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信息技术异化的根源分析及其消解的可能性

2009-02-18颜士刚

现代教育技术 2009年1期
关键词:教育领域异化信息技术

【摘要】通过对教育领域现代信息技术异化现象的阐释和根源分析,给出技术与人的竞争关系是异化的直接根源,而导致 异化产生的因素则可分为主体性原因和客体性原因两个方面。这两种因素在实践过程中都不可能完全消解,因此异化现象只能 在一定的范围内弱化。经过论证分析给出了弱化的途径:树立合目的的教育观、技术价值观,在技术活动中凸显技术的人文关 怀,使技术与人的关系重新回归和谐,使祛魅的现代信息技术走向返魅的后现代技术。

【关键字】教育;信息技术;异化;现代技术;后现代技术;消解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1—0008—04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其影响也日趋深入。既出现了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网络远 程教育等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和挑战,同时也出现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监控(比如,在教室安装摄像头对 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录像)等等制约师生双方主体性发 挥的异化现象。诚然,新技术的确为教育带来了诸多便利和 可能性,但事实表明这些便利和可能性并不能解决教育中的 所有问题,处置不当所带来的技术异化还会带来诸多负面影 响。因此,怎样才能既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又尽可能的消解 技术异化成为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 教育领域现代信息技术的异化

一般认为,异化是指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 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而这个客体又成为一种外 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自身。[1]对于教育领域现代信息技 术的异化而言,其主体显然是教育中的“人”,“现代信息 技术”则是那个“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这个“外在的异己 的力量”在教育领域“反对自身”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对人的 替代、否定、控制、强迫和漠视。

1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的替代和否定

普莱西开创了用技术代替教师工作的先河,他制造的教学机器或许是教育中技术异化的开端。教学机器用程序化的 多步骤组合来模拟展示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而实现其设计初 衷:解放教师,用机器来代替教师的教学工作。[2]用机器代替 教师,其实质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否定,就像机器是工人劳 动的否定一样。后来,普莱西的这种理念又被进一步阐发, 人们开始尝试用各种方法来模拟教师教的过程,其中影响比 较广泛的有四种。其一,用教学录像或录音来代替教师。其二,一般教学软件。它以优秀教师的教案为依托,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在计算机上再现优秀 教师的教学过程,希望达到在计算机上跟着该软件学习“就 像跟着优秀教师学习”一样的效果。其三,智能教学软件(机 器人)。跟一般教学软件不同,它另辟蹊径,用计算机模拟人 类智能,并尝试让计算机学会学习,进而希望把计算机培养 成超一流的“优秀教师”。其四,网络课程。它处于网络的 虚拟世界中,是介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第三方,学生通过网 络课程学习,教师则通过完善网络课程间接为学生服务,虽 然网络课程在实际运行时没有完全脱离教师,但是它实际上 起到了代替教师的作用。

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的强迫、控制和漠视

对人的强迫、控制和漠视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教育时空的无限扩展。现代信息技术重塑了传统的时空观, 在教育中表现为随时随地地教与学,这种方式或许为积极向 学的学子提供了更多学习机会,而对于以教育为职业的教师 来说,则无法阻止教育时空向其生活及其他私人时空的入侵, 而这种“入侵”实质上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强迫。其二,为 了控制技术而导致的被技术的反控制。为了正确且顺利地使 用技术,必先掌握其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在这个过程中, 人必须去强迫自己适应技术的某些规律,不管这种规律是否 成熟是否人性化,都要首先去适应,这就决定了人必须要不 断地调整自己,而技术又在不断地更新,因此,表面上看是 人在控制技术,实际上技术实现了对人的反控制。在教育中 这种反控制不仅增加了负担,也开始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其 三,漠视人的尊严。某些教育部门及其决策者为了某种目的, 无视人的尊严,在相关场所加装摄像头、指纹识别器、刷卡 签到器等设备,对人实施监控,使人完全处于技术理性的控 制之下,这种情况在国内早已屡见不鲜。其四,限制精神自由。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其中既有与教学相关的信息资源也 有无关的甚至是垃圾信息,迫使人必须每天进行信息甄选, 这不仅增加了教与学的负担也容易产生信息沉迷、信息崇拜 等网络成瘾症状,对青少年来说此问题尤其严重,长时间上 网而成瘾以后,往往导致他们对一切现实的责任和义务都不 再关心,精神完全被网络所控制,成为为网络所缚的“非 人”。这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当然也更是教 育问题。在按照技术理性所营造的教育环境中,只有按照它 的逻辑才能够“享有”它赋予的自由,同时人也将失去部分 自由,正如有学者所言:“凭借着科学技术,人类在实践活 动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然而自由之得同时亦是自由之 失,我们依靠科学技术获取了多大程度的自由,也就同时在 多大程度上依赖这项技术。”[3]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活动提供 了更多的自由空间的同时,也限制了人的精神自由,这里的 精神自由主要包括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选择与 创新等方面,使人只能在技术所允许的自由向度中活动。

