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安全与强势英语下的中国英语对策
2009-02-21王晓玲董海琳曹佳学
王晓玲 董海琳 曹佳学
提要:本文指出当前在强势英语氛围下,中国的语言文化安全存在隐患。文章认为,中国英语的对策是:在全民族中树立起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住: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吸收先进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抵制外来文化中的糟粕:同时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语言安全:强势英语:中国英语对策
1、国家安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利益范围不断拓展,竞争的领域和手段也在不断拓展,“国家安全”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也就是说,国家主体面临的威胁及实现安全的手段与途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的时代,国家安全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国家安全的内涵具有动态性。今天,随着国际斗争的领域出现重大变化,与军事等“传统安全”相对应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非传统安全所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经济安全、信息网络安全、资源安全、环境与污染、国际恐怖活动与有组织犯罪等领域。由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经济安全问题,在非传统安全的所有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信息网络安全是非传统安全中最新出现且飞速发展的问题:资源的流动、争夺是非传统安全中一个斗争十分激烈的领域:环境与污染是涉及各国切身利益的全球性问题:如何处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与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关系成为国家安全的深层次问题:国际恐怖活动与有组织犯罪也成为各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因素之一。人们普遍注意到,只注意军事安全已非常不够,安全问题不仅涉及军事问题,而且呈现出综合性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各种新的国家安全概念不断提出。其中,“综合安全”的新概念成为时尚安全词汇,并很快为各国政治家和外交家所接受。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今天“国家安全”的概念已不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安全,而且涵盖了经济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等诸多方面。
2、国家的语言安全
国际政治的本质不仅表现在对物质权力和资源分配的争夺,而且还表现在这种争夺是以对话语含义展开竞争为基础的。换句话说,在国际政治中,各国(尤其大国)对于共同面对的现实赋予何种话语含义而不断地展开竞争,即表现为争夺话语主导权,一些大国试图通过赋予话语含义的方式,主导和确定国际关系中的主要事件,并规定国家之间安全政治关系/问题的基调以便在推行本国对外及安全政策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或具有合法性。在这个过程中净夺话语方面的支配权成为国家对外及安全政策实践的重要方面。一些国家会通过打压竞争对手的声音和语言,将它们的话语边缘化,以突出和实现自身的对外及安全政策利益和目标。需要指出的是,维持一种占支配f甚至霸权)地位的话语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一方面,经过精心设计、安排和整理的对外及安全政策话语系统。为本国在对外及安全领域提供处于优势地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它使本国需要不断地投入各种资源去维持和确保这种话语支配权或霸权。因此,作为社会实践,语言使用在国际关系中乃是一种具有伦理和规范价值的实践活动。如果说安全冲突和稳定均与语言使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联系,那么有关语言政策,战略的问题,应该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关如何避免使用引起安全冲突的语言变得尤其重要。
3、英语强势对中国的影响
英语强势对我国来说正面和负面的作用都有。从正面角度讲,英语强势的直接作用是促使英语在我国的大范围的普及,从而有效提高了我国国民的素质和国际化程度,改善了我国与世界接轨的软环境。试想:如果在过去20年中没有英语这座语言桥梁,我国改革开放的结局会怎样?如果我国不引入英语强势,不重视英语学习,不把英语水平与接受教育、晋升和就职等方面挂钩,那么过去20年中就不可能出现一个又一个的英语热:从新概念英语,到3L,到《走遍美国》,到疯狂英语,也不可能出现所谓的“英语经济”,也不可能每年大批中国莘莘学子赴国外留学,也不可能出现上文中提及的那么多英语媒体。
总之,没有20多年来对英语强势的有效吸收,就没有我国现在具有初步国际化程度的大环境,而没有这样的大环境,我国要能够加入世贸、申奥成功也是不可想象的。
我国的经验表明,只要能把英语强势处理得当,只把英语当作融人世界的工具使用,那么我们就能用较少的成本较快发展本国现代化,缩小落后的时间,为尽快进行“赶超”打下基础。
当然,许多中国学者对目前的英语强势和普及所带来的潜在危险表示担忧。1998年在哈尔滨召开的“技术进步和当今世界发展”研讨会上,他们认为在当今信息技术时代,语言的强势必然会触发文化强势,从而产生新的不公正。
