地,但是茶叶的生产、经营一直都非常粗放,“滇茶制造包装,均甚简陋,而贮藏一端,根本不予注意,是以颜色黝黑,汤色不清,香气消失,色、香、味三者无不受损,甚可惜也”⑸,严子珍起初经营布业,业务蒸蒸日上,但是,他“平居以此乃一家之生计事业,非社会生产事业也,心惘惘以为未足。时顺宁及勐库茶未尝起于世,光绪三十一二年间,乃购置顺宁春尖数十驮,于下关雇工拣选,制成沱茶。装潢精美,品味绝佳,远寄川中,遍赠亲友,社会人士,品而甘之,于是销路渐开,初制数百驮,继而数千驮,洎后同业继起,岁增至数万驮。迄今全川人士,盛称永昌祥下关沱茶,村镇茶肆,亦以其名标榜。其商号创制沱茶,垂三十年,茶色品质始终如一,宜其称道弗衰也。”⑹“永昌祥”用顺宁及勐库茶创制沱茶使原来默默无名的顺宁茶名声大振,带动了当地的茶树栽植业,顺宁藉此“民生富庶、成为一大茶产地”⑺。贩丝入缅是“永昌祥”的另一大宗生意,缅甸瓦城(曼德勒)原来有许多华商丝庄,二战后,银贵金贱,丝销锐减,华商丝庄被迫停业者甚多,瓦城仅余福春恒、永昌祥、茂恒及陕西天增公四家,“永昌祥锐意改良,在嘉定购茧,自抽改制四十余条份以下之洋纺丝,加工纺制,更能迎合顾主之需要,于是驰名全缅,牌誉销数俱跻福春恒而上之。永昌祥所出丝品,有绿缎商标者,条丝也;双狮商标者,纺丝也;单狮商标者,洋纺也。以洋纺为最精良,且货色始终如一,故销路日广。该号缅庄门楣,即以单狮商标为识,使缅人一望而知其为屯售佳丝之市场。”⑻董澄农的经商生涯曲折起伏,他经营过土特产品、白铅、布匹、棉纱等,开办过火柴厂,与官府合办了云南钨锑公司,“抗战军兴,京沪沦胥,政府西迁。万川因缘时会,延聘专才考察地质,探采各矿区蕴量,研求实业以助生产,筹组大成实业公司。继以金融事业为社会经济之枢纽,合资组设昆明商业银行,被推任董事长。其他生产、建设、民生、经济之企业,或躬自兴创,或量力投资,先后被推为昆华煤铁公司、澄和企业公司、云南实业银行、永丰银公司常务董事,云南劝业银行监察等职务。”⑼纵观严子珍、董澄农的一生,可以说开拓创新精神始终贯穿其中,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就不会有享誉中外的下关沱茶,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前半程辗转起伏的董澄农不会迎来日后的辉煌。
第四,与官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喜洲商帮”作为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发展起来的民族商业资本,其本身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时代烙印,与官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其一。严子珍结交官府由来已久,其被“委办下关、蒙化厘金,兼大理税务”不能说与此无关,“永昌祥”总号从下关迁到昆明后,严子珍又结交了云南省军政要员龙云、卢汉等人,并给他们干股,使他们不必投资而分享厚利。⑽让董澄农赚得巨额财富的云南钨锑公司,性质是官商合办,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官僚背景,董澄农后来任职的许多公司、银行也是采用官商合办的形式。杨鸿春从“永昌祥”分伙后在下关、丽江开设“鸿兴源”商号,“鸿兴源”主要经营山货药材,此外,还勾结地方官吏倒卖鸦片,获利甚丰。尹辅成的“复春和”,经营内容与鸿兴源大致相同。结交官府,或者说背靠官府给严子珍、董澄农、杨鸿春、尹辅成等人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在一个政治、经济转型、嬗变的特定历史时期,商人结交官府是以一定的利益转送来换取政治庇护,进而谋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喜洲商帮”发展之路的历史局限性,也是同一时期中国各地民族资本发展之路的历史局限性。
“喜洲商帮”对喜洲
地方社会发展的影响
“喜洲商帮”经商成功后不忘造福桑梓,以各种方式对喜洲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喜洲地方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澄农“于社会公益、慈善团体事业靡不热心参与,如建云大西郊医院及病菌学院、大理县中学、大理图书馆,设置县中学奖、助学金,以勖学子,捐助云大及女高中开办经费、大理图书馆基金,更提倡建喜洲五台中学,其次如中山学社,大夏大学及邑各中心小学,均捐助有差。又与严镇圭合力创设喜洲医院,修建镇川桥。他如义仓、平粜、施棺、施药、修桥、筑路,以及历年应募公债、储金、献金、赈灾、慰劳等款,凡有利抗战大计、社会福利之事,均慷慨输将。”董澄农还“捐资刊印《滇八家诗选》,以广流传”,“修大理遗存南诏胜迹、庄严三塔寺残存佛像”⑾等。
严子珍“尤致力于地方公益,常提倡教育文化,独捐十余万元,创办喜洲两级小学及女子小学;捐五万元以助五台中学;捐三十余万元建苍逸图书馆,兴修乡贤杨桂楼先生祠堂;重印《大理府志》。其输助各学校、图书室、教育馆、奖学金,尤汲汲恐后。”喜洲北面有条河,经常造成洪涝,严子珍导民浚治,数十年不懈,解除了这一隐患,又垫款六万元以疏通水道淤塞的洱海分支,长期资助喜洲义仓,救济贫民,又“分设贫民工厂,染织厂,以救济失业。既创办大理苍逸医院,复设立喜洲医院、助产学校,以医药济世,活人无算。抗战军兴,镇圭首捐十万元,以济军饷。其后滇省寒衣、公债之劝募,亦以镇圭为倡导,故众皆踊跃输将。”⑿
结语
“喜洲商帮”是在云南社会历史进程中一个特定时期出现、形成、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群,其形成、发展的过程既是喜洲地方的经济演化史,也充分折射出大理乃至云南近现代以来的社会变迁。虽然,“喜洲商帮”有种种自身无法逾越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喜洲商人的经商智慧、诚信、开拓创新、热心公益的精神构成了“喜洲商帮”最优秀的精华部分,直到今天,仍然给我们深深的启迪和思索——诚信和开拓创新精神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力提倡的,热心公益,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呼唤的。历史在前进,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眸过去,通过前人遗留的脚印,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当年他们曾走过的路,而更重要的是,这种了解和认识将使我们对现在正坚持的方向和价值充满信心。
注 释:
①②④⑨{11}{12}均见于《续云南通志长编·卷81·人物》(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6年出版)
③参见《喜洲史韵》(赵勤著,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2007年)第27页
⑤⑥⑦⑧均见于《续云南通志长编·卷75·商业》(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6年出版)
⑩参见《喜洲史韵》(赵勤著,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2007年)第19页
(史海漫游主持 廖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