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2009-02-18党争胜莫永华
党争胜 莫永华
【摘要】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着“费时低效”的问题,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大学毕业生英语技能的要求。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是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有效策略,信息技术的整合运用不仅能改变传统保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能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9) 02—0063—04
一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越来越显著的人才国际化趋势,我国诸多领域直接与国际接轨,国际间交往日益频繁,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因此,高等学校如何培养英语交际高效的毕业生以适应改革开放对人才的英语要求,已经成为公认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和焦点。这值得我们每一个英语教育工作者深思和研究。本文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若干误区,并结合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背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和方案, 以服务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二 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语言技能课程,它的根本在于使学生通过语言交流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为毕业后
实际运用做好语言技能准备。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感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常常被错误地当作语法知识来教,“费时低效”,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总体而言,大学英语的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五方面的问题。
1 词汇学习未能结合上下文语境(Context)
英国广播公司BBC有过这样一个报道,据说一个英国农民一辈子常用词汇不到1,000个,但是,他日常生活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一个感情丰富的伟大诗人是没有太大区别。还有一个事例,美国之音有一个特别英语节目,叫做“Voice of America Special English Program”,该节目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基本上仅用1,500个基本词汇来表达国际舞台上所发生的事件,而且非常准确恰当。[1]反观我国学生,在高中毕业的时候词汇量就已经达到1,800个左右了,大学生的大学英语四级词汇量则要求达到4,000以上。但是,我们的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仍然暴露出很大的不足:对词汇理解的深度和灵活度不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上下文语境(Context)恰当地运用词汇。
2 对汉英文化思维差异缺乏了解
由于汉语和英语这两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语言是在完全不同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者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例如,许多同学在读《中国日报》(China Daily)(其文章大多是由中国人写的)的时候感觉很轻松,而在阅读原版英语报刊和书籍时,就感到很吃力,这主要是由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所引起的。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由浅入深,到最后才说结果和重点,这是典型的归纳思维。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一般是比较直接的。如英语的时间、地点以及方式等状语结构一般都放在一句话的后面,而中国人则完全相反,这使得国人在英语口语表达时经常突破不了这个思维习惯,一开口就首先出现这些本应放在后面才说出来的结构。例如,汉语说“明天早上9点在会议大厅召开毕业典礼。”而英语则说“There will be a graduation ceremony at 9 oclock tomorrow in the Conference Hall.”(直译为:会有一个毕业典礼在明天9点在大会堂。)因此,在学生的日常英语表达中中式英语(“Chinglish”)屡见不鲜。
3 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差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一些国际会议上,大陆的一些学者,在大会发言时,发音准确,语言流利;港澳的同仁们在发言时,远不如大陆的发音准确和流利,甚至错误百出。然而,在大会交流时,大陆的一些学者却很难交流和沟通,不是听力障碍, 就是言不达意,张口结舌, 出现较为严重的交流困难;港澳的同仁们此时却能够很好地交流。查一查这些大陆学者在学生时代的学业成绩记录,他们的考试成绩大多比较理想——80分,甚至90分以上也屡见不鲜。这是明显的高分低能,其症结就在于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差。试看每个大学生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在英语学习上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却不如人意,这严重背离了英语教学的目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愈加感到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较差,基本可以这么讲,大学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个项目没有一个能够真正掌握。这种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担忧。
4 教学方法欠妥
由于旧观念的束缚,以及受应试英语的压力,很大一部分英语教师只重视语言输入(INPUT),忽略了学生的语言输出(OUTPUT),一般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念一句课文,翻译一句,课堂教学成了“一言堂”或“独角戏”。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十分讨厌这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学生未能参与到教学中来,缺乏对语言的训练和实践,其听说能力的提高当然无从谈起,最终导致“哑巴英语”流行。
5 英语测试方法、目的定位误导了英语的教与学
众所周知,考试对教与学具有导向性作用。由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学生的毕业、就业以及进一步深造等挂钩,很多高校和学生为了追求通过率、获得证书等,将主要的时间精力放在了备考四、六级之上,急功近利地忽视了英语学习的长远目标——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现行考试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主要测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阅读能力,不考口语,听力分数也不多,教师和学生都忙于赶进度、应付考试,很少抽出时间进行语言实践[2]。这种利益化和功名化的测试不但偏离了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对语言交际功能的测试也未能体现其中。其严重的后果是,这样的考试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三 改进策略: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
1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包括传感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它们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逐渐成为更新教学观念,改善学习方式和重构教学管理的手段。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3]由此可知,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好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这里笔者将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针对上述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五大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2 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问题解决策略思考
(1)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提高英语词汇学习深度和实际运用能力