信息技术异化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教学软件经历着 从生产车间生产出来以后直接进入仓库而无人问津的尴尬, 广播电视大学已经出现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增加面授的时 间甚至干脆也是全日制授课的“名不符实”的情况,前几年 “盛况空前”的网络教育学院,最近也有走下坡路的倾向。 这些质量上的问题会直接带来人们对巨大经济投入是否值得 的疑问,进而引发人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抵触情绪。但是, 人们对先进技术的追求是不可阻挡的,虽然老子早在两千五 百多年以前就发出过“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4]的倡议,但是这并没有阻 挡先进技术的出现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因此,我们也 不可能阻挡信息技术介入教育系统的趋势。因此,如何消解 信息技术的异化成为教育领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 现代信息技术异化的原因透视

在教育领域,现代信息技术之前的技术,主要是指纸、 笔、印刷术及其相关信息技术,它们属于前现代技术的范畴, 类似于芒福德所说的“始技术”,是机器出现以前的以手工 工具为标志的技术形态,它对人的依赖性很强,几乎不能够 独立存在,经常是融入人的肢体成为其一部分,成为肢体的 直接延长,甚至不再是客体或中介,不是人体之外的异物, 而就是人体的一部分。[5]这时,技术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相 互依赖的,人能够较容易地掌握技术的使用方法进而在工作 和生活中运用自如并形成各自特色,使技术具备了“附魅” 的特征。并且这种技术及其产品随处可见,价格便宜,具有 易得性。而现代信息技术则不同,它属于“现代技术”[6]的范 畴,它的存在性表现得越来越强烈,逐渐从人的机体分化出 去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部分,并且开始能够代替或者超越人 的某些能力,成为异己的存在物。[7]这时,技术与人的关系则变得比较敏感,可以是竞争与对抗,也可以是相互协调、相 互促进,具体如何取决于技术行为主体对技术价值的认识及 其在这种认识指导下的技术活动。

当沉浸在技术超人的能力之中,而社会又对这种能力有 较强的需求,再加上人性本身的“趋易避难”、“偷懒”等 取向,人们很容易把技术置于“代替人”甚至“超越人”的 位置。在这种认识指导下,技术活动中出现代替人的劳动、 监控人的行为进而出现漠视人的尊严等异化现象就不足为奇 了。这时技术与人的关系就表现为竞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 出,竞争关系是信息技术异化的直接原因。

那么,哪种技术价值观会导致技术与人竞争呢?经过研 究,笔者认为,技术价值论中的乐观论和中性论都会导致这 个结果。乐观论自不必说,对技术推崇备至,在任何可能的 情况下均会尝试使用新技术,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与人竞 争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其实中性论也是如此,它割裂了技 术使用与效果之间的联系,认为技术是单纯的工具,用得好 则好,用得坏则坏,结果大多数人争相使用,都希望能够用 得好,但结果未必能如愿。前文提到的许多技术异化现象就 是在技术中性论的意识指导下出现的,不管这种意识是否明 确,事实确实如此。因为当前在我国教育领域技术乐观论和 悲观论失去话语权之后盛行的观念就是技术中性论,“技术 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是其经典表述, 人们的技术活动基本上是在这种意识指导下完成的。然而遗 憾的是,技术中性论这种观点早已广受质疑并为多数人所抛 弃。[8]有学者就曾撰文[9]对教育领域的技术价值观问题进行研 究,指出了技术中性论自身立论的逻辑矛盾。

