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开创者

2009-02-25张治银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1期
关键词:领导集体理论体系实事求是

张治银

摘 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理论问题,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开创者。

关键词: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者

中图分类号:A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9)01-0053-05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既继承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成果,又在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理论上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开创者。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我国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毛泽东说:“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P23)这暗含了中国应该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还说:“我们有了自己的初步实践,又有了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2](P24)毛泽东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稿的批语和修改中还指出:“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3]这些谈话都强调社会主义在中国具有特殊性,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提法已相去不远,但毕竟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究其根本原因,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还不可能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历史现实决定了这一任务得留给后人来解决。

邓小平亲自参与了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得以能够总结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经验教训。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是由此演化而来。邓小平早在1979年3月就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4](P163)同年11月他说:“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不完全一样,一开始就有区别,中国建国以来就有自己的特点。”[4](P235)同年12月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4](P237)实际已经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5](P3)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并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这里的“长期”显然不能理解为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短短四五年的时间,而应该包含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阶段,因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根源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与实践。党的十三大报告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一系列理论观点作出概括,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概念,与之同时使用的还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名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完善,既是对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批判继承,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党的十四大报告在总结十四年来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时,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概念,与之同时使用的还有“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名称[6]。这个概念在党的十五大报告被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被提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则在以前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可见,邓小平首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概念实质上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最明确的历史来源。

毛泽东曾借用“实事求是”这一概念阐述我党的哲学思想,对“实事求是”作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解释,实质上使之成为我党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多次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1957年毛泽东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话时说:“正确的领导按客观情况办事,符合实际,群众欢迎;不正确的领导,不按客观情况办事,脱离实际,脱离群众。”[1](P262)但在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国际上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封锁,苏联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又出现了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被迫独立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一定阶段的探索实践中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损失。由于实践的失误,理论上也产生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等错误的理论。从主观上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理论上出现的失误都是偏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邓小平在总结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和中国的国情出发,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将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精髓。针对“两个凡是”,邓小平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呼吁人们从对毛泽东思想的错误理解中解放出来。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4](P141)“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不但中央、省委、地委、县委、公社党委,就是一个工厂、一个机关、一个学校、一个商店、一个生产队,也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问题、办事情。”[4](P14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多次强调“实事求是”,并将之提升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内容作了概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4](P278)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提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邓小平将“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加以阐释,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核心地位。

邓小平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巨大的作用。从实践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哲学思想作指导。国际上,没有比我国更成功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可资借鉴,国内还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不可能为他们去世之后百十年的事情给出相应的答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依靠“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问题。从理论角度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都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提出来的,都是实事求是这一精髓在不同时期针对我党、我国实际情况的理论展开,本质上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说过:“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4](P364)可见,邓小平当时提“解放思想”,并将它与“实事求是”并列,主要是为了将人们的思想从“两个凡是”中解脱出来,“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与时俱进”并将其与“实事求是”并列,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谈“求真务实”,从根本上讲都是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对实事求是做出的阐释,本质上都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由此可见,实事求是不但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实质上为涵盖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任务完成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成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出现了种种弊端,我国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走苏联的老路,但这意味着要承担类似苏联因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后果;二是独立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但这意味着我们将失去苏联的支持乃至遭受来自苏联的压力。毛泽东以极大的政治勇气义无反顾选择了后者,尝试找出一条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坚信社会主义建设有其规律可以遵循。他说:“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有过不少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但也不是没有缺点,没有片面性,这说明我们还没有完全地系统地掌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规律,还要在今后长时期内探索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道路。”[2](P23-24)他还说:“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我们要以第二个十年时间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从其中找出它的固有的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服务。”[7]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实践中建立了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基础;理论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方针等。但由于采取革命战争年代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办法来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这些正确的认识不但没有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贯彻,而且还产生了更大的失误。实践证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了“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为找到适合中国情况的新的道路进行探索,在探索中走入歧途”,“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8]。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失败的原因是不知道“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没有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则在总结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将之概括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4](P312)1987年时他又说:“现在的方针政策,就是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总结的结果。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我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信你们是理解的。”[5](P223)199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P373)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还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阶段、发展战略等方面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给予了回答。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有很大的不同。最根本的不同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以“探索”为表征,探索的过程正确和失误相互交织,一些正确的认识没有得到坚持,一些错误的认识还得到不断的发展。而邓小平顺应时代需要,在总结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正确的路线得到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平稳,没有出现大的失误。这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问题上对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认识的重大突破,中国面貌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大战略思想之一,对其后的战略思想也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实践角度看,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还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漫长性决定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今后还可能会产生的其他理论都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回答,它们面临着共同的理论主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理论角度看,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今后还可能会产生的其他理论都将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展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实事求是,在总结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创造性地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形成了由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发展战略论、经济政治文化论、祖国统一论、外交、党建等构成的宏大而科学的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回答的“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质是回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该怎么样加强党的建设,根本目标还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没有离开邓小平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科学发展观所回答的“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实质也是解决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仍然是对邓小平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的深入回答。邓小平实质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今后还可能会产生的其他理论提出了一个共同的理论主题,为之提供了一个明晰的理论框架,并给予了明确的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今后还可能会产生的其他理论都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展开和深入阐述。

邓小平在总结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明确的历史来源;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徘徊不前的局面,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稳定的理论主题。综上所述,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直接的概念来源、思想精髓、理论主题。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开创者。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吴冷西.十年论战[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4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0-254.

[7]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8.

[8]胡 绳.胡绳全书(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91.责任编辑:张新颜

猜你喜欢

领导集体理论体系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与党性原则的统一
实事求是
摭谈优秀班集体形成的有效途径
领导集体的凝聚力创造机构人事改革的和谐稳定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与构建探讨
《文心雕龙》“通变”论主旨研究综述
初探管理会计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
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执政思想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