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催人奋进的生命之歌
2009-02-21党元明
《生命的赞歌》:别用忧伤的话语对我讲:/“人生只是梦一场!”/麻木的灵魂等于死,/事物的表里不一样。
人生实在。人生真诚!/人生的归宿非荒坟:/你来自尘土,仍要归于尘土,/这话并不指灵魂。
我们的归宿和道路,/既非享乐也非受苦/而是要行动起来,/每天前进一大步。
艺术永存,时光飞翔;/我们的心啊,纵然勇敢坚强,/也只能敲打着无奈的鼓点,/奏着哀乐,走近坟场。
在世界辽阔的战场。/在人生短暂的营帐,别像沉默被驱的羔羊,/要当奋斗中的闯将。
切莫奢望未来,即使它美妙欢畅!/请把已逝的过去彻底埋葬!/行动吧,现在就开始行动,/决心在胸,上帝在上!
伟人的生平启迪我们思考:/我们也能一生壮丽,/当离别人世的时候。/也能在时间之沙上留下足迹。
这足迹。或许我们某一挚爱/航行在茫茫的人生大海,/遇险搁浅,绝望中看见它,/勇气就会鼓起来。
那么,让我们行动起来,/不计成功与失败;/永远进取,不断追求,/学会劳动和等待。
(党元明译)
亨利·瓦兹沃斯·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19世纪美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出生于律师之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大学毕业后去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等地。研究这些国家的语言和文学。1836年起朗费罗长期在哈佛大学任教近二十年,讲授欧洲文化。1854他辞去哈佛大学教职。专心从事创作。次年发表了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海华沙之歌》(ne Song of Hiawatlla)。这是一首根据印第安人传说而精心构思的长诗,写印第安人领袖海华沙一生克敌制胜的英雄业绩,以及他在结束部落混战,教授人民安居乐业方面的重要贡献。在美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部描写印第安人的史诗,发表后颇受普通百姓的好评,但却因该诗在内容和音韵方面的一些模仿而遭到部分评论家的猛烈责难。1843年起,朗费罗夫妇在幽静的克雷吉别墅中度过了17年幸福的家庭生活。1861年夫人不幸因伤身亡,这使朗费罗无比悲痛。为了摆脱深深的精神痛苦,他投身于但丁《神曲》的翻译。晚年朗费罗诗作不衰,备受尊崇,曾获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并受到维多利亚女王的接见。1882年朗费罗去世后,他的半身像被安放在英国西敏斯特大教堂的“诗人角”,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作家。
朗费罗一生写诗甚多,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叙事诗、歌谣和诗剧,题材多贴近百姓生活,但也有一些涉及重大社会问题。他的诗作往往音韵和谐优美,语言自然简朴,感情真挚动人,充满着催人奋进的向上精神和谆谆质朴的乐观态度,雅俗共赏,深受社会大众和儒雅文人的赞赏和喜爱。
《生命的赞歌》匿名发表于1839年,正值美国资本主义蒸蒸日上的发展阶段。诗中体现出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悲观情调的批判与时代脉搏相融一体,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共鸣和积极影响。著名诗人惠蒂尔(John.G.Whittier)读了此诗后赞叹道:“我们不知道诗的作者是谁,但他或她绝不是等闲之辈。这九节单纯的诗句,比雪莱、济慈和华兹华斯等人所有的梦想加在一起更有价值。它是一个有为的世纪的精神蒸气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此诗在当时的美国社会所引起的轰动。全诗用口语体的形式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成功地表现了人生这样一个硕大无比的主题,寓大于小,寓深于浅。寓繁于简。诗人在不大的篇幅里,用其娴熟完美的写作技巧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将他人难免流于说教的内容表现得形象生动,真挚感人,把这首小诗装点得独具魅力,诗味浓郁。
一、完整的结构之美
