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神话中的小说三要素
2009-02-21凌瑶李学锋
凌 瑶 李学锋
摘要:人物、情节、环境是构成小说的三要素,反映上古时期的战争神话,是我国军事小说的源头,可以称为军旅神话。尽管其表述简单,篇幅短小,但其中小说三要素的运用已隐约可见。
关键词:军旅神话: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人物、情节、环境是其构成的“三要素”。这就要求小说创作应在典型的环境中把人物与事件情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融合,在展现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叙述故事情节,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表现人物性格,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军事斗争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各种矛盾的交汇点,是矛盾的最高形式,最复杂,也最残酷、激烈。因此,以军事斗争为反映对象的军旅文学,尤其是军旅小说,在反映时代与社会的变革以及民族和社会阶层在变迁中的态度、情感和历史命运等方面,显示出较强的表现力。
关于神话与小说的关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清代的纪昀和鲁迅先生均认为神话是小说之源。纪昀明确提出神话是“小说之祖”,鲁迅先生则把古代神话列入他的小说理论专著《中国小说史略》:“‘街谈巷语自生于民间。……探其本根,则亦犹他民族然,在于神话与传说。”反映上古时期的战争神话,是我国军事小说的源头,可以称为军旅神话。
一、军旅神话中的人物要素
就人物而言,军旅神话传说是以人物为作品的主体形象,人是其写作的核心。从某种程度上说,军旅神话传说已经在最原始的意义上奠定了“人物中心论”的小说审美原则,在展示人物形象的同时,揭示人物性格。如人兽合一,勇于作战、无所畏惧、意志坚强的“四面”黄帝形象:“铜头铁额,食铁石”,本领神通的蚩尤形象;“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的共工形象……尽管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艺术加工还较为简单,但他们毕竟是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始典型人物”。炎帝、黄帝、尧、舜、禹、蚩尤等人物都是自己部落中功劳卓越的人物,为本民族的发展与壮大或在本部落的重大变故中,起到巨大作用。他们肩负着特别沉重的政治伦理道德义务,以天下苍生为重,平治天下、造福人类是他们的根本职责,他们师出有名,战之有道,因此,这些人物都是崇高而圣洁的,他们不苟言笑,注重品行与德操修养,尊贤重能,让人类不敢不恭不敬。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神话具有变形神话的形态,审视古代神话任务的结局,可以发现,很多神话人物最后的死并不是真正意义中的死亡,而是一种死后再生的转化过程,也就是一种“化生”的模式,如蚩尤虽被黄帝处死。却还被美化成威震四方的战神,这种不死观念体现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神化的这一结局,一方面反映了原始初民对英雄神的留恋;另一方面,这种表现善意的“化”,也意味着新的生命的诞生。在军旅神话传说中,这种将人神化的模式体现了一个共性,那就是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不向权势低头,不向“天命”屈服,相反却是向命运挑战,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奉献糕神的不尽源泉。
二、军旅神话中的情节要素
在中国古代,口头传播是一种最早、最为久远和漫长能传播方式。据推测,人类在距今4万到9万年前,现代人类裁获得了说话的身体能力,而大约到了新石器时代(约1.4万年至1.6万年前),口语可以表达抽象事物,并具有了简单的诏法结构。语言的逐步成熟与发达之后。文学诞生了,文学的口头传播也开始了。而这种传播方式对中国军旅神话影响巨大。
军旅神话传说由于受其口语传播方式的影响,篇幅都比较短小,故事情节极为简单。但它却是人物性格承载的载体,先民们也就是在这极其简单的故事情节中,完成了典型人物的塑造。如在涿鹿之战中,只用了蚩尤“铜头铁额,食铁石”、“请风伯雨师”等细节,就显示出蚩尤部落的力量强大,本领神通,以及令黄帝部落也曾战败的原因,而若放置现在,仅其弟兄81人的庞大参战部队和来回对决的几场战争的全过程,就足以写出一部神话小说。
三、军旅神话中的环境要素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外部条件,是人物性格得以产生的基础。先民们在没有理论自觉的情况下,根据他们的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不同的适合于不同人物生长的环境,这些环境大都恶劣凶险,困难重重,但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在与环境发生关系的过程中,显露出来,并最终决定了人物的命运。如《黄帝擒蚩尤》中“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的描写。就提供给读者一个典型的环境:当时,先人们生活在冰期时代,随着季节的交替,每当气候转暖,覆盖的冰雪便会融化,引起洪水泛滥。于是黄帝利用自然条件,采用应龙蓄水,“水淹七军”的计策。不料蚩尤将计就计,请来了风伯雨师,以水攻水。在这里。不管是黄帝,还是蚩尤,都在借助洪水这一典型环境来完成战争的神圣使命,使艰苦的战争环境成为神话中人物活动的舞台,为人物性格的展现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