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捷:巨无霸急需瘦身
2009-02-24霍光
霍光
在产品毛利率快速下滑、金融风暴影响整体硬盘市场的大环境下,运营成本高居不下、错失新兴市场良机,希捷不仅被下调评级,未来表现更颇为堪忧。
一年以前,希捷毫无疑问是硬盘市场老大。而在现在的市场中,这一情况已经慢慢发生了变化。截至2008年9月28日,希捷和西部数据的2009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中,虽然希捷的营收依然达到了30亿美元,高出西部数据的21亿美元近1/3,但西部数据2.11亿美元的净利润却远远超过了希捷6000万美元的净利润。净现金流方面,西部数据的1.09亿美元更是远远超过了希捷的1500万美元。一年以前,希捷和西部数据的股价分别在24美元和30美元左右,而到2008年12月,西部数据11美元左右的股价已经远高于希捷4美元左右的股价。一年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
营运费用居高不下
2005年12月21日,希捷宣布将以19亿美元收购迈拓,掀起了一波热议。当时,希捷已经占据了硬盘市场份额第一的交椅,而迈拓则是曾经的市场份额第一、当时的市场排名前三之一。通过这一收购,硬盘市场三强中的两家公司走到了一起,对市场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当时,业界普遍看好这一收购。市场调研机构iSuppli公司曾声称这一合并将确立希捷今后十年内在硬盘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到2006年5月,希捷宣布已经完成了对迈拓的并购,硬盘业界巨无霸诞生。
然而,成为巨无霸并不一定意味着永远领先,却可能是“巨人症”的开始。虽然希捷在成功收购迈拓之后马上宣布将裁员6000人,相当于当时迈拓总员工的50%,但是,收购之后希捷并未实现之前希望的运营费用的节省。事实上,截至2005年6月末的希捷2005财年,希捷的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为3.06亿美元,而这一数字在2006财年、2007财年和2008财年分别为4.47亿美元、5.89亿美元和6.59亿美元,四年间增长了115%,同时公司营收增长仅为68%。另一方面,通过并购迈拓获得的苏州工厂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产能利用率常年不足50%。
作为希捷的最大竞争对手,西部数据则展现出了稳健的财务控制能力。同样从2005年开始,西部数据四年间的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从1.55亿美元增长到了2.2亿美元,而总营收则从36.38亿美元增长到了80.74亿美元。西部数据亚太区总裁蔡耀祥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曾经经历过低潮”(西部数据曾在2001年面临财务困境,并出售了全部企业级硬盘业务),西部数据一直注重对成本的控制。他还曾以开玩笑的口吻说:“希捷亚太区总裁可能会有5个助理,而我只能有1个助理。”虽然这一说法未经证实,但从2009财年第一季度财报看来,希捷4800万块的出货量虽然高出西部数据的3940万块约21%,但其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却高达1.48亿美元,而西部数据的0.57亿美元仅仅相当于希捷的零头。另外,希捷的研发费用也比西部数据高出将近一半。
在毛利高出竞争对手约1亿美元的情况下,净利却仅仅相当于对方的1/4——高昂的销售及管理费用已经成为希捷不得不面对的重担。
利润率下降使问题凸现
如果说在高利润的行业,高管理费用并不成为负担的话,现在的硬盘市场则完全不同。事实上,这些年来,硬盘的利润已经大大下降,在2008年下半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在2008年年初的中国市场,当时最具性价比的320GB硬盘价格还在700元左右,而到了年底,1.5TB的硬盘价格已经跌至899元。以每GB的价格计算,跌幅约75%。从希捷自身的数据来看,2008财年第一季度,希捷营收为32.85亿美元,毛利为8.09亿美元,毛利率达到24.6%;而2009年第一财季,毛利率仅为17.3%。
市场的毛利率下降的时候,削减支出就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除希捷和西部数据外,日立的硬盘部门从2008年初开始已经连续四季度盈利。而之前,日立连续几年都持续亏损。日立的工作人员也将这一转变归功于费用的节省。
