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促成的一次心灵风暴
2009-02-20许海琴
许海琴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班主任工作中,细节虽小,却能见微而知著;细节虽小,却能触动心灵,指引方向,引领人生。关注心灵,从细节开始……
——题记
【案例回放】
第一幕:看到一个现象——明察暗访细琢磨
这是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班正举行一个关于“朋友”的话题交流。
说起朋友,孩子们个个兴致勃勃、神采飞扬,纷纷把自己的朋友“亮”出来。他们好像在说:瞧,我有这么多朋友,这么多人找我做朋友。
在欢声笑语中,好好怯生生地站起来。她一边环顾教室,一边平淡而又迟疑地向大家介绍她的朋友。虽然班中大部分的同学都被他点到,但大家似乎并不怎么买她的账。
凭着职业的敏感,看得出这孩子此刻并不快乐。
随着谈话的继续,我的心渐渐变得沉重起来——全班36个孩子,居然没有一个人说好好是她的朋友。
强烈的反差和好好脸上的失落让我痛彻心扉。这个孩子怎么了?为什么没有一个朋友?为什么她的所作所为——这种几乎讨好式的“主动认友”也没能引起大家的喜欢?
课后,我把好好叫到身边,关切地问她:“好好,你在我们班级学习,觉得快乐吗?”
不问还好,一问,好好的眼圈红了,接着大哭起来:“没有,我没有朋友,没有人愿意跟我玩,怎么努力也没用……”我问她原因,她却只是抽泣,说不出所以然来。这或许就是她最伤心的地方——自己满腔真诚地付出,却得不到回报。孩子虽小,但她的心却是雪亮的:强扭的瓜不甜啊!
扶着好好稚嫩的肩膀,看着她伤心哭泣的样子,我也不禁为之动容。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第二幕 :制造一次风暴——怒发冲冠巧解怀
这次风暴来临得没有一点预兆。这天第四节课,我心情愉悦地走进教室,打算教新的课文,没想到教室里只是稀稀拉拉的几位学生,这才想起,第三节是体育课,孩子们还意犹未尽,三三两两地往回赶呢。
学生都到齐了,好好是最后一个回来。她头发蓬乱,满脸通红,怀里抱着沉甸甸的十几本书。看到我,她就皱着眉头诉苦:“许老师,他们上体育课扔下的书都要我抱……”
看到她的样子,又看到其他同学悠然地在准备上课,想起她以前老是说和同学在一起不愉快之类的话,我的目光被她的神情刺痛了。心情百转之下,我突然找到了她不被别人所喜欢的原因了。
我大声气道:“你为什么要抱?别人凭什么要你抱?”
可能当时我的态度太生硬了,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好好显然没想到我会这样,也一下子愣在了那里。
我继续怒道:“这件事情其实很简单,如果你很乐意去做,那么你的内心会因为帮助别人而快乐!如果你不愿意做这件事情,那么你又何必要勉强自己,让自己这么不高兴?!如果你的朋友是需要这么吃力、这么讨好才得到,那么,这样的朋友你还不如不要!”
我有种“怒其不争”的感觉,继续质问道:“你乐意代同学们拿书吗?”
好好吞吐着:“我……我……”
顷刻之间,我决定要给所有的孩子来一次心灵的震撼,于是我一把抓过她怀里那摞厚厚的书,重重地甩在桌子上:“不乐意的话,咱们就不要做这样的事情了!”
好好泪流满面。我对她说:“你别哭了!老师已经找到了你为什么不快乐的原因了!记住老师的话,宁可没有朋友,也不要去讨好别人!那样的话,不仅得不到朋友,还会得到别人的轻视!”
然后我又转向其他孩子:“你们也记住,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要强迫别人去做她不愿意做的事情!”
虽然这节课没上成,虽然一直在生气中度过,但我忽然有了一种轻松的感觉。我希望通过这样一次震撼,使好好及和她一样的孩子能揭开成长过程中的疑惑:越是卑贱地讨好别人,别人越是瞧不起你。我希望这样当头棒喝,能解开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莫名的忧伤……
自那次“风暴”以后,好好的眼神明显地清澈起来、愉快起来,她还会帮助别人做事,但已没有那种讨好的意味在里面了……
在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我巧妙地来了一次调查,发现已有三四个孩子很自然地把好好列为他们的“死党”了……
【案例反思】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天堂”。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稚嫩的、敏感的。也许是孩子们的一句话,也许是老师无意间流露出的表情,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做个有心人,从细节中明就里。
显然,好好是一个很敏感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去找她谈话只会让她觉得更加痛苦。要想根治不良行为,必先找准病因。在这里,老师抓住“她既想讨好同学,为同学抱书,又觉得抱书很累这一矛盾心理”,及时地生成一个“有效生动”的教育场,狠狠地“批评”,使她明白友谊不是靠讨好得来,同时告诉全班同学,好好是一个和他们平等的孩子,老师很在乎她,她也有很多优点。事实证明,这一教育方法是抓住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顺利地打开了她的心结。
抓住细节,就是抓住了学生思想跳动的脉搏;抓住细节,就是抓住了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抓住细节,也许就是抓住了一个个奇迹。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谢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