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2009-02-18孙元利
孙元利
摘 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财政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能够有效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配置资源的效率,加强和完善财政监督,同时,也是强化预算管理、防止腐败的一项根本性措施。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资金安全,防范风险发挥了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如成本核算分摊,学校二级单位之间核算转账,以及基建项目学校前期垫付资金归垫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对高校的经济运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 高校 财务管理 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1-115-02
一、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政府对财政资金的调控能力和使用效率,实现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的转变,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各预算单位专设国库资金账户,明晰地反映了各单位的财政资金执行情况,使财政部门能够全面地掌握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各预算单位的预算资金汇集于国库,增加了财政资金的可调度总额,有利于财政资金的统筹安排和整体运作,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了财政部门宏观调控能力。
2.有利于提高依法理财的水平,强化了预算执行过程监督,有利于加强内部监督,提高办事效率。解决过去财政资金的层层拨付、环节多、资金分散、滞留的问题,基本杜绝截留、挤占的问题, 把预算执行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和事中监督。使各项支出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进一步减小了预算执行的随意性。
3.通过集中收付提高了收入来源和资金使用的透明度,能够较好地杜绝不合理支出和各种违规、违纪支出,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有利于预算单位财务管理观念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预算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申请使用财政资金的计划性、科学性、规范性得到加强,预算的严肃性得到提高。高校快速发展后,高校多渠道筹资的能力加强,每年不可预测的收支逐年增加,因此高校年终决算与年初预算往往存在较大的差距。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后,“有预算才有支出”的这一严格规定对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预算一经确定高校不能随便改变项目和用途。
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对高校财务管理造成的影响
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以来,在国库资金拨付到位时间、国库资金拨付进度与项目进度相协调、国库资金垫付与归垫、学校内部资源利用、国库资金对账与核算等方面遇到了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库集中支付限制了高校资金支配的自主权。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无疑对强化高校的预算管理,规范和监督财务管理,防范高校的财务风险和加快高校的财务工作信息化进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给高校资金运作和经费筹集造成了难度。由于国家教育经费拨款不足,而国家调整工资和地方增加补贴,国家下拨的专有经费都需要一定的配套资金支持,学校为稳定人才队伍建设,支付货币补贴、医疗费不足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运作。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学校没有自由支配权只能占用大部分的科研经费,将来科研用款势必会逐年增加银行贷款。另外,由于高校所有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都上缴国库统一管理,而学校的预算外资金已纳入预算管理,并已逐月补充教育经费拨款不足,导致学校对已支出的部分不得不通过向银行贷款来上缴财政,增加学校银行贷款利息支出负担,给学校造成过大的压力。
2.国库资金拨付与项目执行进度不一致和拨款渠道不合理。根据财政部有关规定,原则上在当年部门预算未正式批复前,不拨付项目支出第一季度国库资金额度。但在实际执行中,基建项目和科研项目是不间断执行的,因此,国库资金拨付与项目执行进度的不一致,严重影响了项目执行。另外,从基本建设下拨的学科建设、国防科研工程等教育、科研经费不能在教育、科研事业支出中体现,无法真实、完整反映学校办学成本。
3.国库资金垫付与归垫流程复杂。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预算编制体系、资金拨付方式等因素影响,项目执行进度与国库资金到位时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往往会出现用实有资金垫付的情况。如“985项目”,每年985项目的预算批复均在年底11、12月份,财政资金甚至在12月31日到账,为保证进度只能垫付资金;再如当年的修购追加项目,追加批复要在12月份左右,国库资金到位时当年的会计年度也基本结束,因此资金垫付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虽然财政部也明确了办理资金归垫的手续,但一方面,在急需垫付资金时正式预算批复尚未到位,财政部并不能给予同意垫付的明确回复;另一方面,办理资金归垫程序复杂且审批周期较长,给学校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4.国库资金不利于高校内部资源的利用。一般来说,国库资金应该可以支付与预算批复相关的所有支出,但由于国库资金不能转入学校有关账户,因此在学校内部不同单位发生的很多费用则无法支付。如向后勤集团、学校宾馆转住宿、就餐等类似费用,不便于利用学校内部资源。
5.国库资金核算工作量加大。。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加大了会计核算的复杂性。高校经费多元化格局早已形成,其资金来源和支出复杂多样,在高校资金来源中,既有财政性预算内资金,又有预算外资金和经营收入等非财政性资金。特别是近年来,高校从银行获得的贷款、从社会乃至海外各界获得的捐赠收入、从企事业单位取得的科技服务收入、从社会团体和单位个人得到的指定用途或非指定用途的各类基金等非财政性资金愈来愈多。不同渠道的资金对资金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会计核算方式也不一样,高校的会计核算越来越复杂。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财政资金拨付程序、支付方式、账户设置的变化,拨付的额度分为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科研支出、住房公积金等不同的类别。另外,基建拨款与教育经费拨款都在同一个零余额账户管理,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会计核算体系使用同一银行账户。为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会计核算上分设会计科目,增加了银行对账的难度,也进一步增加了高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复杂性。
6.国库资金到位时间不能保证。根据《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第九十一条,每月25日前,财政部根据批准的一级预算单位用款计划中各基层预算单位的月度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分别向中国人民银行和代理银行签发下月《财政授权支付额度通知单》。但经常会延迟到29日,有时会到下月初,有些学校月底发离退休人员工资,月初发放在职人员工资,而国库资金尚未到账,为学校工资发放造成困难。工资发放由于涉及人员较多,又是一个敏感问题。
三、高校应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措施
1.改革和完善高校预算管理与预算编制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各预算单位在年度内分月编制用款计划,经上级主管部门汇总后上报财政部门审批,财政部对用款计划编报和批复的依据是高校部门预算,这就要求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具体而准确。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预算编制随意性比较大,收入难以准确预计,支出预算缺乏刚性。因此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要求高校规范各责任单位的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范围和额度,扎扎实实做好各项指标细化、测算和规范预算的基础工作,建立一套比较完善,能适应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预算管理和编制制度。
2.完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与修订内部控制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以后,新的财政国库管理体系建立,高校财务管理体系、银行账户管理、资金支付方式等发生了重大改变,给高校目前的财务管理体制带来很多问题。因此,高校必须结合本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特点和要求,增设各级会计科目,对零余额账户的管理和收入、支出的核算等做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并建立对国库支付业务的授权、批准、执行、记录、审核等控制程序,注重责任牵制,明确各部门及个人应承担的责任。
3.加强财会队伍的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由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给高校的会计核算等方面带来了很多问题。因此,高校应及时组织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要求高校会计人员不仅要了解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还应熟悉其操作流程与工作方法,并掌握会计电算化等综合知识,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与业务能力。财政部、教育部也可组织对校领导、处级领导、业务骨干等不同层次进行培训,指导高校及时了解国家财政政策及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情况,对热点、难点以及一些共性问题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研讨,不断提高和完善管理水平。
四、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议
1.建议财政部应根据具体情况,允许占用学校资源部分转入学校基本账户,同时对一些急需项目提前拨付一部分资金,使项目能够按计划完成。
2.建议预算外资金分两次上缴改为按月上缴,按月回拨为宜,以避免集中上缴导致的已支出数须借助银行贷款上缴,从而相应减少学校银行贷款利息支出。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是国家经济改革必须要走的道路,高校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同时为了克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地方高校冲击所带来的暂时不利影响,这就需要财政部、代理银行和高校经常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中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毛建青.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08(8)
2.张建宁.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加强高校财务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2)
3.张志晖.国库集中支付后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事业财会,2006(6)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财务处 江苏南京 210016)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