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镜子
2009-02-20张萍
张 萍
小时候,对镜子充满了好奇。之所以好奇,不是因为镜子里的自己很好看,也不是因为读过《白雪公主》的童话,以为镜子有魔力,而是因为两个不解:其一,对着镜子梳头时,明明拿梳子的是右手,为何透过镜子看到的却是左手;其二,家里的小猫为何那么喜欢照镜子,而且,似乎总以为镜子后面的猫才是自己,或者以为镜子后面有个玩伴,于是不厌其烦地把爪子伸到镜子后面去,抓呀抓,很有趣。
童年的快乐相当程度上来自对镜子以及猫照镜子的好奇。
长大后,面对镜子时,虽然当年的疑惑都不存在了,但新的问题又不断地生成。所以,对镜子的好奇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淡化,反而越来越强烈。于是,每当碰到镜子及关于镜子的话题时,都会特别地留意。
《旧唐书·魏征列传》中记载了唐太宗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西藏活佛说:“人都是站在一面沾满灰尘的镜子前。”
西方哲人尼采说,每个人的心都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是世界的一部分,透过它,人既可以看见世界,也可以看见自己。
当我留意到先人们也如此热衷于研究镜子时,终于明白了,照镜子的问题是任何人都要面对和思考的真命题。而在“镜子”命题中,其实存在着两个子命题:第一,为什么要照镜子;第二,照什么样的镜子。
照镜子,显然是想看清楚自己,了解自己。但正如希腊神殿上的名言“认识你自己”所昭示的,认识自己这件事,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困难的。难就难在镜子的选择上,因为可以用来做镜鉴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作为教师,我们当然需要认识自己,进而更新自己,完善自己。那么,如何才能认清自己呢?关键在于我们选择了什么样的镜子。以大师为镜,以学生为镜,以自己的心为镜,都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现在想来,像猫儿那样没有思想地活着也挺好,只可惜,我们终究成不了猫。我们是谁?我们过得怎么样?我们快乐吗?我们真的很美吗?对于世界,我们以及我们的追问也许微不足道,但如果我们都能用各自真诚的思考,用各自对教育、对周遭世界的爱来照亮各自的人生,那么,世界一定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