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则学校管理案例的启示
2009-02-19李汉乐
李汉乐
作为一种社会口碑,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晴雨表。文化健康向上,正气满乾坤,自能确保学校健康、持续、科学发展;反之,不正之气充塞校内外,人人精神颓废、萎靡,事事拖沓、敷衍、推诿,必然导致学校日常经营混乱无序,教育质量江河日下,最终结局只能是关门倒闭。一所学校的人本文化是由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组合而成的。其中,党风、干风、教风、学风四足鼎立,尤为关键。下面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中的几个具体案例,谈一下我对构建人本学校文化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案例一:门前堵车的启迪
几乎所有学校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每天早上,送学生上学的汽车、摩托车堵住了学校大门;每天下午,接学生回家的汽车、摩托车又再次堵住学校大门。于是,学校只得安排值日干部、教师、学生疏导交通。第一天耗时30分钟,第二天减至20分钟,第三天缩为10分钟,第四天情况持续好转。领导欣慰地笑了。但是,到了第五天,周末门前车辆、人流拥堵现象出现反弹。校务日志反馈:接送学生家长的素质亟待提高。怎么办?控制家长显然不行,只有兵出斜谷,独辟蹊径。
因此,我们出台了详细规定:学校门前30米内不准停车,停放车辆一律沿路边线一字排开。这项制度落实的程序是:一、由校长在办公会上宣布;二、由级部主任在班主任会上传达;三、由班主任在班内公布。从此以后,学生到校、离校时于何处停放车辆,不再由家长决定,而是由学生做主。遵规守纪永远是学生的主流,门前拥堵的现象在我校彻底绝迹。
由此得到的教益是:提纲挈领才能纲举目张,抓住班子才能带好队伍,教师进步学生才能优秀。
案例二:浑身麻烦的干部
我们有一位老师,自进入中学以来,一直从事主科教学。业务能力突出,教学成绩优秀。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出示各级各类示范课。关心爱护辅导学生,班级工作方法得当,学生爱戴,学校推崇。按照“教而优则仕”的传统思维模式,2005年通过竞争,这名教师被选拔到业务干部岗位上来。他所兼的科目考试成绩依然名列前茅,但他身边的人却都对他有意见:任课教师说:上午第4节和下午第4节的数学课太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课程表安排不科学;班主任说:学生分班不均衡,考试分析人数不相等,挫伤了我们的工作积极性;家长说:这个年级的学生上网吧的多、谈恋爱的多、打架的多、磕胳膊断腿的多、想转学走的多;分管领导说:三个年级当中,为什么就你们麻烦最多?
结果只有变法,立即改革干部考核办法:教学成绩占50%,分管工作成绩占50%,以上级对口科室考核和学校、社会双评为依据。自此以后,干部的工作重心全部转移,学校整体工作进步迅速。
结论是:没有先进的制度,只有合适的制度。
案例三:永远失败的教师
期初教师分工会议上,有一名教龄16年的老教师没人要。让他教初三吧,没有送毕业班的经验;让他教基础年级吧,以往成绩总是倒数;让他改学科吧,已经改过2次;让他干后勤吧,又缺编少岗;让他调往他校吧,我们又没有权利。也许这个例子过于极端,但凡例还是普遍存在的。部分学校连续3年没有调入调出一名教师,很多学校的年度流动教师比例低于2%。从概率上讲,这就导致个别教师老是处于考核排序的末端。然后是,评优无缘,晋职缓慢,牢骚满腹,教风不正,影响稳定。
为了调动他的积极性,我们采取了一项非常措施:把他当作一名学生。一是派专人指导他的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二是对他的教学考核既看绝对数又看提高率。结果可想而知,他不仅教学有了很大起色,更重要的是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发现了教师职业生命的价值。
事实再次证明:在尊重劳动的前提下,教师的专业素质才能不断优化。
案例四:沉默而烦躁的孩子
童年是天真烂漫的,青年是奋发有为的,老年是从容温馨的,少年却是疲惫灰暗的——因为他们是学生!以校为家,从门到门,苦读寒窗,早出晚归。如此狭小的地域、如此机械的学习、如此单调的生活,日复一日地考验着学生的忍耐力。学生热爱学习,尚能坐得住;学生学习困难又厌恶学习,上课在教室里打瞌睡怕被老师批评,下课在走廊里追逐打闹释放能量怕被同学报告,真是度日如年。如果一个班有3名这样的学生,一个级部8个班就是24名,三个年级就是72人,数目巨大。
解决的办法是:一、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风;二、优化教学行为,实施快乐教育;三、多元评价,培养特长;四、开展活动,增强素质。持之以恒的春风化雨行动后,在周边两区市直学校的双重引力下,我们不但留住了学生,而且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还是那句老话:只要真心关爱呵护学生,就能造就学生坚强的翅膀。
(作者单位:山东胶南市灵山卫中学)
责任编辑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