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规关系推导跨文化语境的含意
2009-02-21许静
许 静
摘要:交际的行为从本质上说是信息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说话人利用常规关系简化显性表述,受话人根据常规关系推理,用隐性表述阐释字面意思。然而在跨文化语境中,人类学取向的常规关系会影响到交际双方对话语的编码和解码过程的差异,一方面由于高低语境文化造成的显性袁述中人类学取向的常规关系的空缺,或者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隐性表述中人类学取向的常规关系的不对等,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误和冲突。
关键词:跨文化语境:人类学取向:常规关系意识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但是频繁的交际并未带来预期的沟通,相反由于文化差异引发的交际失误,乃至冲突等问题层出不穷。好在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不断引导我们认识到文化休克和交际失误等背后的文化差异根源以及避免跨文化交际冲突的方案。
交际的行为从本质上说是信息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说话人了解其交际的目的,利用常规关系,简化显性表述传递与受话人,受话人根据常规关系推理,用隐性表述阐释字面意思,达到交际的目的。但是常规关系在相同文化中的对等和共享可能并不适用于跨文化。本文拟从常规关系来推断跨文化语境的含意。从而减少跨文化隔阂。
二、常规关系
常规关系源于含意的推导,从古典格赖斯会话含意到列文森的新格赖斯语用机制,学术界对于含意的分类和界定纷至沓来,莫衷一是(高卫东,1998)。
学术界对含意的分类和界定最大的分歧在于对常规含意、标准含意和一般含意的界定上,徐盛桓(1993)认为这三者其实是是一回事,并把含意重新简化为图3:
从语境而言,我们尤其要区分常规含意、一般含意、和特殊含意。常规含意是语言符号规约意义的一部分,不依赖语境的,它属于句子的字面意思,又不同于句子的命题意义,无法用真值条件检验的,如例1(刘青,2005)。
(1)He is poor but honest,(他很穷但很诚实。)
句1的命题意义为He is poor and he is honest,但是并没有反映“but"的规约意义,即两种品质的对立,因此常规含意可以理解为词汇意义的一部分。独立于语境的。一般含意的理解不需要具体的语言环境,但须参考一般的百科全书式的常识。
(2)The sun rises,(太阳升起来了。)
句2中,不需要上下文具体的语言环境,我们可以推断天亮了,这是我们经验中的自然常识。但是若是置于具体的妈妈唤醒孩子的用语,则意味着天亮了,你该起来了,这便是特殊含意。
显然,列文森的新格赖斯语用机制把一般含意作为研究的焦点,着重常规关系的应用,在列氏三原则的信息原则中,他阐述了常规关系的概念。设定说话人和受话人在句中所谈的对象和事件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是常规关系。既然常规关系是不言而喻,是说话人和受话人共享的,说话人便运用常规关系简化自身的语言表述,而受话人根据常规关系进行推理,直至认定为说话人的意图为止。
因此徐盛桓教授(1993)把常规关系认定为信息原则实施的规则,并在其后的系列论文里不断的发展完善常规关系说。他认为含意性(2006)是话语的基本特征,话语的生成和理解离不开利用常规关系的语用推理过程。说话人遵循“最小极限化”准则,说得尽量少,提供最小极限的语言信息,因而话语的字面表达通常是不完备的,有含意寓于其中。话语的字面表达称为显性表述,字面表达所蕴涵的内容称为隐性表述。受话人运用常规关系进行常规推理,用隐性表述补足,阐释显性表述,达至对话语的恰当理解。可见,隐性表述即常规关系的具体内容,用于推导话语的一般含义。
运用常规关系推导“一般含义”需参考的一般的百科全书式的常识,分为人类学取向的常规关系和学科性取向的常规关系(徐盛桓,1996)。学科性取向的常规关系是指对自然和社会学科的普遍规律的概述,具有普遍性和共识性,例如春暖花开,一般不受文化的影响;而人类学取向的常规关系是人们生存发展方式的总和,具有特殊性和民族性,例如中国人总把牛和任劳任怨的人联系在一起,而西方惯用马来形容埋头苦干的人,因而带有鲜明的文化差异色彩。
三、文化语境
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把交际活动发生的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唐根德,2006)。文化语境指会话者生活的社会文化情景;而情景语境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景。情景语境可以推测会话的特殊含义,并且也隐含了运用的学科性取向的常规关系。而文化语境决定了说话人表达时和受话人理解时参照的人类学取向的常规关系,当说话人和受话人来自不同文化语境时,这就是发生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交际过程。