即使如此,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希捷依然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削减支出。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寒冬也许将让这一问题更加明显。据新华网报道,在2009财年第二季度的市场预期更加悲观的情况下,西部数据已经在12月17日宣布了人数达到2500的裁员计划,并将采取包括降低管理人员的薪水、将工作时间减少20%、关闭在泰国和马来西亚的一些工厂以及将公司2009财年的投资额从7.5亿美元减少至5亿美元的一系列节省开支措施。而希捷公司则声称并无裁员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希捷的管理费用是否会成为更大的问题?我们拭目以待。
缺乏提升毛利率手段
在市场变化快速的IT领域,规模效应也许会带来成本方面的优势,但同时带来的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灵敏度的丧失。企业不得不在这两方面展开博弈,并且通过划分部门、分拆业务、组建分公司等方式来同时获得规模效应和敏捷性。
然而,对市场的敏感度会直接对产品毛利率产生影响。毛利率的差异会影响最终的财务表现。
2007年以前,希捷的毛利率一直较西部数据高出许多。这应当归功于希捷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带来的规模效应。但在这两年,硬盘市场也有了一些变化。由于整体产能过剩,价格战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因此硬盘利润空间不断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笔记本电脑在近两年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推动了2.5英寸硬盘的快速成长,另一方面还使得移动存储的需求开始爆炸。而硬盘产品价格快速下跌的过程中,外置存储相对具有较高的毛利率。以2.5英寸320GB产品为例,品牌移动硬盘价格在500元~1000元均有分布,而裸盘价格仅在420元左右。
针对这种情况,西部数据快速作出反应,部署了公司的外置存储产品。2009财年第一财季里西部数据出货1460万块用于手提电脑和外置存储的2.5英寸硬盘,连续季度增幅达到25%。与此同时,希捷虽然也很重视2.5英寸市场,但是,在外置存储市场的争夺中处于下风,以至于到2008年6月时,让西部数据的外置硬盘在欧美市场占据了约50%的市场份额。外置产品较高的毛利率使西部数据获益良多。
不过,希捷也意识到了这一失误,并开始在这方面投入力量。2008年11月,希捷为其旗下FreeAgent系列外置硬盘推出了秋季新品,希捷全球副总裁郑万成还专程来到北京参加新产品的发布活动。
外置产品之外,西部数据还通过不断细化市场,推出了GreenPower等不同系列的硬盘来提高毛利率。由于市场上硬盘产品普遍采用以产品序列号中的英文字母的不同来划分不同的产品,用户很难了解到一款标为“6400AAKS”的产品和“6400EACS”有何不同,使得价格成为了用户选购硬盘的第一考量因素。针对这一市场情况,2008年9月,西部数据通过更换产品标识将旗下产品细分为侧重性能的黑盘、侧重功耗控制的绿盘和侧重性价比的蓝盘。蔡耀翔坦承,绿盘和黑盘的毛利率要高出普通产品。但是,希捷依然在采用传统的产品分类方式,同时并未重点针对绿色或高性能进行产品推广。
对希捷来说,幸运的是,在企业级市场希捷依然拥有竞争对手无可比拟的优势。由于在2001年西部数据曾经面临困境,并出售了全部企业级硬盘业务,因此希捷在这一领域没有重量级的对手,占据超过60%的市场份额。
能否在消费市场,尤其是移动存储市场重新获得较高的毛利率,将是决定希捷未来很关键的因素之一。
金融风暴和SSD的挑战
如果说在2008年,希捷和西部数据的竞争是硬盘市场的竞争焦点的话,在2009年,全球金融风暴带来的消费低迷和SSD硬盘同时给希捷和西部数据带来了新的挑战。
2008年12月,英特尔和日立宣布将合作开发和推广针对企业用户的固态硬盘产品,采用串行SCSI(SAS)或FC光纤(Fibre Channel)接口。双方合作产品将采用独家销售的模式,由Intel提供NAND闪存和SSD技术,制造出的SAS或FC接口固态硬盘全部采用日立品牌,由日立负责销售。
在2008年记者采访蔡耀翔和郑万成的时候,两人都表示,SSD市场还不成熟,短期内不会投入相应的产品。然而,日立的加入却使得SSD的前进速度大大加快了。从英特尔已经出货的SSD产品来看,SSD在速度方面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日立的客户资源加上英特尔的市场优势,会带来新的变数么?
另一方面,全球金融风暴对硬盘产业的影响也开始逐渐显现。前面已经提到,西部数据已经开始着手过冬。希捷虽然没有相应的消息公布,但相信希捷内部也在积极准备应对市场的恶化。
从股价走势来看,如果说2008年上半年双方股价还是有涨有跌的话,2008年下半年,双方的股价都随着大盘的下跌而下跌。西部数据从6月初的高点39.98美元跌到现在的11美元左右,而希捷则从6月初的22.27美元跌到现在的4美元左右。
从市场预期来看,未来两个季度依然面临困难的局面。因此,削减成本以保持盈利,并积极寻找新的市场空间,将是未来两个季度硬盘厂商的主旋律。从目前来看,希捷和西部数据谁能更好地控制成本,谁就能有更好的利润表现;从长远来看,双方谁能率先寻找到有效的手段以应对SSD带来的冲击,谁就能捍卫住硬盘寡头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