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技体育产业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2009-02-18余李平张晓庆
余李平 张晓庆
摘 要:体育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等方面作用明显,具有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潜力。而竞技体育产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部分,是带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中国近年来竞技体育发展非常迅速,在各项比赛上成绩都很理想,但对于整个竞技体育产业来说,发展仍然是缓慢了,离发达国家的竞技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还有明显的差距。文章从实际出发,论述制约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几大因素,并提出了几点相关对策。
关键词:体育产业 竞技体育 产业发展 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1-063-03
一、导言
1.体育产业的涵义。经济学界认为,体育产业必须严格地界定在体育的劳务服务范围内,不属于这个范围的不算为体育产业。但是从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体育产业的概念不应该是严格的经济学名词,而应该是工作名词。我们把体育产业分为三大类,即竞技体育产业、体育相关产业和体育部门办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就是利用体育自身的魅力进入市场的产业,推动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两个条件形成的体育部门办的第三产业。即体育部门在投入人、财、物生产要素后,生产出不采取实物形式但以运动形式存在的体育服务产品。体育部门是一个既有投入又有产出体育服务产品的服务产业,具有产业属性,体育产业是产业,不需要以体育产业的市场化来证明,产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体育产业以获得社会资源投入为代价,为社会提供了满足人的物资和精神需要的体育服务产品。随着社会对体育服务产品的需求的增长,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提高。
2.竞技体育产业的概念。现代体育一般可以划分为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两大部分。大众体育是人人可以参与,不需要很多客观条件就能进行的体育活动;而竞技体育则是相对少的人从事的工作,需要某些客观条件如活动载体和规则,且需要更加明确的行为动机和一定的运动技术能力才能推广的体育活动。竞技体育是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原动力。ICSPE(国际竞技体育协会)将竞技体育产业定义为:“凡是含有游戏的属性并与其他人进行竞争以及向自然障碍进行挑战的运动。”中国竞技体育界则把竞技体育概念解释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的体能、身体能力、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竞技体育产业是以竞技体育为核心,围绕运动项目进行产业开发的结果。竞技体育产业提供的产品是赛事,服务是竞技体育产业的本质属性,赛事质量高,它能激发大众的体育消费,从而带动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
3.竞技体育产业环境的构成。竞技体育产业的外在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历史环境、军事环境等,都对该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从纵向来看,竞技体育产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竞技体育产业环境的变迁;从横向看,竞技体育产业环境差异是体育产业国家差异的基本原因。纵观世界各国体育产业,差异是客观、普遍存在的。每个国家的体育产业,无不体现其国家特征。具体来说,不同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模式、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速度、教育文化水平、企业规模、社会风气和习惯、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都会对体育产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因素有些是直接对体育产业起到关键性的重要影响,而有些影响是间接的。下面着重以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为主来阐述体育产业环境对竞技体育产业的影响过程。
二、制约我国竞技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因素
1.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的制约。
(1)体育场馆的布局不合理对体育消费的制约。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方面。在地区选择与布局上,缺乏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协调,造成使用与联系的不方便,或与城市其他功能冲突。如:在城市郊区兴建大型体育中心,就显得过于偏僻,既不利于使用,又不利于人员的交通组织。另一种情况就是在原有基础上扩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处于市中心的体育设施,与商业、贸易、文化等服务设施相距太近,不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
(2)体育场馆用地狭小,环境质量较差对体育消费的制约。很多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重视设施本身,忽视用地与环境,只顾及眼前,缺乏前瞻性考虑。表现在用地狭小,建筑密度过高,不具备基本的绿化条件,室外活动空间有限,环境质量较差,影响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3)体育场馆设施陈旧,设备不配套,使用率低。由于体育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不同,经费差异很大。有些体育场馆缺乏维修资金,造成设施更新不及时、设备不配套等问题,不利于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不适应现代体育的需要。很多场馆是为国际比赛和国内比赛设计建造的,功能单一,这种场馆与一般练习馆相比较,就每年使用天数而言,相差至少10倍。体育对广大百姓而言,是大量的,每日不可间断地参与行为。而不是大量的,每日不可间断地观赏行为,一些大型体育场馆则令人望而却步,影响了人们的参与兴趣,制约了人们对体育的偏好。
(4)与体育场馆相关的交通矛盾对体育消费的制约。体育比赛本身的魅力吸引大量观众,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集结人数可以达数千甚至数万,而且疏散时间集中。很多体育场馆的建设,缺乏对交通组织协调与疏导的考虑,出入口集中,没有人流缓冲空间,造成交通堵塞,城市道路车流不畅,不利于人流疏散,也影响了正常的城市交通秩序。
(5)体育场馆配套服务不健全对体育消费的制约。由于对停车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体育场馆自身没有停车场或停车场面积很小,根据调查,体育设施停车场不足的占40%,根本就无停车场的占15%。由此造成使用的不便,影响了人们参与的偏好。
2.体育产品的消费偏好制约。
