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教育反贫困问题探讨

2009-02-18朱容皋

经济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反贫困农村教育探讨

朱容皋

摘 要:文章诠释了农村教育与反贫困的基本含义与要求,阐述了农村教育的范畴,通过背景分析,指出农村教育反贫困的问题所在。最后借鉴国外经验,探讨了我国农村教育反贫困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教育 反贫困 探讨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1-074-02

一、农村教育的含义与范畴

一般把发生在农村、以农村人口为对象并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称之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是在农村地区对各个年龄段农村人口实施的包括农村学校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等)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与各种形式教育的总称。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出现农村与城市二元社会、农民处于不利条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旨在使农村人口获取知识与劳动技能、现代公民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教育。《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农村教育”这一述语通常和发展联系在一起,即教育计划旨在帮助人们改造他们的生活标准,使他们能自力更生,有创造性。所以,对“农村教育”下的定义是为农村人口设计的机构与学习设施。提供学习设施可以由国家正规的学校体制,或者学习设施可以按非正规的条件加以组织。“农村教育”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所提出的定义是指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包括有文凭的全日制正规学习和短期非正规的成人扫盲学习以及技能培训。按照这一定义,日本的农村教育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农村地区兴办的各类和各等学校教育,由文部省管辖。第二类是农村地区的非正规教育(在日本通常称为“社会教育”),亦由文部省管辖。第三类是由农、林、渔业部兴办的农业技术推广教育。

二、农村教育反贫困的要求

反贫困是社会正义的要求,贫困是对人权的剥夺、对人类尊严的践踏。因此,反贫困就是捍卫人权,就是捍卫人类的尊严,就是社会正义的必然要求和根本要求。人权就是人的权利,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中生活的一切人有资格享有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人权包括生存权、经济权、政治权、发展权。生存权包括生命权,享用生活用品权(饮食权、衣着权、居住权),健康权(保健权、治疗权、良好环境权),爱情权(恋爱权、结婚权),养育权(父母生育权、对儿女管教权、儿童受抚养权、老人受赡养权),受扶权(孤、寡、老、伤、残、丧失劳动能力接受社会帮助权),保卫生命权(生命安全权、自卫权)等。它是人权的基本内容,是人的基本权利。经济权包括劳动权、休息权、财产权、财产保卫权、继承权、自由权、平等权、民主权、名誉权、隐私权、和平权等。发展权包括接受教育权、文化活动权、创造权、发明权、专利权、争鸣权、娱乐权等。

人权最根本的特性就是它的普遍性。人权不是指某个人、某个集团或某个阶级享有的权利,而是指一切人享有的权利。被某个人、某个集团或某个阶级垄断的权利,不能叫人权,而只能叫做特权或特殊权利。从抽象的人权到现实的人权,从应当享有的权利到实际享有的权利要有相应的条件或保障。这些条件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个人条件。贫困就是由于缺少这些条件,而被全面或部分地剥夺了人权的生存状态。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在一个存在贫困的社会里,没有人权,只有特权,因为人权的普遍性没有得到保证。实际上,反贫困就是帮助那些缺少这些条件的人获得这些条件,从而使他们能够享有他们应当享有的权利,即实现他们的人权。

反贫困是社会稳定的要求,按现代的标准衡量,任何一个社会都经历过一个整体性贫困的时期,在那个时期里,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都处于贫困状态。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现代经济增长之后,某些社会的整体性贫困演变成局部性贫困,这时穷人和非穷人的对立突出起来,收入分配问题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对于一个存在局部性贫困的社会来说,贫困是它的一个重要的不稳定因素。实际上,贫困对于社会稳定的威胁,在存在局部性贫困的社会里比存在整体性贫困的社会更大。之所以如此,现代相对福利理论做出了很好的解说。

反贫困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贫困往往和低收入联系在一起,而低收入往往和低劳动生产率联系在一起。低劳动生产率是由劳动者的低素质、资本有机构成低下、技术水平落后以及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而这些往往又与特定的产业和地区相联系。因此,反贫困的战略之一就是帮助贫困人口开发他们的人力资源,将他们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转移到高劳动生产率部门,从低劳动生产率地区转移到高劳动生产率地区,从而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状态也得到了改进,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反贫困的战略之二就是提高某些产业和地区的资本有机构成和技术水平,并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与此同时,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产业和地区资源也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状态也得到改进。可以说,反贫困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

三、农村教育反贫困的原因分析

1.教育反贫困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教育在培养人的活动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的责任与权利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教育不平等长期以来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严酷现实。“到2003年,世界人口还有1/11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27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中,世界财富增长了7倍,但全球范围内贫困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别越来越大,贫困问题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会有燎原之势。事实上,全世界范围内还有这么多人在与贫困作斗争,在困境中挣扎,而对近世纪积累了巨额财富不能分配和享受的矛盾。这种根源的产生,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纳为经济学上的不公正,或是达尔文进化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我们要从政治学的角度研究它的同时,还要从教育学、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因教育而引起的公平发展和责任权利。

