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务日志的消极影响探讨
2009-02-20李乔生
李乔生
从小学到中学,许多学校都会在班级设置一本班务日志。班务日志是在班主任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对班级日常事务进行管理的记录,对于优化班风,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自律意识以及道德评价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书面话语作为言说者的一种记录,构成了一种意识形态的符号平面。在这个符号平面里,教师拥有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并将规约、规则、价值观、教育目标隐藏其中,同时也将对权威的维护过程体现在话语过程之中。对学生而言,他们在不断的历练中逐渐学会了一种远距化的策略,或在心理上将教师清除在“场”外,或主动放弃一些应有的权利,以防止自己在班务日志上被“抹黑”。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却值得引起我们班主任的深入思考,重新审视班务日志运用的尺度及方法。
一、公开惩戒的脚本参照
可以说,班务日志是班级生活侧面的一个书面见证。在小学阶段,这种书面见证有一种独特的功能,那就是常被用来作为教师进行惩戒的脚本参照。从记录的人员看,主要由班干部尤其是正副班长担纲;从记录的内容看,多是出勤或纪律情况的记载,尤其是上课讲话、做小动作人的名字;从记录的符号看,除了名字外,有时还会在名字后面打上“×”。在这里,一种类似职业的常规、主导的原则、观念的取向以及记录者与教师之间心照不宣的共同意识纠缠在一起,班务日志像一个“生死簿”,成为教师惩戒学生的依据。
借此“脚本”,教师的惩戒毫不含糊地施加到他们所认为的“差生”身上:“白纸黑字,这不明罢着吗?怎么又是你?”但若偶尔看到他们认为的好学生的名字也在上面时,虽说不会公开表达袒护,但语气肯定会弱许多:“怎么回事?下次要注意噢。”在此过程中,班级同学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有个学生讲话次数太多,班长气得将他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并在后面打了满满一行“×”。班长利用自己的“职责”,将违规学生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当教师的惩戒再据此实现时,这个学生与班长之间的关系,或者更确切地说,代表规则行使者的班干部与这类学生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也就实现了。
有意思的是,班务日志“铁面无私”的面孔没过多久就会被同学间熟悉的面子撞击得七零八落——尤其是到了初中阶段。一位学生这样形容自己当值日班长的情形:“上课时怒目圆睁,四下扫视;下课后,求情的队伍排成了长龙。”于是,在以见证班级纪律为主要内容的文本中,开始渗入一些文本外的东西。也就是说,教师公开惩戒依据的“脚本”本身就可能是一个残缺的文本,于是,班级里常常会发生教师错批评了学生而引起满堂哄笑的现象,这就是对教师惩戒的一大讽刺。此时,不是教师与班干部一起将学校的规训施加在学生身上,而是班干部与其他同学一起摧毁了教师惩戒的依据。
二、学校纪律落实的工具
班务日志中,师生对话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仔细阅读我们不难发现,班主任对纪律问题的关注始终没变,规训总是一个不变的话题。
一值日班长:政治课上,正在慷慨激昂地介绍三峡水电站的老师突然说:“有些同学,不要埋头看书了!”顺着老师的视线,众人看见了××伏在桌子上的后脑勺及一袭黑衣——仿佛正在“用功看书”。良久,××的耳膜终于被巨大的笑声唤醒,他抬起睡得通红的脸,一脸无辜地问:“笑什么?”