多媒体网络在创造英语情境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对文本(Text)、图形(Graph)、声音(Audio)、动画(Animation)和视频(Video)等信息具有集成处理的能力,使教学手段趋于全方位、多层次。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语言环境,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语言情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其一,我们可以利用英文电影DVD或网络手段,播放一些关于展现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生活和工作场景的影片,让学生领略英语国家的风情,了解不同国家在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交际等诸多反面的差异,感受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熟悉其遣词造句、行文用语习惯,从而避免中国式英语的发生;其二,英语课堂中合理使用一些语音听说设备,让学生感受和记忆原汁原味的英语词汇和语法,同时训练其口语和听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借助这样的语音设备,要求学生就一个专题进行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口头、笔头表达能力,改善语感。
(2)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理念下,教师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是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内容(如英美历史、社会热点问题、风土人情、英美人的生活现状等)的演示,使课堂教学信息丰富多样,增添教学的情趣,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此外,教师要善于结合丰富的多媒体教学信息,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以及建构性学习。在此需要注意,在使用环节中要把握好信息技术运用的“度”,只有这样,才能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语言学习并非一朝一夕完成的,让学生在课上课下能够随时接触到英语应用的情景,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智能化软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学习手段,组织进行“协作学习”,使他们在课后仍然能够继续学习。另外,现今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英语教学网站等)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师要善于利用网上资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正是信息化教学的中心环节,这有利于逐渐提高学生积极思考,自觉参与获取知识的能力,最终提高其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可以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教师逐渐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这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授课模式;另一方面,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这体现了“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 ,符合现代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3)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大学英语的考试评价方式
在某种意义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了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但同时由于考试设置上的一些缺陷,也产生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误导了大学英语的学习目的。如果能够利用测试这一评价工具在促进英语学习者内因上发挥积极作用,则它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效果。
我们建议:在教育信息化潮流下,加大英语考试评价改革力度,考试的核心目标应为考察学生的听、说等实用能力,加大听力理解部分的题量和权重;增加快速阅读理解测试;效仿新托福, 使四、六级考试从目前的人工考试方式逐步向网络化考试方式过渡——实行四、六级网考。为了克服口语测试费时、人员不足等困难,也可以采用“人机对话”形式进行口语测试,这样做的好处是电脑考官发音标准、地道,并且对所有考生都“一视同仁”,增加考试的公平性。考试形式应该定位在使英语真正成为一个实用的交流工具,而不再是一个形式、一种评价或选拔学生的手段。
3 若干可操作的改革措施和具体的整合模式
针对词汇学习和英语思维方面的问题,我们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学生在记忆单词时,还停留在脱离上下文语境的死记硬背阶段,一般只记单词的一个词义和一种用法。单词量看起来不少,交际运用起来却显得捉襟见肘。对此,利用网络英语资源在活生生的语境中阅读以扩大词汇量, 不但会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还会因阅读时大脑信息加工时所用语言为英语而逐渐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从而也解决了直接用目标语思维的问题。
针对英语交际能力方面的培养,利用网络训练听说是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师应积极布置课外网络英语电影、英语歌曲视听作业,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听力。至于口语, 要提倡用好MSN和QQ群的语音聊天功能, 由教师担任群主,通过发布话题的形式, 组织学生以英语口语方式结对聊天。
针对写作能力方面的培养,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英美国家寻找笔友,就双方关心的话题通过电子邮件交换作品,交流思想,搞好跨文化交际,在无意间缩小汉英文化思维差异。“写”在学英语的过程中有其特别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写”对于语言的正确性和表达的准确性的要求要比口语要高些(因为可以有考虑的机会和修改的时间)。即便是写一篇短文,学生就得要思考内容和观点、组织材料、安排层次、斟词酌句,乃至谋篇布局,这是极好的综合训练。
针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唱“独角戏”的教师应学习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克拉申的监控理论等, 帮助其转变教师理念。教师应积极地与学生交流和互动,将教师主导性教学与学生主体性课后练习结合起来,体现出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融合的原则。尤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大学英语教学与其说是“教给学生知识”,不如说是“教给他们信息获取技能方法”,切实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针对英语考试,我们需要仿照新托福网络考试的做法,积极推进大学英语四、六级网络考试,并把评价目标从原来的以评价语法、阅读、理解为主,转变到以听懂和实用为主上来。[4]让考试具备更多的实际意义,惟其如此,方能真正促进大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四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有助于克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词汇学习、英文思维、实际运用能力、教学方式以及考试方式),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可以产生极大的推进作用。实践表明,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有机整合对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应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的教学改革最有力的工具,非作为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新理念的融合莫属。然而,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英语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师生、考试制度等诸多因素,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并不是解决英语教学“费时低效”问题的灵丹妙药。技术、课程和教学的整合是有限度的,我们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把所有课改的希望都寄托在信息技术上。它毕竟是一种技术,是一种实践的工具,一切都需要教师去组织实践才能获得成功。[5]
参考文献
[1] [EB/OL].
[2]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3):92.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5,(5):44-48.
[4]张尧学.关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19-21.
[5]虞哲.多媒体环境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现代教育科学,2005,(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