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西南苗族服饰的文化神韵
2009-02-21谭华苟萍
谭 华 苟 萍
摘要:西南地区苗族服饰图案稠密,色彩斑斓,在苗族服饰中有极好的代表性。透过服饰外在的形式,潜藏着苗族浓厚的民俗与风情;流露出苗族对历史的追忆,情感的倾诉: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西南苗族服饰文化底蕴深厚,神韵独特,有深遂的审美意境,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
关键词:西南地区;苗族服饰;文化神韵
“服饰”顾名思义,指穿戴在人身上的衣物和装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服”指“衣服”“衣裳”和穿(衣裳)。“饰”指“装饰”“掩饰”“装饰品”。人类文明的发展,最初是由服饰伴随着开始的。虽然服饰起源众说纷纭,但人类的穿着风俗可推到远古时代,从文身到用树叶、兽皮遮身护体。习以成俗,风俗来自生活,来自实用。人类懂得了穿着以后,就有了装饰的要求,有了美的意愿;自从服饰产生以来,就被染上了美的色彩,由此看来,服饰反映着人类生理和心理的要求。人类的服饰名目繁多,数不胜数,在一定成度上反映了服饰与自然环境、人类生产实践、社会历史、宗教信仰、科学技术、民族意识、审美观念、人类情感等有太多的关系,服饰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过程,是社会文化的积淀:因此,服饰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民族服饰的形式和文化底蕴尤其突出,西南苗族服饰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西南苗族服饰是苗族人民千百年来用血汗编织而成的,它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神韵,在苗族文化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资料统计,西南苗族服饰样式繁多,就西南地区有近百种,多以黑、青、蓝布料为底色,上面再以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银装饰等不同手法。做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颜色、各种题材、各种形式的装饰效果。服饰色彩丰富,色调明亮,图案花纹细腻紧凑、琳琅满目、热闹纷繁。融款式为一体,协调统一,别具一格。西南苗族服饰由于性别、年龄、婚否等情况而不同,并且有地区差别,但是都保持一种苗族从古至今的传统款式,特别是苗族女性百褶裙,图案花纹色彩斑斓,多刺绣、织锦、蜡染、挑花装饰,衣裙颜色以红、蓝、黄、白、黑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后汉书·南蛮传》)的传统。阿服饰用料则以居住地出产的原料为主,多以棉、麻、毛等经过家庭手工作坊精编细织而成,并配以大量的银饰。西南苗族服饰,代代相传,呈现出西南苗族服饰的特有魅力。这是西南苗族服饰的共性特点,但西南苗族服饰还是表现自我,展现苗族独特个性的形式和手段。这一点西南苗族服饰有更多的个性特质的内容表现。
一、以情悟物,借物抒情,彰显苗族的个性色彩
“社会群体是由人组成的,每个人在这个群体中生活是社会性实体,因此人的需要一是物质的需要,再是精神的需要。‘人的情感是以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为转移的。一般说,需要得满足就产生肯定的、愉快之情,反之则引起不快之情。服饰穿着是人的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之一,在服饰穿着中贯穿着情感,这种情感与服饰之间有着多种关系。
西南地区苗族服饰的形成与苗族人民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脉络相存。在历史的岁月中,苗族先民为躲避战争被迫离开故土,举族几度迁徙,来到崇山峻岭的西南地区,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十分痛苦的经历。在这种情况下,几千年里,苗族的感情世界被投下了浓重的阴影。在苗族的古歌、古诗、故事传说中都有大量的材料反映这种民族情感,而服饰具有大众化特点,又很易成为载体,这种思想情感很自然在服饰上得到体现。
传说古代黔东苗族有一位女首领名叫“兰娟”她在带领苗族同胞南迁时,为了记住南迁的历程,就用彩线记事的方法在衣服上绣上记号。渡黄河时她在自己的左衣袖口上绣上一条黄线;过洞庭时,在自己的胸口上绣上一个湖状图案。这样,每跨过一条河,翻过一座山,她都用彩线绣上相应的符号。她过的河、翻的山越多,她记的符号就越多。密密麻麻,从衣领口一直绣到裤脚。后来这位苗族女首领按照她衣服上所记的符号,用各种彩线重新精心地刺诱出各种美丽的图案,缝成一套漂亮的记载部落迁徙史的服饰,作为女儿的嫁妆,从此,当地苗家姑娘出嫁时,都去请兰娟首领教绣嫁衣,并把此衣叫做“兰娟衣”。“兰娟衣”至今在黔东苗族聚居区仍流行,那里的苗族姑娘都喜欢穿自己绣制的“兰娟衣”。“兰娟”其人现在虽然无从考证,但兰娟衣本身却充分证明了西南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情感个性色彩,流露出了苗族人民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银饰”是苗族服饰中的亮点,作为苗族服饰的一个元素,以塑造”蝴蝶”“枫树”“鸟”为多见。传说蝴蝶在枫树心里产下了十二枚卵,孵化出了人类的祖先姜央,从那以后才有了苗族。在清水江流域,苗族把蝴蝶称为“蝴蝶妈妈”,并在各地的苗族银饰中,出现了大量蝴蝶造型,如银蝶替、银蝶吊、银蝶衣片等。在苗族服饰中,有长着人脸的蝴蝶形象,即是用神化的手法表达崇拜心理。丹寨八寨苗族妇女用青布蒙暑,青布之外的后譬处只插一枚蝶暂,黑白对比强烈,充分表达出她们对蝴蝶妈妈的虞诚和喜爱。