那么,如何看待英语强势在带来积极作用时也可能带来潜在的危险(负面作用)呢?如何看待英语强势对汉语甚至我国文化可能会产生的负面作用?首先我们没有必要杞人忧天。正如陈原教授所说的那样,有生命力的语言(或文化)从来不怕异物的“入侵”。任何语言都不是自给自足的,时不时会搀杂一些异物才能丰富和发展自己。从另一个角度看,汉语在英语强势面前能够有效吸收众多的英语单词,正是汉语有生命力和活力的表现。因此。面对英语的强势和我们汉语的弹性,我们应该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不是满怀忧虑感。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侵略”首当其冲。当然,对于这种文化层面上的根本性改变,并非是十几二十年就能够轻易办到的。孙隆基教授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指出,“由中国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呈现出来的‘深层结构遂表现为一个·超稳定体系的形态”,据我的理解,所谓“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指产生它的特定文化架构中最本质、最优秀的部分,其不易变动性(“超稳定体系”)自有其更为深层的组织架构规律,历时愈久愈发的表现在人们的共性心理层面。换句话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长期生活在中原这个相对封闭环境中的人们所形成的,最具共性的大众文化体系,及由此生成的具有同一价值倾向性的群体心理,这种原生态的固有的文化状态(架构)一旦形成,便会自动产生一种完全本土化的群体性人格取向,它具有交强的“自卫”能力,固守着原生态价值观。当它一旦与外来文化相遇,便会表现出极强的对外来“精神价值体系”的改造、使之同化的能力。加之中国的儒家文化区别于西方传统的城邦文化所特有的博大的“差序包容,,-陛,西方国家想要从文化上改变中国,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所以他们在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同时发起了一场针对中国的长达一个世纪的武装侵略,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只是在“二战”之后才提出来的,在此之前,强烈的生存压力,使得那个特殊岁月里的有识之士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对西方科学文化不加区别的全盘接受,而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积贫积弱的现状。对于古老中国的传统精神则大多抱有屏弃之态度。正如五四运动的闯将们,致力于批判一切的中国传统文化。掀起了中国近代以来最为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然而就是他们,也无法撼动以方块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
文化的文化统治地位,曾经的那场有关汉字罗马字母化的争论也只能永远的停留在《新青年》的讨论版上了。语言如此,文化当然也如此。中华文化五千年来之所以能源远流长靠的就是其能去粗取精的特性。西方文化通过英语强势必然会影响我国的文化。但是,从长远讲。我们如果能吸取外国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中华文化也一定会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更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4、中国英语教育的对策
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当务之急要做好三件事:第一,在全民族中树立起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第二。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吸收先进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抵制外来文化中的糟粕;第三;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优越感。
在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增加国学、古典文学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把书法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应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不论电脑使用多么熟练,外语学得多么精通,作为中国人都应该了解汉字。通过弘扬传统文化,铸起国家文化安全的屏障,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在和平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独立、自主的文化,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同时需考虑我国英语教材改革的民族特色“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目标,也是我国英语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向。因而。教材选题应该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有中国特色的文章。课文可以是简写的英语国家的作品(大学当然可以直接选用原文)。但多少也应该有一点中国背景的文章,以增加课本的实用性。介绍一点中国的文化特色还是必要的,外国人也想了解中国的特点。中国的成语和谚语的文中,有一部分和英语中的成语和谚语相似,如英语的“一石二鸟”(Kill two birds w,山one stone)和汉语的“一箭双雕”(One arrow,two hawks)意义相同,就可以将这样的表达式介绍给外国人,从而使英语表达式更加丰富。面对当今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更高要求,大学需坚持实施教育目的多样性,坚持人文主义精神的原则:强调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积极推行通识教育,强调跨学科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不应仅是一种技能教学,而应将其作为语言、文学及其文化背景相结合的语言技能和文化素质来培养。
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没有各个不同民族的文化及其交流,就不会有当今世界先进的文明成果,在全球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在向纵深发展,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变得越来越不可避免,世界文化是民族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对民族发展的共同愿望使各民族认识到必须放弃偏见,开放文化,在彼此理解,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共同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化机制,各民族应放眼世界,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注重创新,不断发展,只有这样,世界文化才能在统一和多样中取得新的进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才能使中国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