(1)居民的体育偏好制约了体育产品的消费。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潜在着巨大的消费市场。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也最终取决于我国居民对体育产品的消费水平,失去了居民消费也就失去了体育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人们不了解体育、不喜欢体育,体育不能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竞技体育就失去了观众。没有居民消费的紧身产业和没有观众的竞技体育产业是谈不上发展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最能影响人们进行某种产品消费的应该说是偏好。偏好是指个人对某种事物的喜好。1996年,国家体育总局对我国城乡居民喜爱的余暇活动进行调查,在被调查的总人数中,喜欢体育活动的居民仅仅占12.6%。据调查结果来分析,我国城乡居民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偏好方面比较弱。另外,在对影响我国城乡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观因素的调查中,缺乏兴趣排在第一位,占被调查总数的45.9%。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基础,缺乏体育活动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居民体育活动偏好的形式。从整体上看,余暇活动时间的支配和影响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因素两个结果是相符的。这两个调查结果说明;我国城乡居民对体育活动的偏好比较弱从而阻碍体育消费,影响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2)居民体育偏好弱的形成原因。偏好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人类并非天生就具备各种喜好,而是后天在生活过程中,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从体育偏好形式的环境角度讲,形成体育偏好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社会,另一个是学校。从社会的角度讲,我国居民对体育偏好形成的环境比较差。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是成正比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因此在体育事业,特别是群众体育建设事业的发展上还比较落后。这从我国当前体育人口数量和体育健身场地器材人均占有量上可以证实。由于整个社会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少,对没有体育健身偏好的居民影响力也就小。我国居民体育健身偏好的形成有一定困难。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在培养体育健身偏好的环境方面大体上比较好,学校体育的功能中有增强体质、培养各种体育兴趣、技能等。但是从效果上来看,学校体育对我国居民体育偏好形成的作用不甚理想。据调查,我国16岁以上居民参加体育健身锻炼中途中断者,20岁以下占中断者总数的50.7%,而在16~20岁之间正是学生从初级中学或高级中学刚刚毕业的时候。可见,我们的学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离开了学校也就离开了体育健身活动。这说明我们的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健身偏好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3.财政、金融政策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制约。体育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准公共产品的产业性质,具有以下特点: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外部经济的性质、属于新兴产业。由于以上特性,使得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会降低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由市场自发的调节,往往会出现“市场失灵”(指市场中的价格、信息和流动的不完全或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造成市场机制调节失灵)。因此,必须有相关的政策保证,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起作用。但是,我国缺乏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1)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方面主要表现准许体育彩票的发行。在1994年以后,国家给体育事业的发展以一定的优惠政策,准许发行体育彩票来筹集体育发展资金。但是,发行量具有一定的限度。到1999年底筹集到10亿元左右的资金,而且所筹集的资金要有相当大的部分用于竞技体育。当然,即使是全部用于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对众多的人口来讲,人均也不到1元,实在是杯水车薪。
(2)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在金融政策方面,体育产业的发展几乎得不到任何的帮助。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支柱,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伴随金融系统的发展和支持。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资金。私人在投资于该产业时,也必须有金融系统的支持。而我国目前从事体育产业的国有、民营企业,基本缺乏正规的融资渠道,这种情况限制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当体育产业规模扩大,实现规模经营时就必须有金融系统的支持。现在我国有两个正规金融市场,即银行借贷市场和股票证券市场,这两个市场对体育产业支持很少,银行信贷由于受到计划信贷的控制,造成体育产业得到的贷款数量非常少;而股票和债券市场对众多的小型体育产业经营者基本上是关闭的。体育产业谈不上从这两个渠道融资。
4.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体制问题。
(1)在群众健身产业方面,政府的直接经营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体育健身设施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全国体育设施97%的被各系统所有,其中21%的学校人口占用了67.7%的体育场地。政府投资体育健身设施的目的并不是经营、赢利。但是,在体育社会化之后,一些政府投资的体育健身设施与赢利性的经营活动,由于政府原本投资的目的并不是赢利,所以在制定服务价格的时候就不考虑成本或少考虑成本、维护费用以及税收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价格高低的标准自然和经营性健身娱乐场所不同。更何况有很多单位把这些设计使用当做对员工的福利,是免费对内开放的。在这种情况下,在同一市场上进行经营的私营体育健身场所就面临着不平等的、对自己不利的市场竞争。而政府投资的体育健身设施在我国目前又占主导地位,因而,这种情况就会对私人对体育健身设施投资经营产生“挤出”效应,从体育健身服务的市场上通过不公平竞争把民营体育健身经营服务挤出去。而大众体育健身的发展主要应该依靠社会,依靠民间资本。这实际上就阻碍了我国大众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
