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理历代碑刻之书法价值探微

2009-02-25

大理文化 2009年1期
关键词:碑刻墓志楷书

杜 武

大理,这个位于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以她深沉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而在苍洱大地上世代耕山耘水的勤劳智慧的白族儿女,正是这个文化的缔造者与忠实守护神。沧海桑田,在这个滇西文化的走廊中,至今还散落着许许多多的文化古迹,而碑刻艺术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近些年,一些文化部门对其作了大量的发掘与保护工作,整理出大批的史料,为研究这个神奇民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然而,只要我们暂且忘却这些碑刻的史料价值,而对它的书法艺术稍加关照,我们不难发现这里头蕴藏着丰富的书法观念与审美因素。本文谨从书法角度试论之。

大理碑刻的独特发展历程

大理碑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汉代,而它走的是一条相对封闭和滞后的道路,由于相对的封闭性与滞后性导致了它的相对独立性,也就是说由于地域、民族、交通与信息诸因素造成的独立性,使大理的碑刻艺术有了自己的独特性与完整性,但同时又能包容汉文化。我们不能忽视它对汉文化的包纳,正是能接受汉字并使之成为大理碑刻的表现形式,而又能对其根据自己民族的特点加以发展,成为相对的独特性,使大理的碑刻获得了奇异的审美结果,这本身就体现着一种价值。

据考证,汉字是由汉代传入云南的,刚刚传入云南时,云南的碑刻形制与字体同汉代无大异,从云南出土的唯一的汉碑《孟孝琚碑》可以求得印证。《孟碑》之字为当时的汉隶,也呈扁方状。当然,字形的构成比之成熟的汉隶略显率真自由,这就为云南碑刻的独特性(包括审美)开了先河,最起码是一种传承,实际上这也是必然的。那以后隶书便成为云南文字发展的基础,也就在那个时候,云南的汉字便开始走上了独立的相比中原一带较慢的发展道路,至东晋时期,云南的汉字早已与同时代的中原文字有了相当的差异。到公元400年左右,王羲之已经死去,而他早把楷书与行书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但在云南还在盛行“二爨”的书风,连楷书都没出现,但中原的汉字发展还是在不断地影响云南。至唐代以后,大理的碑刻已经对楷书的运用十分娴熟,《南诏德化碑》就是在大历元年(766年)立的,可以佐证。但值得一谈的是,《德化碑》的楷书是两晋风味的,与北魏碑的《崔敬邕墓志》也很相似,但与法度为胜的体现出盛唐之音的唐代楷书极不相称,因为大历年间正是四大楷书家之一的颜真卿的字体成熟期,欧体早已成型近百年。当然,这个时候对中原文化的汲取比两晋时候已大大加强。随着时代的推移,南诏与大理国的汉字同中原的汉字在形体上差距越来越小,但呈现的艺术风格依然差异较大。大理一带一方面继续走《德化碑》一路的风格,并使之民间化,另一路还在追寻二爨的风格,当然,后者是一种对艺术美的崇尚。

宋大理国后,大理的碑刻发展出现了多极化的态势,大致可看为四个层面。一是以学习中原书法为主的,如《大理国渊公塔之碑》(1220年·祥云水目山)及《大理崇圣寺碑铭》(1325年·崇圣寺),以及碑阴《大理崇圣寺圣旨碑》(1326年)。前者具唐五代法,后者碑阳楷书带行,兼晋人风韵及唐代颜公等人之法,有极高的书法水平,碑阴之字隐隐透出黄庭坚笔意。另外,《宝莲殿记》(1398年·大理喜洲),存明显的唐代楷书法度,极具书法技法。二是继承《德化碑》。《德化碑》有晋人的气韵生动,又兼《崔敬邕碑}(517年·河北安平)的北碑气格,同时融入唐人李北海《麓山寺碑》的奇崛,可谓为唐以后大理碑刻书法艺术的百科之集。因而,许多宋元以后的碑刻,都从此碑化出,如《故大师白氏墓碑》(约1299年·大理五华楼)、《故大理路差库大使董逾城福墓志》(1337年·大理五华楼)及《敕授鹤庆路照靡杨伯口墓志》与《元故先生杨俊墓志》(1382年·大理喜洲)。这些碑结体及笔法均极似《德化碑》,相信有师承关系,而且书者必定是大理的先贤。三是民间化的率真之字。这些碑字体大多朴素率真,不假修饰,估计是一般大众所为,但却充分说明了书法已从高阁庙堂之中走向了民间,如《杨惠墓志》(1424年·大理挖色)、《处士王宗墓志》(大理挖色)。四是承袭二爨风格的。二爨指的是《爨宝子碑》与《爨龙颜碑》,此二碑朴茂古厚,前者立于东晋大亨四年(405年),“奇姿百出”、“姿媚如神女”。后者立于458年,为“古今楷法第一”。据历史,唐天宝之后,南诏奉唐之命出兵讨伐爨氏,而南诏也许就在那个时代把二爨风格带回大理的。由于二爨书风的独特性,自当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立于1391年的《崇恩寺常住碑记》(大理崇恩寺),不论其结字与用笔,与二爨差别甚微,而《善士杨胜墓志》(1467年·下关斜阳峰下),也与二爨的体构近似,仅仅更加楷化一些而已。立于l473年的《张仲和墓志铭》(大理挖色),也能找到二爨的些许消息。这些碑皆立于明代以后,为何没有中原书法文化的正脉的影响?这决不可能是一种偶然,恐怕只能认为是书者对二爨书风的仰慕。类似的碑很多,如《应国安邦神庙记》(1432年·大理挖色)。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大理碑刻书法的发展自汉代后走的是以个性化的纵向发展为主兼横向对中原文化的吸收,直至与中原书法文化大融合的道路。这里头忠实地记载着白族先贤传承文化的艰辛与曲折。