《生命的赞歌》是一首短小精悍,结构完整的励志小诗。全诗只有211个单词,文字不多,篇幅短小。但却内容丰富,结构完整,条理清晰。作者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分四个部分完整地论述了人生这一宏大浩博的题材,成功地探讨了诗人眼里的人生。第一、二节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不是梦,人生不是灵魂麻木,人生是真切的现实。人生是客观的生活。第三至第六节探讨了应该如何渡过人生:诗人以积极的态度和铿锵的调子,歌颂了人生的实干价值,批判了“人生享乐”和“人生受苦”这两种极端主义思想,强调了一个乐观的人生,一个奋进的人生,一个行动的人生,这也是本篇的主旨。第七、八节告诫人们:每个人的人生,而不仅仅是伟人的人生。都有其价值和意义,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壮丽辉煌;人生易逝,人生短暂,但只要我们奋发实干,积极向上。就可以在人世间留下自己的“足迹”,而这“足迹”将会有益于他人。这也呼应了第二节中死去的只是肉体,而精神永存的观点,因为你的灵魂会因你人生的辉煌而不朽。最后一节是作者发出的呼吁,也是对全诗的总结和升华:号召人们行动起来,学会苦干,学会等待,不计成败,勇往直前,以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二、简朴的语言之美
《生命的赞歌》发表时有一个副标题,是“青年人对歌者的心里话”(What the heart of the young man said to thepsalmist),全诗以一个年轻美国人对歌者表白的形式进行。明明是诗人自己想说的话,却通过他人之口表达出来,这样既可避免作者直接说教的嫌疑,也为塑造一个栩栩如生积极奋进的年青人形象提供了便利。诗人为该“青年人”所设计的语言十分简单朴索,注意与其朝气蓬勃的人物形象相一致,全诗211个单词无一例外地都是司空见惯的普通词汇,无需任何解释便能一读就懂,且绝大部分是单音节词或双音节词,少有多音节词。不仅在词汇上简朴。在句式的选择与安排上也是如此。全诗没有特别复杂的句式。都是极其平常的结构,其中祈使句和否定句使用较多,意在明确坚定地告诉读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尽管诗句的词汇朴素,句式简单,但把这些朴素的词汇和简单的句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它却和比它不知复杂多少倍的其它作品一样成为了西方文学中的名篇佳作,经世不衰,脍炙人口。这也足以说明,简单朴素的写作方法在艺术上同样可以取得成功,只要你有足够的才气并且认真去做。有些文学作品的成功原因之一就在这里:用朴素的词汇、简单的句型、常见的形象和熟悉的手法描写抒发那普通的感情和习见的观点,但却描写抒发得很好,因此被人喜诵爱读,成了名篇。如果说普通简单也能获得成功的话。那么这首诗的选词用句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三、和谐的音韵之美
诗歌的语言比非诗歌的语言更注重音韵的优美。朗费罗的诗深受英国传统诗歌的影响,音韵和谐,诗味浓郁。《生命的赞歌》全诗共九节,每节四行,韵脚为abab,即隔行押韵。其中奇数行押双音节词的阴韵(feminine rhyme),偶数行押单音节词的阳韵(masculine rhyme)。前者委婉平和,幽静舒缓,后者短促明快,刚劲有力。这两种韵式的交替使用使得全诗在铿锵悦耳中又不乏柔美温静。一方面使全诗充溢了跳跃感、
节奏感,优美动听,富于变化,另一方面也很好地服务于作者在深思熟虑中平静地述说自己积极向上观点的谋篇布局,可谓是一箭双雕。该诗的格律基本上是扬抑格四音步,即一重一轻形成一个音步,每行有四个音步。这是英诗中一种高亢激昂,干脆有力的格律,用来表达全诗那种热烈奔放,意气昂昂的主题思想恰当致极,天衣无缝。这种韵式和格律的安排诠释了诗歌的魅力,释放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明显给人一种节奏明快。乐观向上的感觉。使得全诗徐疾有致,舒驰相问,魅力独具。诗中的句子吟咏起来是那样的韵味悠扬,悦耳动听,如歌如乐。这种易于成诵的特点自然有助于这首小诗的流传。
四、丰富的修辞之美
在这首篇幅不长的诗作中,作者使用了比喻、头韵、典故、重复、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可以这样说: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娴熟使用也是该诗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1.比喻。诗人在第五节中把世界比作辽阔的战场,把人生比作短暂的营站(the world's broad field of battle,thebivouac of life),劝诫人们要做战场上的英雄。打好人生这场仗:然后又使用明喻的修辞手法告诫人们不要像被人驱使的沉默羔羊那样(like dumb,driven cattle)在人生的道路上任人宰割,比喻修辞手法的使用还有第七节中“在时间之沙上留下足迹”(1eave behind us f00tprints on the sands of time)和第八节中“某一挚爱航行在茫茫的人生大海,遇险搁浅”(another,