(2)制约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化的体制问题。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移的过程中,原来在计划经济时代受宠了的体育事业没有能够紧紧跟上时代改革的步伐。因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面临着严重挑战。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行为的控制,俱乐部本身还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法人实体。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地方足协拥有俱乐部股份的事实。我国的足协在名誉上是群众组织,但政企不分,权责不明,仍需要财政拨款,执行行政命令,还拥有俱乐部的股份。这种体制造成了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不能够自由、公平地在市场中运行,不能够按照市场的规律办事。那么,寻求利润的企业准则也同样受到影响。没有利益的诱导,竞技体育俱乐部也就失去存在的理由。竞技体育产业化、社会化只能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实现政企分开,走职业联盟的道路,使竞技俱乐部成为正式的具有独立运行功能的实体。只有这样,竞技体育产业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加快发展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相关对策
1.确立民间兴办体育产业的主导地位。根据当前我国的国情,发展体育产业必须摆脱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局面。政府不仅缺乏投入资金,而且运作的效率也往往不尽理想。实现体育产业化,就必须有效调动民营资本的投入,体育产业才可能走出困境,出现真正的转机。政府应该明确表明态度,让拥有资本的人们知道,政府将鼓励该民营行业的发展。民营资本才可能进入该行业。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制定政策,实现政府引导性投资。
2.建立协调机构,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要促进其发展就需要一个综合性的政策和措施,涉及到文化、法律、金融、税务、劳动人事、工商管理以及社会保险等多个部门,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加以协调、配合工作,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挫折,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协调机构,负责综合协调工作。
3.对体育场地设施经营管理进行改制,提高使用效率。体育健身场馆设施绝大部分属于国家、集体所有。在体育社会化的今天,这些场馆大部分参与对社会开放,实行有偿服务。但是,由于产权关系往往造成责任和权利的不统一,场馆的运行效率低下。为了提高场馆的供给总量,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对其进行改制:对于体育系统所属的比赛、训练用场馆,在不变其用途的前提下进行商业管理和经营,使得运动训练和比赛由直接提供场馆转化为货币供应,使得场馆使用货币化;对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系统,由于福利原因建造的体育设施,在不改变其用途的前提下进行租赁、拍卖,使得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系统的体育福利货币化、社会化;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对场地实行对外租赁经营。通过以上改制从总体上增加体育场馆的供给,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4.建立相关的融资体系。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有投资方,投资就涉及融资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政府建立一个专门的供民营体育产业小企业的融资体系;政策规定一些银行对小的民营企业贷款的比例;成立“民营体育产业担保和融资公司”,该公司可对民营性质的体育产业实体进行直接、间接融资,提供风险投资等;建立民营体育产业实体的信用担保系统,协助有发展潜力,但抵押、担保不足的民营体育企业获得银行业的融资,提高银行业界对民营体育健身小企业的信心。这些基金来源于主要由社会捐助和体育彩票发行的收益来筹集。
5.对体育产业实行过渡性的税收、财政、金融方面的支持。体育产业作为准公共产业,它的发展符合我国居民未来的消费需要升级转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给予体育产业实体以更多的税收、财政、金融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对符合政府规定标准的体育产业实行过渡性的减免税收。对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体育产业实体,经过科学的评估以后,进行一定标准的补贴;为民营的、符合政府规定标准的体育产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通过这些手段促进体育产业的迅速成长。当该产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比较成熟时,再逐步放开。
6.改善、提高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偏好水平。偏好是影响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偏好由弱变强,将进一步促进体育健身的消费群体的增加。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促进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偏好。从有关各种体育事业经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从社会寻找一些支持,进行免费或收费低廉的体育培训,吸引人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利用社会力量组织一些群众广泛参与的、影响比较大的群众体育活动。此外,学校是培养全面合格人才的场所,其中就包括了对学生的体育喜好的培养。各级学校要进行教学改革,改变目前开设项目的过多,随年级的增高不断简单重复的局面,选择一些项目进行长时间的培训,以保证学生兴趣的形成,偏好的稳定,促进体育健身终身化。最终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忠良.产业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唐豪,魏农建.中国竞技体育产业市场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5
3.张昊.关于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几点思考[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4)
4.彭永捷.人文奥运[M].东方出版社,2003
5.魏汉琴.谈体育与文化教育的最新契合点[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6)
6.丁言镁.当代科技与体育[M].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7.刘青.新时期政府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角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
8.吴振绵.我国体育投融资体制问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4(2)
9.徐佶.我国部分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1)
10.成会君.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
11.马铁,林显鹏,黄文卉.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开发战略的研究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 上海 200444)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