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鉴赏指导之我见

2009-02-25黄雪梅

广西教育·B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诗眼典故主旨

黄雪梅

古诗词鉴赏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高考考试大纲》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从2002年起,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又改客观题为主观题,学生在鉴赏诗歌时觉得难于读懂诗歌,往往因为把握失当或者表述不准确而失分。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本人认为有针对性的指导最行之有效,即教师应针对学生在古诗词鉴赏中出现的失误来指导。在此,我针对学生古诗词鉴赏中出现的把握不当的几种情况,提出古诗鉴赏指导的几点方法。

学生在古诗词鉴赏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不会把握诗歌的整体形象

诗歌是用形象来表达思想的,诗歌的整体形象表达诗歌的中心内容。理解一首诗应该从整体来理解,把握了一首诗的整体形象,才能把握这首诗的中心,否则答题时就“只见树叶不见树干”。例如鉴赏柳中庸的《听筝》,鉴赏题是:这首诗借筝声传达心声,听筝听出了悲怨,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诗人是如何表现种种悲怨的?

在鉴赏这首诗的时候,有的学生就没能从整体来理解,没能抓住这首诗的整体形象——听筝。理解中间的两联也就不知道它是用来写“筝声”的,因而答题的时候就没有结合“筝声”来回答。没能回答作者用比喻、通感、渲染、联想的手法来形容悲怨的筝声;没能明白颔联诗人巧妙地将悲怨的乐声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强烈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颈联由景入情,写人世的悲欢,诗人听着低沉、幽咽的筝声犹如看到灯前白发老母为不归游子对影悲泣,看到伫立楼头的红颜少妇为远行丈夫望月长叹。学生因为不能整体理解诗歌,不能把握诗歌的整体形象,所以答题时只是把这两联翻译出来,以翻译来代替问题的答案。

二、不会抓住诗歌的关键字眼来把握诗歌的主旨

古诗词难于读懂,有些学生对诗歌的主旨把握不准,主要是不会抓住诗歌的关键字眼来把握诗歌的主旨。还以上面的《听筝》为例,这首诗写昕筝,但是着眼点不在表现弹筝者的技艺高超,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只要抓住“离别恨”就可以抓住这首诗“伤离别”的主旨。但是因为学生不会抓住表现主旨的关键词语——“离别恨”,所以有回答表达作者怀古喻今,对历史兴衰的感叹的,有回答用悲怨来告诫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的;有回答对统治者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的不满、表达作者悲怨的心情的,还有回答作者是思念亲人、孤独忧愁、亡国哀思等。

三、表达技巧掌握得不够而影响对诗歌的理解

学生对古诗词鉴赏常用手法把握得不够,答题时把此手法说成是彼手法。例如:鉴赏陈子昂的《晚次乐乡县》,鉴赏题是:尾联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此时,应该答:此诗尾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把“此时恨”借猿猴声表现出来,抒发了无尽的思乡之情;或采用反衬的手法,以日暮的寂静衬托深山凄婉的猿猴声,表达作者的孤独、凄凉的心境。但是学生却回答为:采用虚实结合手法、总分手法、拟人手法等等。学生之所以回答错误是因为对表达技巧掌握得不够。

四、对诗中的典故不理解而影响整首诗的鉴赏

诗词贵在含蓄,作者要说的意思,往往不直说,而是借用典故来表达。在用典的诗词中,如果不理解诗中的典故,就不能正确理解诗意。例如鉴赏辛弃疾的《摸鱼儿》,鉴赏题是: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本词却写得委婉含蓄、曲折有致,试联系此人生平思想基调和人生际遇,分析本词是如何委婉含蓄地表情达意的?

这首词下阕就是运用典故借古讽今,委婉含蓄表情达意的。诗人运用了陈皇后、屈原、杨玉环、赵飞燕等典故。有些学生对这首诗中的几个典故只懂得赵飞燕和杨玉环,只知道赵飞燕和杨玉环死后化尘土,不懂这两个典故的真正含义。其实杨玉环和赵飞燕生前得宠但却死于非命是比喻主和派(投降派或奸佞小人)没有好下场,陈皇后曾经失宠,别居长门官,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给汉武帝为其陈情,汉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如果不懂这两个典故的含义就很难回答作者用陈皇后失宠和蛾眉遭嫉来比喻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也就不知道此词是如何委婉含蓄表情达意的。

针对以上学生古诗鉴赏中出现的把握失当的情况,教师可在以下几方面做鉴赏指导:

一、借助诗歌题目,分清诗歌类型,把握诗歌内容

诗歌的题目往往表明诗歌的主要内容,而诗歌的内容可以进行归类。指导学生在做题时,教师不妨借助诗歌的题目,先从内容上判断它属于哪一类,这样就可以把握一首诗的内容,然后再根据某一类诗歌的特点进行赏析,这样答题就可以避免失误。

高考中出现比较多的几类诗歌有思乡类、送别类、怀古类、边塞类、抒情言志类。这些诗歌的内容往往在诗歌的标题中体现出来,例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题目就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游子思乡诗;严维的《丹阳送别韦参军》一目了然是一首送别诗;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和李益的《从军北征》一看题目就知道是写征人戍边生活的边塞诗;杜牧的《赤壁》、刘禹锡的《乌衣巷》一看就知道是怀古诗;张渭的《早梅》、元稹的《菊花》、李贺的《马诗》一看就知道是咏物言志诗。

二、整体感知。抓住诗眼,把握主旨

无论是分析诗歌思想内容、作者思想倾向还是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都需要建立在对诗歌整体内容的理解上。而诗歌的主旨往往凝练在某一个词或某一句上,我们把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词或句叫“诗眼”。“诗眼”是一首诗歌内容的凝聚点,抓住了诗眼就等于抓住了诗歌的中心思想,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鉴赏古代诗歌。

我们在教学生抓住“诗眼”时,要告诉他们注意抓住关键词,特别关注动词和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往往具有多重含义,是诗眼所在。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这个动词,既是羌笛所吹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的心境,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艰苦及对朝廷不关心的不满。又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出了环境之孤苦,由此可知人之孤苦,可达人心。

三、利用鉴赏题干和注解提供的信息进行鉴赏

有些诗词鉴赏的题目本身就提供有用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可以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例如鉴赏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和张籍的《酬朱庆余》,回答:

(1)这两首诗谈的都是有关应试的事。试说明两首诗中的含蓄手法。

(2)诗中反映了朱庆余怎样的心情,张籍如何认识?

这两首诗的鉴赏题目中提供的“有关应试的事”非常重要,知道了写应试,就知道两首诗一问一答都是比喻。也就不难理解朱庆余对新娘拜见婆婆前那种忐忑不安的情绪的描写和张籍是如何鼓励他要有信心了。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例如:鉴赏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解提供的信息是: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近年来,表达技巧的考查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教师要注重学生这方面的训练。此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平时多读诗歌,多积累历史典故、历史知识,在鉴赏时,首先要理解典故本身的内容,再结合诗歌,才能明白作者用典的意图。

猜你喜欢

诗眼典故主旨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主旨大意题
终究有一枚诗眼
How to Find the Main Idea 如何找出主旨
诗眼
诗眼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闻鸡起舞
办手抄报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