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邓小平国民素质观形成的条件

2009-02-18丁兆梅

经济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时代背景

丁兆梅

摘 要:邓小平的国民素质观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形成的条件包括:邓小平国民素质观的时代背景;邓小平国民素质观的理论来源;邓小平国民素质观形成的实践基础。总之邓小平的国民素质观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广泛吸取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而逐渐形成的。为新世纪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指明了方向,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邓小平国民素质观 时代背景 理论来源 实践基础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1-037-02

一、邓小平国民素质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任何伟大理论的形成都要以一定的时代背景为依托,“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即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的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因此,正确认识时代特征,把握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是邓小平国民素质观产生的时代依据。从整体上看,20世纪中期时代主题经历了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转变。“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时代主题的转换为各国发展经济提供了可能,也使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古代文明的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全新的时代,需要有全新的精神风貌和高精尖技术人才,需要有全新的国民素质。邓小平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与契机,深切关注国民素质的提高问题。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继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人类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邓小平敏锐把握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脉搏,深刻指出:“近30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止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他看到了科技尤其是高科技已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科学的发展就无从谈起。邓小平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时代趋势,提出了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振兴科技和经济,从而增强综合国力的总体战略构想。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市场经济是当代中国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资源配置和社会运作方式,而且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针对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邓小平在人的问题上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认识和对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发展市场经济必然首先对市场经济的主体——人的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并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二、邓小平国民素质观的理论来源

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有一定的思想渊源。邓小平的国民素质观“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然首先从已有的思想基础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社会的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1.批判继承传统国民素质观的精华,是邓小平国民素质观形成的历史前提。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渊源流长,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萌发了对人的完美和谐的追求,提出了“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孙子兵法》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意即五德皆备,方能为将。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以推进中国现代化更是近代以来一切有识之士力主力陈的观点。将历史上有志之士对国民素质的探讨概括起来,传统国民素质的精华主要有:(1)优良的民族精神。包括民族自尊、自信、自立、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等。(2)可贵的劳动品质。包括勤恳、吃苦、耐劳、务实、敬业、艰苦奋斗等。(3)爱国主义精神。包括忧国忧民、大公无私、保家为国、抗敌御侮、一心为公等。(4)健康的治国思想。包括利国、爱民、恤民、革新、变法、民为邦本、唯才是举等。(5)崇高的德性。包括正直、善良、诚实、守信、廉洁奉公等。传统国民素质精华中的许多元素充满了现代性基因。邓小平认为,认真研究、继承那些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秀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从传统国民素质中寻找现代化的素质支持系统,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应是国民素质建设的一般规律。只要用现代化理论审视它并进行科学改造,这些农业社会形态孕育起来的传统素质就会展现现代性意义,成为当代国民素质建设的丰富资源。同时要扫除有碍当代国民素质建设的糟粕因素,使传统的国民素质在功能上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邓小平正是在继承优秀传统,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基础上,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国民素质观和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新素质结合起来形成新时期的国民素质观。

2.吸收、借鉴西方国家国民素质观的合理成分是邓小平国民素质观的又一重要理论来源。“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要使我们跻身于世界前列,成为现代化的强国,必须认清当代世界发展的基本形势,做到知己知彼。利用他国之长,吸引和引进外部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已成为一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各民族的精神产品已成了公共产品,”凡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我们就吸收、消化。新加坡人强烈的公民意识、社会合作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忠诚于自身工作的精神;美国人大胆探索、崇尚创新、冒险求实的精神;德国人严守纪律、积极上进的精神;日本人勤劳节俭、刻苦钻研、信息意识强烈;法国人崇尚高雅;英国人文质彬彬等等都是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邓小平意识到,要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就必须摒弃封闭陈腐的思维模式,敢于并善于吸收世界其他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如果“关起门来,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只有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才能够使我们的国民素质的塑造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世界潮流。为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拥有一席之地。同时我们应注意“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这是因为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在人们中间混淆是非,造成消极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助长一部分人当中怀疑以至否定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可见,对西方国家国民素质观的扬弃是邓小平国民素质观形成的又一重要因素。

3.继承、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人的发展的论述,是邓小平国民素质观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人类发展的规律,通过对资本主义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的批判和对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批判、继承,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开拓者和奠基领导人,列宁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列宁认为,学校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不仅应当成为一般共产主义原则的传播者,而且应当从思想、组织、教育上实现无产阶级对半无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的劳动群众的影响,其目的在培养能够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列宁还认为,青年人全面发展时要突出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应该使培养、教育、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就是“为巩固和实践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列宁的这一论述进一步说明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人的全面发展要体现在人经过教育、训练和培养而成为“会做一切工作的人”。毛泽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创始人,一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早在1916年12月9日给好友黎锦熙的信中写到:“古称三达,德、智、仁与勇并举,今之教育学者,以为可配德、智、体三言。”这一思想在《体育之研究》中更是得到尽情发挥。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始终重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讲话,第一次把“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提到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1964年他又指示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毛泽东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积极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以一个理论家特有的睿智眼光,发展了前人的思想。所有这些成为邓小平国民素质观的直接理论来源。

三、邓小平国民素质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邓小平国民素质观的产生是当代中国现实的需要,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彻底改变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度结构,同时也就宣告完成了对中国国民素质的一次根本性重塑。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邓小平提出的“关键在人”的论断就是对建国后历史反思的结论。建国后确立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其巨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奠定了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基本格局。但与此同时,却造成了忽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等,压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严重弊端。而教条主义、“左”倾思想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简单、粗暴地批判人性、人道主义,否定和排斥任何个人欲望、个体利益、个性自由,推行阶级斗争扩大化,使一切陈腐的东西几近全部泛起,使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遭受极大的摧残。随着极“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十年动乱”时期,理想信念教育逐渐成了“假大空”的政治说教,纪律则被无政府主义和大字报等所取代,文化被排斥在社会主义之外,无知和愚昧成了社会主义的代名词。然而“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每当社会的大灾难过后,人的问题总是被提到重要的地位。邓小平反思“文革”,不仅仅在于把经济损失夺回来,还在于纠正被颠倒了的是非、善恶观念以及不尊重人、任意践踏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错误。面对中国特定历史所造成的落后局面,邓小平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冲破极“左”路线的束缚,大刀阔斧的进行拨乱反正。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高度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将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理论来源于实践,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国民素质理论。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人文学院 山东威海 264200)

(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时代背景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做好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引路人
关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的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TOCC建设方向探讨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健美操创新路径的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新时代背景下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机制新探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计算机软硬件更新分析
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交通运输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