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钻石理论的我国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研究

2009-02-18

经济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钻石模型主导产业

赵 攀 张 伟

摘 要:回顾以往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可以看出以往的理论基本上都是从比较优势角度出发对产业问题进行研究,由于建立在相同的理论基础之上,国内外学者所提出的众多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经常存在着许多通病,例如,操作性差、不系统等。上世纪90年代,波特教授提出了在竞争力理论上有着重要历史地位的钻石模型,随后,各国学者便不断对钻石理论进行发挥,并继而形成了关于钻石模型的各种竞争力评价理论。文章突破原有的产业选择理论框架,引入竞争力评价模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我国各主要地区的产业选择模型进行构建。

关键词:主导产业 钻石模型 选择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1-040-02

一、文献综述

关于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问题,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学者,都根据各地区具体的经济发展概况,提出了相当多的选择标准。但这些基准建立的理论基础普遍都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并且不同程度存在着不系统、标准过度宽化、偏重定量研究等种种问题。波特教授提出的钻石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尝试。该模型突破了原有的各种比较优势理论,从竞争力角度对各种产业问题进行分析,这更符合主导产业的内涵和要求。近年来,国内已经开始有学者应用波特钻石模型对主动产业选择进行研究。

钻石理论由美国的波特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随后风靡全球。而在国内,将钻石模型的应用到产业选择才刚刚开始。代表性的参考文献集中出现在2006年,主要有芮明杰发表的《产业竞争力的“新钻石模型”》、陈立敏的《基于比较优势四个来源的新钻石框架及其政策含义——兼论波特模型的解释困难》,刘颖琦等的《基于钻石理论的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钻石模型的应用有一个缺点,就是没有考虑到我国各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我国各个区域在地理条件、经济基础、资源状况以及历史文化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果将某一个模型去普遍适用全国各个地区,显然不会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所以,本文便在钻石模型这种全新的研究范式下,根据我国的基本经济区划即东、中、西以及东北地区,分别构造四个钻石模型,从而构建我国的主导产业选择模型体系。

二、东部地区模型

各种最新数据显示,东部地区的各项经济指标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而且个别中心城市的消费水平也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从发展阶段来看,除个别地区外,东部地区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对于外向型特征明显的东部地区,本文对钻石模型进行了轻微调整,将影响东部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分为:核心要素、关键要素、辅助要素。

1.关于钻石模型的研究背景。波特教授的钻石理论,是在先后对加拿大、德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种产业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些地区的突出特征就是,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高、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三次产业比例呈“三二一”分布,进出口贸易繁荣、和世界市场联系紧密、当地居民观念开放等等。从这些基本特征来看,我国的东部地区和这些国家基本处于同一发展阶段或正在向这一阶段过渡。由于钻石模型的立足地区与我国东部地区较为相似,所以,可以基本沿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对我国东部地区的主导产业进行选择。

2.增加“自主创新”核心要素。在基本保持原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本文赞同芮明杰教授在《产业竞争力的“新钻石模型”》一文中对钻石模型的改进,将“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作为关键要素加入钻石模型。第一,从现实的发展阶段来看。东部地区明显处于工业化后期,根据产业的发展规律,在各生产要素中,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从我国长期能源状况来看。伴随着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资源能源的紧缺状况将加剧,对于资源能源消费大省集中且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东部地区,提高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将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第三,国际上技术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目前,各种先进技术都掌握在美日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手中,西方跨国企业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垄断,使得我国企业在成本方面高居不下,近些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西方国家限制产业最先进技术的对外出口,这更凸显出自主创新的紧迫性。第四,“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地区依托。新世纪之初,国家提出了到201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从现有的技术基础和人才条件而言,东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将对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

三、中部地区模型

中部地区就整体而言,总体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投资增长速度甚至低于西部地区,而且其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都严重滞后于东部地区。这种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可以归结为:投入不足,长期处于资本净流出状态;缺乏国家政策倾斜和支持;中部各省财政收入和上缴基数高,财政负担重;缺乏大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的带动;历史文化中缺乏开拓精神,没有抓住开放的机遇,失去发展先机。

根据中部地区的发展概况,本文在保留“政府要素”的同时,将“工业化”和“城市化”两个因素作为辅助因素,加入到中部地区主导产业选择模型中,之所以如此,主要出于以下的考虑:

1.淡化政府的作用。中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与东西部地区有着重要区别,既不像东部发达地区那样,市场体制健全,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一些公共产品,基本不直接介入经济进程;也不像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必须依靠政策倾斜和政府对招商引资的直接介入,才能推动地方经济好转。在中部地区,政府尽管在经济运行中还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其市场化程度将逐步向东部地区靠拢,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体系的健全,政府将有限地退出市场领域,其地位逐渐淡化,所以模型中仍然对政府的作用给以足够重视,但将放在辅助要素。