二、服饰独特的材质和图案,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西南苗族服饰用当地出产的棉、麻、毛原料为主,经过手工制作精编细织而成。这些材质的获得,是大自然对苗族的恩赐。西南苗族服饰不仅款式繁多而且图案精美,几乎服饰的图案都是对大自然万物的写照。大自然是美的,人类在与大自然相伴的过程中。既改造大自然也依恋大自然,并发现了自然界的美,自然美就在与人类发展的相处中产生了;并且自然美中充满了人的情感,人从改造自然中得到了自然给予的恩惠,人利用自然规律创造性地给予自然以社会意义和人的情感。人所穿的服饰更是与大自然有不解之缘,人在抗拒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这个过程中服饰是最好的情感产物。西南苗族服饰无论是材料、款式、图案、色彩、都与自然有很大的关系。
从西南地区苗族服饰可以看到苗族与大自然相依相伴的和谐关系。苗族迁徙到西南地区后,多伴形成与外界隔绝的状态,西南的田野山川成了他们赖以生活环境,长时期的刀耕火种,使得苗族在日常生活中与大自然走得更近,也使得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对大自然给予的财富倍加珍惜。历史的磨难与生存的艰辛更加揭发了苗族人民对幸福美好的生活的追求,祈求所有的美好的愿望都能得以实现。于是苗族用自然中的植物、动物及银器研制成服饰材料,把自己熟悉的,崇敬的,喜爱的田野、河川、耕牛、喜鹊、蝴蝶、牡丹等自然物象都汇集于自己的服饰之中,尽情地摹仿;以牛为天外神物,降至人间助民耕田耙地,以花草鸟虫作为表示人们富裕、长寿的愿望,在日积月累的经验总结中,对自然物象经过了加工提炼,用典型的手法进行创作,并形成了苗族服饰固定的内容、形式和风格。苗族不仅仅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享受,更能用高度的艺术技术把自然美进行再创造,使自然美不但融入社会,还使自然美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广泛地联系起来,这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
三、多彩的民俗潜藏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苗族服饰纷繁复杂,独具特色,唐代大诗人杜甫也写下了“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诗句,以赞美与天上彩云媲美的苗族服饰,在苗族服饰中,西南地区的苗族服饰有明显的代表性,且服饰中潜藏着丰富的民俗。
苗族服饰纷繁复杂。注定了苗族妇女用于服饰上的时间之众多。苗族女性七八岁时就必须跟长辈学习挑花刺绣,苗族风俗习惯中,姑娘大了不会挑花刺绣会被人瞧不起,会影响姑娘日后的生活幸福,甚至难以嫁得如意郎君及一户好人家。苗女不但从小学挑花刺绣,且生活之闲,劳动之余,赶集走路手中的活计都不断。而结婚的当天或几天后,就可回到自己娘家“坐家”生活。在“坐家”的日子里,苗女专心刺绣,不用从事太多的家务劳动,能得到娘家的特殊照顾。可见,苗族人把妇女制作服饰看得十分重要,而苗族人不惜穷一身的经历来制作服饰。
苗族制作服饰,都是先继承上辈教授的方法花样。母亲教龙就绣龙,母亲教蝴蝶就绣蝴蝶。她们的个性都体现在民族支系上,其表现是现今苗服与历代苗服变化并不大,款式几乎相同,绣花的图案基本不变,苗女是先继承民族的文化及表现形式,才去理解民族的文化内涵。
多数苗族终身从事刺绣,刺绣前都需先剪纸,然后按照剪纸的图样在布上刺绣:剪纸不好,绣出的图案将受到影响。所以,熟练掌握剪纸技艺的人受到苗族的尊崇。这些人自己刺绣,也为别人剪纸。苗族历史文化中的传说故事,古歌成为她们剪纸的主要内容。一幅剪纸一幅绣片,一幅绣片代表一个历史画面。几十幅绣片连起来,一段历史场景或一个古歌故事,就可在苗服上呈现;所以,会剪纸的人大多是对苗族历史文化认识更深刻的人。剪纸多数没有模板,故事和图形是刻在剪者的脑子里,出现在前者的剪刀上。剪者常常信手拈来,随手剪出相应的图案。多数情况下一幅完整的刺绣是由剪者和绣者共同完成的。
苗族服饰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从头到脚有多种装饰,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银饰等多种方式可一身并用,盛装打扮的“凤凰苗家新娘”是“戴青帕银凤冠,苏山耳环吊两边,颈围银项圈,身挂银披肩,满襟绣花又滚边,还配银铃银琏银牙签。”一般欣赏者看来只觉隆重、新奇、漂亮,可苗族人另有深意:他们展示的也不是纯粹的服饰了,而是一种文化,一种蕴含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这艺术品有深遂的审美意境,可让欣赏者插上想象的翅膀并在其广阔的空域中任意翱翔。
综上所述,苗族服饰作为中华民族服饰家族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体现。但许多苗族服饰,特别是苗族盛装,其审美文化得到强化和放大,其实用功利被忽略到最小程度。苗族服饰形象化的语言在苗族服饰这一历史媒体上,传达和展现出众多的符号语言,同艺术作品中艺术家的意境创造一样,它不是简单的摸拟对象的外形,而是舍形取意,视对象为传达审美情感和文化的视觉信息符号,这是超凡的艺术概括,是一种独特的抒情描景,达到了以有限展无限的目的,使苗族服饰有强力的感染和吸引力,这是苗族服饰的意境之所在,也是西南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和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