2.经济开放使农村教育反贫困日益突出。教育与经济相辅相成,二者均为政治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自从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接轨以来,表明中国经济开始全方位的改革开放。知识生产和知识消费正在突破传统的生产模式,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知识、人才、技术、管理、观念等因素越来越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空间距离”日趋弱化,“时间距离”日益加强。人们的信息联系和日常交往更加频繁,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快,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显然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3.国家安全和利益面临严重挑战。尽管世界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但它还是伴着不同的文化冲突,教育差异而彰显其利益的。世界各国有民族、种族的差异,发达国家总想在各个领域去支配或统治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如不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素质,将无法改变其低下的国际地位。国家和民族的安全利益受到威胁和损害时,将无力维护。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决非权宜之机,如何防范意识形态的冲突,协调国家发展战略,平衡民族利益关系,也绝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民族安全统一战略性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际竞争的加剧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普及,我国现行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的需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成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瓶颈”。而纵览当今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其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在经历了各种环境和政策上的“炼狱”后,正以经济助推器角色极大地推动着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国际宏观背景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用全球化的视野认识和分析问题,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发展之路。

四、农村教育反贫困的成功经验及其对策探讨

我国农村教育底子薄、起点低、社会服务功能不强。主要表现在立法、经费投入、管理体制、教育体系和师资等方面。因此,解析国外成功经验和我国存在的问题,对改革发展我国农村教育反贫困不无裨益。

1.坚实的法制保障,促使农村教育反贫困得以全面实施。我国教育立法起步较晚。自改革开放以来,为大力发展教育,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但是在调研中发现,由于《职业教育法》太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致使约束力不强,许多省市为实施《职业教育法》相继制定的条例也大都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充足的经费投入,支持农村教育反贫困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通过多种渠道依法筹集发展农村教育的资金,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当逐步增长。农村教育市场化进程大大落后于经济市场化进程,农村教育反贫困吸引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的能力相当薄弱,仍依靠国家财政性拨款为主,投资渠道过于单一。尽管近些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连年上升,但农村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却增长缓慢,企业办学投入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实行分税制以后,农村教育反贫困经费更显得捉襟见肘。

3.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保证农村教育反贫困的健康发展。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已成为各国政府推动农村教育反贫困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责任主要是由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承担的,但教育、劳动、人事、经济等多个部门常出现交叉管理、职能重复的现象。而且在农村教育反贫困体系内部存在的多种类型学校之间缺乏统筹规划、合理分工,通常是“大而全”、“小而全”,教育资源浪费严重;而在形式上,学校教育又占据绝对主体地位,企业很少参与,致使灵活性、开放性不足。

4.完善的农村教育反贫困体系,推动教育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农村教育体系内涵非常广泛,涉及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结构层次等等,同时也涉及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之间的衔接与沟通。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农村教育反贫困也开始向高端延伸,其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但从当前和今后农村的发展看,农村教育反贫困体系还存在众多不足:普通教育、农村教育和成人教育三者之间的渗透、沟通渠道不畅,农村教育反贫困体系大多具有终结性教育性质,农村职业培训和非学历教育未能得到有效重视,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求脱节,而且初、中、高等三层次农村教育发展比例也不够协调、缺乏有机衔接。

5.高素质农村教育反贫困师资队伍,促进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国为兴,必贵师而重傅”。没有一流的师资,就没有一流的教育;没有一流的教育,就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当今,世界各国在兴办农村教育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农村教育反贫困师资队伍总体水平偏低,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渠道不畅,教师待遇普遍过低,一些有文凭,素质高的教师严重流失,从而导致师资队伍年龄老化;而且又缺乏学习培训的条件,致使教师知识陈旧,无法适应新的需求,教学质量严重滑坡。据考察,由于专业师资的严重缺乏,相当部分地区乡、村两级所配备的专业教师队伍出现“新化”现象,刚上岗不久或由全日制学校改行过来的比例要占一半以上。他们对农村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着陌生感,尤其是在农村科学技术知识方面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直接影响到这些地区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编写组.世界发展报告翻译组译.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6)

2.谬毅容,陈春艳.向贫穷宣战——写在全球扶贫大会召开之际.解放日报,2004.5.4

3.胡森,波斯尔思韦特.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第七卷

4.田岛重雄.战后农村教育的发展及其贡献.中国泰安国际农村教育研讨会,1991.6

5.叶立煊,李似珍.人权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6.洪茹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问题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6(6)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湖南长沙 410000)(责编:纪毅)

猜你喜欢

反贫困农村教育探讨
关于如何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探索
浅谈如何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
古代社学对发展农村教育的启示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