大理古代碑刻的书法价值探微

大理古代碑刻的艺术源自汉隶,继而以其独特的方式进行发展,同时又不断地汲取中原的书法文化.所以它既具有个性,同时又兼备中原书法文化的特征,因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所呈现出的书法审美也是多样化的。一方面,它获得中原书法的正脉,把魏晋风度作了充分的阐释,又能把唐代的法度运用自如;另一方面,它依托二爨书风,使它的高古朴茂与奇姿溢出得以弘扬,真正让古代大理的碑刻有了个性;再者,它所使用的书体包括篆、隶、真、行、草五大书体,个中不乏有极具个性之作,如楷行草间杂的《张公圹志))(1416年·大理喜洲),这碑中有北魏造像记的率真与朴质,又有唐代颜真卿《争座位帖》的笔法,既有楷书的端凝,又有行书的流畅,实为奇碑。下面依据历史发展的主线,论述有较高书法价值的碑以及曾对大理书法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

杨珙,自称儒士,生活于明永乐、宣德年间,据《大理历代名碑》著录的三块他书丹的碑,可以认定他是大理土生土长的民间书法家。其字属二爨一系,间杂北碑书风,而结体又有唐人法,其中《大理弘圭赵公墓志》为其楷书中的上乘之作,应属晚年作品(1430年),此碑用笔以方为主,结体紧密,但保留了不少二爨的遗风,这对后人习二爨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其书于1422年的《彦昌赵公墓志铭》,较《弘圭》碑少几分韵味。而他书于1416年的《张公圹志》实为奇碑也。奇碑,定为奇士所为。

在此插叙一笔。浏览大理明初之碑,多出自杨姓之手,如杨珙、杨禄述、杨仲达、杨辅、杨黼、杨宗道等,而且这些人基本都生活在13世纪中叶,书法风格近似。这是不是一个巧合呢,还是其中有什么秘密?

明代是大理碑刻书法的一个鼎盛期,有极大的书法审美内涵,这当中不但有杨黼这样的大学者,就连五峰儒生张英、鹤川邓祥、社学儒士李文海等人手书之碑,都极具颜体楷法,这些碑的书法平正宽博,雄强茂密,可以代表着当时的一流书法水平。另外,后两人书丹的碑见之于剑川,说明大理县级都有相当的书法成就。

杨黼。杨黼是活跃在13世纪中叶的大理著名学者、诗人与书法家,人称桂楼先生。从诗歌上讲,他有著名的白文诗《词记山花·咏苍洱境》,这早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而其书于1444年的《鸡足山石钟寺常住田记》,精巧工整,有儒家风度,可以看出其书法留连于颜柳之间。桂楼先生不但楷法精熟,亦能写篆书,《鸡足山石钟寺常住田记》之额,即是他用玉箸篆写成的,从中可见他深得李斯笔意。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碑额也是他篆写的。

猜你喜欢

碑刻墓志楷书
明显陵碑刻图式元素的艺术特征探析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墓志文体起源研究综述
欲访汉碑游齐鲁 致尚宽厚遗绪新
楷书
隋唐墓志伪刻辨析
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