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务员热折射出什么

2009-02-19吴学安

蓝盾 2009年2期
关键词:官本位职位公务员

吴学安

2008年,有“国考”之称的国家公务员参考人数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08年10月26日,在本次公务员所招的13566个岗位中,通过资格审查的已经突破100万人,这在公务员招考历史上还是首次。平均每个职位竞争比例超过73:1。相比较于2007年的60:1有大幅度增长。公务员考试逐年升温,既表明“国考”的公平公正,也折射出学子们对就业形势严峻的无奈。

连创新高

自199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正式实行以来,每年的报考人数都呈直线上升趋势。2003年遭遇全国高校扩招以来的首次大学生就业高峰,当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录取比例为20:1。此后,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竞争越来越激烈。公务员考试的门槛也一升再升。前几年,大专、本科学历要求是普遍现象,现在动辄硕士乃至博士的要求频频出现。专业要求也越来越细,同样是法学硕士,在经济法、国际法等不同专业方向中也要分得清清楚楚。

2008年国家公务员招考的特点就是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报考要求也越来越高。往年在其他条件一栏中大部分为空白,而今年很多职位在对报考者专业、学历、政治面貌、基层工作经验等方面的要求外,又提出了很多附加条件。如最高法院、海事系统等部门的部分职位,通过审核的人数为零,不少岗位未达到开考比例。

纵观历年国家公务员招考,报名人数用连创新高来形容并不为过。2002年增长人数达89%,2003年为95%,2004年为197%,2005年达50.3%。2006年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00万。当年最终的录取比例约为四十多比一。几十人竞争一个职位。如2006年国家广电总局的干部人事管理岗位招两人,因政治面貌不限,专业不限,基层工作经历无限制,报考者有7914人,招考录取比高达近4000:1。2007年全国人大财经委一职位不仅要求报考者为经济学或经济法专业、硕士以上学历、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还要能够熟练使用英语或法语。有不少岗位加入报录比例高达2000:1以上的行列。这样惊人的录取比例足以让号称“天下第一

并不正常

公务员职业成为应聘者择业的首选目标,不禁让人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众多高中毕业生千军万马争过高考这座独木桥的情景。进机关吃皇粮,在计划经济时代无疑是最好的职业,但时至今日,公务员职业仍然高烧不退,恐怕就不是那么正常了。众所周知,公务员工资待遇不是很高的,有的地方甚至长期拖欠公务员的工资。可见。公务员吃香除了就业形势严峻外,主要是人们头脑中官本位意识在作祟。再加上公务员工作相对清闲、稳定。有职有权的岗位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灰色收入,并且这些“外快”随着资历和职位的升迁还会与日俱增。自然是其他社会从业人员难以比拟的。

就业形势严峻是导致应届毕业生扎堆的重要原因。以江苏省为例,2008年毕业生数量高达42.万,加上2007年尚未就业的和准备到江苏就业的外地学生,预计会有50多万之多,而用人单位能提供的岗位与之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与人才市场上动辄要求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以及薪水等待遇比较模糊相比,公务员岗位的各项指标要透明得多。尤其是公务员考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取消地域、户籍等诸多限制,考试程序也秉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被人们称作玻璃房子里的竞争。考公务员现在已经成为很多毕业生求职的必经之路。

众多学子争当公务员,一方面说明报考者大多怀有一颗报国为民之心,希望通过考试竞争走上公共管理岗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则表明公务员职位对于一些人仍具有某些不便明言的诱惑。从中也能让我们看到现行机关管理和公务员制度还有许多不尽完善之处。从公务员职业相对稳定、工资水平相对较高来看,说明其他职业流动性正在加快,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还处于一个低标准。而机关单位仍是一潭死水,人员只能进不能出,但问题是,求妥求稳的择业心态,常常会抹煞人们开拓进取的信心。从公务员社会地位较高、公职岗位含金量诱人来看,说明官本位意识仍大有市场,权力寻租、权钱交易也远未匿迹。从公务员工作压力不大、福利待遇不低来看,说明政府机关的行政效率不高现象仍然存在。而社会保障机制还有亟待完善之处。

不言而喻,报考公务员趋热,机关入口门槛不断加高,凸显了应聘者求职无门和用人单位求贤若渴的两难尴尬,更让人反思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过大和结构不当,而当前人才市场上灰领人才和高级蓝领的空前紧缺,更是高校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文凭轻水平种下的一枚苦果。因此,确立科学的人才观、用人观迫在眉睫。新的人才观要以市场对人才的认可程度为依据,以能力和业绩的大小为重点,以薪酬水平的高低为重要参照。尽量减少和避免人治因素。倡导人人都可成才,营造每个岗位都有发展前途的氛围,把人才置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加以考察,衡量其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大小,彻底摒弃官本位观念,进而形成人人讲创造、人人做贡献的不安于现状的社会氛围。或许到那时。公务员作为一种职业会慢慢回归其本位,大学生择业就不会只有千军万马争当公务员这条道了。

