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苹果的滋味与中国教育

2009-02-19许春苗

师道 2009年1期
关键词:滋味课程标准规范

许春苗 赵 海

今天,听我们领导这样形容中国以前的教育状况:

老师拿着一个苹果走进教室问同学们:“大家知道这个苹果是什么滋味吗?一定不知道吧。现在,我就来告诉大家,大家一定要记住哦——这个苹果是甜的,因为上课前我咬了一口尝过味道了。”说完,老师还不忘向大家展示自己在苹果上留下的痕迹。

虽然这个小故事听起来十分荒唐,但是,反思我们以前接受过的教育,何尝不是如此?我还清楚记得中小学时期的语文课,老师总会把每一课的生字注音、生词解释、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工工整整地抄写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抄笔记、背诵、默写。老师最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是:“只要把我讲的都记住,考试一定能考好。”当时作为学生的我们,学习的主要任务便只是死记硬背,很少甚至没有怀疑过答案的对错,也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答案。尤其是在尝过“考好”了的甜头之后,更加对老师说的话深信不疑。

现在,全国已经实行新课程标准了,当然不能再容许上面的故事继续发生。可是,当前的教育状况又是什么样子呢?我,作为一名身处第一线的教育改革践行者,想用下面的故事来形容一下:

老师走进教室,把苹果放在讲台上。然后说,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苹果是什么味道。在学生短暂的思考之后,老师又说,请同学们小组之间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好吗?于是学生便凑在一起,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老师就让小组代表起来展示讨论结果。A说,我们认为苹果是甜的。老师说,嗯,有道理。B说我们觉得苹果是酸的。老师点头,善于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有创意。C说,我们不同意A、B的观点,我们一致认为苹果是苦的。老师鼓掌,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太了不起了。最后,由老师总结发言: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不过,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尝过,苹果是甜的。大家怎么看呢?

表面上,老师只是说出他的感受而已,可是,此言一出,学生们便开始做下纪录——苹果是甜的。如此看来,学生的思考、探究以及A、B、C的展示发言都只不过是为老师的答案出场做个引子罢了。

很荒唐吧?可是,在真实的课堂上,却绝不少见这“换汤不换药”的状况。

然而,这仅仅是教师的问题么?

中国,是一个很注重标准的国家。连当前的新课程改革里都有一个“新课程标准”。这个“标准”规范着教学研究者,而教研者编纂的教参、教辅又规范着教师,教师再以此去“规范”学生。于是,这“标准”“规范”便循环往复、代代相传,以至于造成了一个民族根深蒂固的保守、教条。

当然,苹果的真正滋味是很容易明白的,只需给学生每人发一个苹果或者让他们每人去买一个苹果尝过便知。可是,知识毕竟不是苹果,如何在传教知识的过程中,让受教者真正体验知识的“滋味”,这不仅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市第十五中学)

责任编辑 赵霭雯

猜你喜欢

滋味课程标准规范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规范汉字书写优秀作品
规范汉字书写
从创新探索到立法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果子的滋味私厨
一颗滋味果子
红薯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