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力求“简”

2009-02-19郭祥兴

师道 2009年1期
关键词:小棒算式三角形

郭祥兴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教学理念转变了,教学内容领域拓宽了,知识结构综合了,学习形式丰富了……这些变化,弥足珍贵。但细细品味,我们还发现,很大一部分数学课堂表面浮华,缺少数学课必须的理性思考与分析。这样的数学课看似热闹精彩,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令人担忧。“乱花渐欲迷人眼,斑斓未必皆春色”,大而无当的喧嚣于数学教学无益,因此,我们小学数学课堂应当返璞归真,树立“自然就是美”的理念,力求简明、简约、简要、简单,使其除去臃肿的堆积,剥离繁琐的多余,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一、简明有效的情境——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数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情境创设不但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要紧紧围绕 “数学”的核心问题,并促使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因此,一个好的数学情境,一定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但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潮流和时尚,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表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促进有效教学的作用。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为了创设情境,设计了一幅美丽的图片:三个村庄分别住着张、王、李三户人家,三条直线道路连着三个村庄。从张家到李家有几种走法,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学生看到这美丽的画面,开始积极回答问题:我想走第一条路直接从张家到李家,因为路上可以沿着河边看美丽的风景;有的说我想从张家经王家再到李家,这样可以多了解一些村庄的情况;有的说我发现李家在张家的东偏北方向,王家在李家的南偏西方向……这样的情境创设是一种“亮丽的包装”,但这样兜兜转转,对学生的学习其实是没有帮助的。

有效的课堂追求简单和实用,我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我们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你想知道吗,是不是任意拿出三条边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说能,个别同学说不一定。接着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4厘米、6厘米、10厘米、15厘米各两根),任意拿出三根试试,并把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填表作好记录。其实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的设计,能很快吸引学生探索规律。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进行摆小棒的操作实验,并得到实验的原始数据。可围成三角形的小棒是:6厘米、10厘米、15厘米;6厘米、10厘米、6厘米;10厘米、10厘米、15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是: 4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6厘米、15厘米;6厘米、6厘米、15厘米……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这种设计,能很快地引导学生直奔学习主题,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验探索,使学生得到充分的体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讲究实效,一件小事、几个有思考性的问题、一次操作、一次实践活动等都会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激活他们的思维。情境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而不是为了营造表面的热闹而“作秀”。

二、简约朴实的预设——抓住要害,凸显重点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服务者、引导者,我们没有必要将教学环节设计得“峰峦叠嶂”,也没有必要设置许多学习障碍或陷阱让学生去钻。要知道学生是单纯的,试想他们怎么可能在老师精心安排的复杂、玄奥的教学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呢?常此以往,学生定会不堪重负,他们的探究精神也定会在这样的“折磨”中被磨蚀掉。为此,我们应当明确:教学设计的一切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服务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应当简约而朴实。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时,首先出示了这样一组算式:

60÷20=

(60×2)÷(20×2)=

(60÷4)÷(20÷4)=

(60×3)÷(20×3)=

(60÷2)÷(20÷4)=

(60×5)÷(20÷5)=

(60÷10)÷(20÷10)=

引导学生观察:被除数与除数分别与60÷20=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分别算出每个算式的商,根据商将所有算式分成两类:一类商不变,依然是“3”;另一类商变了,不再是“3”。再观察什么情况下商不变,将商不变的算式分成两类:一类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另一类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接着,出两组算式,让学生填空。按要求在□中填数字,在○中填符号:

100÷20=5

(100×4)÷(20×□)=5

(100×3)÷(20○□)=5

(100×□)÷(20○□)=5

(100÷2)÷(20÷□)=5

(100÷4)÷(20○□)=5

(100÷□)÷(20○□)=5

学生在做这组题时,应用的是“商不变”的性质,这个运用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思考、分析、理解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对比一下商变了的算式,结合商不变的规律,自己试着组织语言来概括商不变的性质就是水到渠成之事。这样的环节设计清晰明了,每一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简单而不纷繁,简约却又充实,体现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宗旨。

三、简要问题的点睛——放收自如,梳理概括

数学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互相作用融为一体的过程,所以课堂上应该有点睛之笔,用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的认识科学化深刻化,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我出示一个开放性题目:“用24块1立方米的小方块拼一个长方体,有几种拼法?”学生对这道题表现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动手摆学具,有的在纸上画,有的小声议论……一会儿一双双小手便举了起来,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只充当“点将官”的角色,充分让学生讲,让学生评。学生把各种拼法都搬上了黑板。最后教师提出简要的两个问题:“这么多不同的摆法有相同之处吗?在各种摆法中能找到规律吗?”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各种摆法的体积也就是长、宽、高的积都是24,只要按顺序找到3个整数的积是24就能找到全部的摆法。”教学中,教者并没有满足于学生的各种摆法,而是提出问题,“画龙点睛”地引导学生讨论、反思、抽象概括出问题的本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简单明了的图示——数形结合,化难为易

简单明了的图示或直观的动作演示,有时比语言叙述更能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琐为简洁、化难为易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合理选用有关的图示或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时,把此教例从数字上进行简化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教学中采取让学生自主尝试的方法,独立解决以上问题,之后,分小组交流,最后集体反馈,得到如下的解法:方程法、假设法、图示法、列表法。其中,图示法做了这样的陈述:

生:我是用画图的方法分析这道题的。我画了8个圆,当作动物的头,把线段当作动物的腿。我把这8个圆看成全部是鸡,先把每只鸡摆上两条腿。我画完了之后发现只有16条腿,跟题中说的26条腿还差10条。我再给鸡添上两条腿换成兔子。那多出来的10条就分给了5只兔子。所以,我的结论是兔有5只,鸡有3只。

可见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有多种思路,要引导学生在解题时及时总结解题的各种方法,做到一题多解,多解择优。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教育学院第三附小)

责任编辑李淳

猜你喜欢

小棒算式三角形
三角形,不扭腰
巧移小棒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风车转转转
摆六边形
想一想,填一填,分一分,摆一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