2.加入“城市化”辅助要素。中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在占全国10.7%的土地上分布着全国27.3%的人口。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中部六省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量剩余劳动力分布在农村地区和农业部门,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最为突出的地区。这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加剧了中部地区的二元结构。所以,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那些就业弹性大的非农产业,对于释放大批劳动力资源和提高人均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3.将“工业化”列为辅助要素之一。中部地区不但有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承东启西”和“南北交接”的重要的地理位置,而且各种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如山西、河南和安徽三省的煤炭资源总和占全国的39%,湖北、湖南的锰矿资源占全国的30%。对于农业比重大、工业体系相对完备但发展水平不高的中部地区,提供了进一步迈向工业化的诸多有利条件。

四、西部地区模型

就国内四个地区而言,西部地区包括的范围最广,内部的经济发展差异也最明显。例如2006年人均GDP内蒙古达到20053元,而云南、贵州和甘肃三省的却都在1000元以下。然而,西部各省份仍然有着很多共同的发展特征,从而可以使得我们建立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选择模型:

1.将政府从辅助因素调整为关键因素。西部地区地处大陆深处且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密度小、劳动力资源短缺、市场狭小,缺乏自我发展能力,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支持成为西部地区发展的一个关键的启动因素。没有政府对当地投资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其各种资源优势都无法释放。事实上,从建国后该地区的发展与政府战略的关系来看,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与政府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优惠政策的倾斜程度基本呈现正相关关系。建国后,国家先后实施的“积极备战战略”、“两个大局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都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2.加入“可持续发展”辅助因素。借鉴刘颖琦所建立的西部地区钻石模型,将可持续发展因素加入到模型中,与刘颖琦模型不同的是,本文将其列为辅助要素。西部地区当前的首要发展目标,就是改善基础设施,加快发展经济,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以最快的速度缩小和中东部地区的差距,只有这样,才能使西部地区迅速摆脱贫困,防止人才外流和加快西部大开发进程。政治上,阻止各种分离活动,巩固边防。因此,尽管西部地区作为东部地区的水源地和资源输出地,其生态环境在我国整个国家的生态建设中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考虑到加快发展经济才是其目前最为紧迫的问题,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社会性目标划入辅助要素即可。

五、东北地区模型

东北地区兼具中部和东部地区的特点,一方面,与中部地区相似,各种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供给充足,但民营经济发展落后,市场化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比重低,由于老国企集中,就业压力也相对较大;另一方面,与东部地区相同,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化程度较高,东北三省2006年的城市化率均超过50%,仅次于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少数几个省份。

所以,本文以东部地区模型为基础,做出调整后,形成新的东北地区钻石模型。(1)加入“市场化程度”作为辅助要素。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比重偏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经济缺乏活力。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所占比重仅为36%,从表2也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的工业产业中,公有制经济在企业单位数与就业人员所占比重都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所以,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优先选择那些能够促进市场竞争、从外部加快东部地区的老国有企业改制、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比重大的产业,优先发展能够促进边境贸易,和东北亚市场能够进行产业对接的产业,加速促进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2)依然将“自主创新”作为核心要素。东北地区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排名也相对靠前,辽宁排名第6,黑龙江第13,吉林第15,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基础。同时,东北地区工业企业与东部地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产业的增长方式急需转变,将以固定资产投入为主的增长方式逐渐转变为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

关于以上提出的四个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组成的我国区域主导产业模型,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说明:(1)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以及现代化基本可以概括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质,从我国的各个地区发展情况来看,尽管所处阶段有所不同,但都还没有完全完成。不过,由于对于我国各区域来说,他们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某些领域的改革进程并不相同,主导产业选择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例如,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对于中部地区较高,但由于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加速改革,大批从业人员下岗分流将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市场化改革的速度也就相对滞后。所以,应该将有利于促进东北地区“市场化”的产业,如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产业,选为主导产业。(2)区域主导产业模型时效性。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不断向前推进的,如果仍然按照现在的速度发展,十多年后,各地区的发展阶段便会出现质的改变,那时的主导产业的侧重点也将与现在不同。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李明轩译.国家竞争优势.2007

2.陈勇.钻石理论:区域发展新思路.财政科学,2004(6)

3.刘颖琦,李学伟,李雪梅.基于钻石理论的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的研究.中国软科学,2006(01)

4.芮明杰.产业竞争力的“新钻石模型”.社会科学,2006(4)

5.陈立敏.基于比较优势四个来源的新钻石框架及其政策含义.国际贸易问题,2006(3)

(作者简介:赵攀,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现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三农政策与规划部;张伟,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 北京 100000)(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钻石模型主导产业
打造千亿主导产业 争创全国一流园区——国家级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欢迎您
中国设计产业竞争优势研究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江苏省工业主导产业选择模型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潜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