smhng o'er lifes solemn main,a forlorn andshiowrecked brother)等。这些看似随手拈来实则精心选用的比喻修辞手法的使用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理清楚明白,将一首他人难免流于说教的诗歌装点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2.头韵。诗中多处使用了头韵的修辞手法,如“erave isnot its goal”,“spoken of the soul',“broad field 0f battle”,“learn to labor"等。这些头韵修辞手法的使用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其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律律悦耳。富有诗意。
3.典故。诗的第二节中的“你来自尘土,仍要归于尘土”(Dust thou art,t0 dust returnest),引自《旧约·创世纪》第三章第十九节"For dust thou art,and into dust shalt thou be turnedagain”(你本是尘土,必将归于尘土)。这是上帝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时说的话。《圣经》在西方被人们广为接受和信仰,这种从《圣经》中引经据典的做法,无疑极大地增加了该诗内容观点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4.重复。第三节中的“目标”和“目的”(end or way),第四节中的“顽强的”和“勇敢的”(stout and brave)都是“同义重复”。它们通过对关键词义的重复来起强调作用,强烈地抒发思想感情,营造出一种深刻的表达效果。
5.排比。诗中多次使用了排比的结构。如第二节中的“人生实在,人生真诚”(Life is real!Life is earnest);第三节中的“既非享乐,也非受苦”(not enjoyment,and not sorrow);第五节中的“在世界辽阔的战场,在人生短暂的营帐”(in theworlds broadfield of battle;in the bivouac of life):第九节中的“永远进取,不断追求”(still achieving,still pursuing)等。这些排比修辞手法的反复使用,语气连贯,节奏感强,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度。
五、奋进的精神之美
然而该诗高居于上述四点之上一个更加突出的超凡之处是它所包蕴凝聚着的那种强大感人的催人奋进的精神之美,那种能从内心深入深深打动人心的精神力量。而这种华美,这种力量,决不仅仅出自于诗人丰厚的文字功底,而更多地来源于作者的心灵,出自于诗人的心底。在这首短小简朴的小诗中,诗人以其积极的态度和昂扬的斗志批判了人生如梦的悲观情调,唱出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勉励人们乐观进取。不懈追求。岁不虚度,时不空过,等待时机,奋力成功,而不能沉溺于无谓的悔恨、沮丧或物质享受中。诗中表现出的这种饱满慷慨的生活激情和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激励鼓舞着每一个读过此诗的人,长期以来一直鞭策着人们笑对人生。拼搏向前,时至今日仍具有极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时光飞逝,社会变迁。在如今这个某些人认为是金钱万能,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重读朗费罗先生一百多年前写下的这首小诗,定会思绪万千,受益匪浅:世界千面,人生百态;但山有山的层次,叶有叶的脉络,无论你置身何地,处境哪般,都要高唱生命的赞歌,鼓足勇气,扬帆前行,不断追求。永远进取,用自己的双手打磨光阴,用勇敢的心灵寻找壮丽,让真正的生命在现实里成形,风雨无惧,宠辱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