班主任书面语言反应:上课时还是请同学们严肃一点儿,尤其是在同学们看来不重要的课上。
另一值日班长:由于春意异常盎然,大家上课时恹恹欲睡者极多。希望同学们早些休息,养好精神,适当娱乐,努力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
班主任书面语言反应:现在,上课松懈现象是较为严重的。我听说昨天下午上第一节课时教室里面很吵(办公室老师反映的),这体现出一种不好的趋势,需要整改,需要引起所有同学的重视。
又一值日班长:……历史课上,老师一直在讲:“有兴趣是好事,但别在下面谈论,上来讲吧。”当真在讨论吗?分明是私聊嘛!一周下来,教学日志上的“好”字有几个是货真价实的呢?我不愿意算——因为结果一定还是令人失望的。
班主任书面语言反应:我不希望我们班级发展成为一个老师都怕来上课的班级。但某些同学没意识到这一点,以搞笑为能事,不顾时间,不顾场合,希望你们注意老师和同学的感受。
类似的对白还可以列举很多,我们的分析也并不重在师生间一来二去的书面对话本身。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如何利用班务日志这一工具,坚持不懈地强化学校纪律,这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三、成人社会意识形态的渗透
随着年级的升高,班务日志从内容到形式似乎变了许多。不少班级把班务日志改为“值日班长心语”;记录的执行也不再是班干部的专利,而是班上每一位“平民”(学生自诩)的事;记录的内容则以班级中的每日大事、趣闻花絮、见解建议、苦恼困惑等取代了往日违纪者姓名、班级人员出勤率等;至于班务日志的惩戒依据功能则更是隐匿起来,变为班主任与值日班长的每日对话。这一切都在表明,学生们正在一步步地成长起来,教师们也在一步步地成熟起来。一位学生在班务日志中写道:“我想值日班长的记录本绝不应该成为同学们的‘生死簿,而应该成为一本班级日常学习生活的真实记录,成为我们前进的一本历史。”尽管班务日志在形式上已经改头换面了,但我们始终无法掩饰这样一个事实:作为一种文本的“班务日志”,其实从来没有对学生停止过成人社会意识形态的渗透。只是渗透的方式从公开的惩戒过渡到殷殷的劝说,从更多对个体的惩戒过渡到更多对群体整体力量的施加。当然,书面话语原则上是公开的,因此作者要负责任。这种公开性意味着,通过文本来表述和施行权势,需要以更间接、隐蔽、形式化的方式来进行,这也正是不见面策略的高明之处。如:
一值日班长:至于游戏与棋、球等方面的活动及话题,个人认为只要适度参与,自己有节制,完全没有必要不许谈论或禁止开展。
班主任书面语言反应:对于电脑游戏等,还是少沾为好,在教室里也不要切磋。这不是正当的娱乐方式。当然,很多同学非常喜欢电脑游戏,但我们一定要用坚韧的意志来控制自己。很多同学往往说得到做不到,这也是在教室里不提倡讨论游戏的理由。
另一值日班长:我个人认为,电脑游戏确实很好玩,不可不玩。到前一段时间为止,我一直怀有这种看法,且认为游戏成为我们班同学之公共谈资,合情合理。不过我也认为,游戏是好,但太费时间。
班主任书面反应:游戏还是不玩好,若要说从游戏中有什么收获,我认为几乎没有。
又一值日班长:说起电脑游戏,有几点不吐不快。第一,对于电脑游戏,本人十分喜欢且擅长于此。但若说起它可以开发智力,学习“知识”乃至修身养性,我却不同意……它只不过是一种休闲的手段,一种接受新鲜刺激的工具,让我们在“三座大山”(考试、研学、作业)的压迫下喘一口气而已。第二,《星际》《帝国》都那么老,毫无新意可言了,不如玩玩《FIFA》《NBA》这样短小精悍的游戏。最后说一句,其实游戏并没有什么意思,我觉得还是打篮球比较好玩。
班主任书面语言反应:赞成你的看法。
上述书面对话中,班主任并非一定要持与学生相反的见解,但却总在以一个劝诱者的角色时刻警惕着学生“不良思想”的出现。班主任并没有将这种劝说的力量施加在某一个人身上,但他总是不经意地做着一种引导,让学生按照他的或更确切地说按照成人社会的意志行事,学生们在有意无意的迎合中,顺应了这种引导。如此,班务日志所强调的意志就渐渐被内化成了一种一味听从的命令和被动执行的机械行为,而不是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
在班务日志的历史演变中,纪律尤其是课堂纪律问题,始终占据着主流位置。尽管形式变换了不少,但一脉相承的演变历程恰恰构成了一部无声的纪律史。鉴于班务日志有公开惩戒的脚本参照、学校纪律落实的工具以及成人社会意识形态的渗透等特性,也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班主任在利用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
责任编辑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