冷热不均

自1994年开始,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正式实行以来,每年的报考人数都呈直线上升趋势,竞争态势年年攀新高。2007年原国家人事部对89个城市的一项就业统计显示,公务员职位只为大学毕业生提供1%的就业岗位,但却吸引30%大学生的目光。但同为公务员职位,却一直是冷热不均。有的一个热门职位能引来上千人竞争,有的数个冷门职位却备受冷落甚至不足开考。所谓热门职位一般都集中在税务、工商、海关、人事、财政等主管人财物的部门:而被视之为冷门的气象、地震及基层乡镇等清水衙门报考人数相对较少,常遭遇冷板凳,甚至无人问津。这种报考职位冷热不均现象。究其原因。是相关职位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报考者的选择,报考者官本位思想作祟是其主因。

有人说。每年一度的高考是当代科举,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高考被录取并不能保证学子会走上仕途。更何况。如今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比比皆是。将公务员招录比作当代科举似乎更为接近一些。在中国实行一千多年的旧式科举多种多样。如进士科是高级的,明经科则是低级的。所以有“四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中试后的待遇前途不可比拟。回过头看,时下公务员招录也有高低之分。由此也就产生了冷门热门的区别。的确。每名应试者的心理都是复杂的。既要报考待遇前途看好的职位,又要尽量避免激烈竞争,所以并不是最好的职位就会成为热门。最差的职位一定受冷落。但大家都这么想,还是不免扎堆撞车。于是在出现3592人争抢1个岗位的同时,也出现了65个职位无人报考的冷场。

人所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千里为官,为了吃穿”,这些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遗毒仍在不同

程度影响着现代人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官本位观念依旧顽固的今天,简单化地指责报考公务员的趋利动机是没有意义的。科举在历史上被认为是进步的,因为它扩大了统治基础:公务员公开招录也是进步的,因为它扩大了民主政治基础。抛开报考冷门热门的问题,更要思考公务员录用后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从制度保障的角度确保公务员的行为时刻履行法定职责,践行为民理念。

每个人在报考公务员时,肯定会对所报考职位的权力与责任、岗位的收入与工作强度作出一番权衡。作为国家公务人员,其权力越大,就意味着他的责任也越大,在这样的职位上承担着比其他公务员更大的责任和风险。现在报考者纷纷涌向有职有权部门和岗位,反映出一些岗位“权责对等”的原则并没有得到落实。一些权力大责任轻的职位甚至隐藏着某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好处”。当报考者热衷于那些有职有权部门,冷落无权部门时,不仅折射出报考者的思维观念问题,也暴露出某些国家机关权责不分,监察考核制度不完善,甚至消极腐败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思想和现象,理应引起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管理机关的警惕和深刻思考,以反省工作的不足和欠缺。

有人曾坦言,一些有职有权部门的公务员“工资基本不动,抽烟喝酒靠送”,这不仅道出了一些公务员权力寻租的额外收益,也反映出一些人对于公务员未来灰色收入的期待。他们看好的就是在政府部门的权力,认为它能给自己带来别人享受不到的灰色利益。除此之外,有些人拼命跻身于公务员队伍还出于以下不良动机:一方面,由于官本位思想存在,人们往往会认为在那些手握重权的职权部门工作既体面又风光。有权有钱的部门既有人求,又有可以炫耀的资本。有一种被人供奉的感觉,能狐假虎威、成为与众不同的上等人:另一方面,进入党政机关工作,可以获得更多的预期机会。在位高权重的党政机关工作,既有机会结交权贵。又可以编织更多的社会关系网,为以后成就事业铺平道路,至少有了这样的积累再出来闯荡也更容易。如时下不少公司招聘信息中的“某某政府部门工作经历优先”,也说明招聘者和投考者都看中机关手中的行政权力和人脉关系。

按理说,公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事实告诉我们,不仅有区别。而且区别还很大。要改变公务员招考报名总体过热及冷热不均的现象,首先需要着力于约束政府及其官员的权力。既要重视公共权力监督体系的构建,推进问责制度的深入,也要加强公务员公仆意识的培养。假若因公务员的权力交换和隐性收入等吸引人们趋之若骛,争过当公务员的独木桥;假若有些人存心不良,仍认为走上公务员岗位后,马上就会有“颜如玉、黄金屋”,并且把这些“利好”当作报考公务员的动力的话,那么。伴随着公务员报考热高烧不退。录用人员的年年递增。公务员队伍不断扩大,那就分明意味着反腐倡廉工作任务也必须随之加大力度!

责编书杰

猜你喜欢

官本位职位公务员
新冠疫情让自由职业者增多,这可能成为未来趋势
官本位思想不该在孩子的心田萌芽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落马官员也有“官本位”思想
不沿袭“官本位”的特立独行者
“官本位”怎麼治 職級改革打破晉升“天花板”
美最高就业率地铁圈
如何确定雇员的薪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