无论是运用常规关系简化表达,还是运用常规关系推导含义,对于同一文化而言,这是一个“习焉不察”的过程,过于的普通,说话人和受话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运用了常规关系,因为在同一文化中,即使是人类学取向的常规关系也具有共享性,是交际的逻辑先设,是语用推理的前提。然而当涉及到不同背景的跨文化交际,人类学取向的常规关系会影响到交际双方对话语的编码和解码过程的差异,因而人类学取向的常规关系是推导跨文化语境含意的关键。在跨文化语境中,一方面由于高低语境文化造成的显性表述中人类学取向的常规关系的空缺,或者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隐性表述中人类学取向的常规关系的不对等,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误和冲突。
3.1常规关系的空缺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霍尔提出了高低语境文化之说,他(路红霞,2008)认为:“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必须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于传递的讯息中。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讯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中国在内的一系列亚洲国家都属于高语境国家。几千年的文化传统造就了这些亚洲国家国内高度的同质文化。他们说话间接、隐晦,因为他们相信借助于高度共享的文化背景,彼此不需言传,而可意会。因而明码的显性表述包含了很少的信息,信息的解码大部分依赖受话人依据常规关系进行推理。而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高度的人口流动性(移民)造成了国内文化的异质性,他们在会话时通常直白坦率,依赖言语具体清晰地表示自己的意图,而受话人由于能从显性的表述中提取比较完备的信息,相对而言较少需要参照常规关系达成理解。
尽管以少寓多、以简驭繁是人类优化思维的特征(徐盛桓,2006),但是显然由于文化的同质程度不同,亚洲文化中的表达更为精简,解读需更多的隐性表述来补足含意。而对西方人而言,这种高语境事物让交际的意图模棱两可,充满了不确定性,缺乏了让受话人可启动常规关系联想的言语依据,让人难以忍受。在跨国公司内部,西方外员会经常抱怨,当他们征求中方老板如何处理某项业务时,得到答复通常是
“你就这样做吧”,可他们怎么也不明白怎么做。而中方老板也会被外员的一再追问搞得焦头烂额,感叹彼此之间缺乏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样做”到底“怎么做”,需要依赖中国社会文化以及业务知识来构建常规关系,形成隐性表述的内容,既“怎么做”的具体内容。
3.2常规关系的不对等
在跨文化语境交际中。导致交际失败的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常规关系的不对等。交际双方来自不同背景的社会文化,说话人表述时诉诸于本土的常规关系简化表达,而受话人又从自身文化蕴涵的常规关系展开联想解读表达,尽管这一双向的过程是无意识的,而正是这种“无意识”,使的交际失误导致的冲突更加尖锐。例如中方陪同人员看到美国上司的女儿如同小龙女一样的可爱漂亮,在中国文化中,让人联想到的无论是那吒闹海中的小龙女还是金庸笔下的小龙女,都是温婉可人。但他一用“litfle dragon lady”来称呼对方时,那对美国父女甚是愤怒,不再搭理他。在美国文化中“dragonlady”等同于母夜叉,非常跋扈丑陋的女子。事后双方保持缄默,说话人不做解释,受话人不辩解反击,验证了交际双方潜意识地运作常规关系进行信息的编码和解码,丝毫没有意识到文化的差异导致意图理解的偏差,令交际的失误更加无法弥补挽回。
四、结语
由于常规关系的共识性(特别是学科性取向)使得人际交流成为可能,而又由于常规关系的特殊性(特别是人类学取向1使得跨文化障碍重重。文化的差异是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因而如何运用常规关系成功推导跨文化语境含义并实现跨文化交际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首先,原则上要认识到跨文化差异存在的必然性。培养跨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想当然地归化异己文化;提高对不同文化的宽容度,承认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再次,实践中要提高常规关系意识。目前外语界大都认同文化教学的任务基本上是熟悉目的语国家民族的人类学取向的文化内容,但是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无法穷尽,因而明智的做法是通过具体常规关系的讲解,培养学习者在语言的编码和解码过程的“常规关系意识”(徐盛桓,1996),在跨文化语境中,尤其要培养外语学习者用目的语文化的常规关系进行思维,先把潜意识的常规关系思维意识化和表面化,从而潜移默化地建立目的语思维的常规关系系统,减少文化休克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