至此,教育领域现代信息技术异化的根源已经比较明确 了:当技术发展到现代技术阶段具备了超越人的能力并成为 异己的存在物之后,技术行为主体也就是人对技术所持有的 不恰当的价值观,使技术处于与人竞争的境地,这是主体性 原因;另外,还有比较明显的客体性原因,表现在技术的实 体设备在结构和功能设计等方面的不合理,“鼠标手”的形 成即是主要源于客体性原因。我们针对教育领域对现代信息 技术异化的根源分析,得到了郭冲辰博士关于一般技术异化 本质认识的支持。他认为:技术异化是技术现实价值的负向 实现,它存在于技术价值负向实现的一切过程、结果和状态 之中。技术异化的产生可以归于客体性原因和主体性原因两 个方面,客体性原因主要在于技术结构价值、技术自然属性 价值、技术功能价值和技术静态现实价值的负向实现;主体 性原因在于技术创造主体和技术应用主体的失当价值观。[10] 因此,教育领域现代信息技术异化消解的可能性,应该从这 两个方面的具体分析着手。

三 现代信息技术异化消解的可能性及基本原则

教育中的技术多从社会其他领域引入,引入之后有的可以直接使用,有的需要进行改造后再使用,总的来说,技术 创造主体的活动多处于教育外部,教育领域中的技术活动绝 大部分是应用主体的活动。因此,异化现象的主体性原因也 多由技术应用主体带来。

1现代信息技术异化的主体性原因分析 广播电视大学中广泛采用的录音、录像的确能够近乎真

实地再现教育过程,但对于异时异地的学习者而言,这个教 育过程所承载的教育信息已经不再全面,多数情况下表现为 单向的知识灌输,其中的情感交流也是针对他者,与己无关, 教师的主体性被影像定格,自己的主体性则由于没有反馈而 被压抑、忽视。多媒体教学软件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存在着录 音、录像同样的问题。其一,教学软件取代了教师本体,教 师本体已经不复存在,其主体性只能部分且零散地表现在某 些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比如某些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分析上, 教师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应变方面的主体性被肢解或消解, 学习者所面对的不再是活生生的教师,而是条块分割组织“合 理”的教学内容,因此,学习过程也变成了单向的知识灌输。 其二,教学软件的教学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一般是固定的一 种或者有限的几种,这就迫使各种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习 者只能面对几乎同样的教学过程,适用性和灵活性很差,并 且教学软件也不能有针对性的答疑,学习者的主体性同样处 于被压抑和忽视的状态。其三,教师本体不存在了,师生间 的情感交流也就没有了,师生情谊荡然无存。在教室安装摄 像头,方便了管理者,却直接导致了对师生尊严的漠视,而 处于被监视状态下,心理上的焦虑、不安、不满的情绪是自 然的,教学活动显然不会轻松愉悦。

以上这三个案例中的技术应用主体至少存在两种观念和 认识上的误区:对教育的片面理解和对技术价值认识的错位。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人是有生命有差异的生动的个体,育人 涉及德、智、体等多个方面,仅仅理解为“智”也就是知识的 学习无疑是片面的,而把有关“智”的教学活动设计成单向的 知识灌输则又是片面中的片面。现代信息技术的确具备甚至超 越了人的某些能力,但人是在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有生命的 个体,技术实体则是无生命的电子加机械的机器,其“能力” 是人自身部分可形式化能力的摹写和增强,因而技术不可能全 面具备人的能力,也就不可能完全替代人。把技术的能力放大 进而试图去替代人,以及把原本为人服务的技术用于控制、监 视人,这两种技术活动都会引发人的对抗情绪而使原本的技术 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而这种对技术价值的认识明显失 当。而这两种误区在上述几种异化现象中又会相互促进,引发 负增长,加剧了异化的程度。那么如果上述认识上的误区纠正 了,异化是不是就能够完全消解呢?笔者认为这虽然符合理论 逻辑,但实践中却很困难,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有一个过 程,马上就能给出正确认识的情况比较少,况且所谓“正确认 识”也有其相对性。这样看来,技术应用主体所带来的异化也 不容易完全消解,只能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强调技术活动过程 中的人文关怀而达到缓解、弱化的目的。

2现代信息技术异化的客体性原因分析 客体性原因主要源于技术实体设备的结构、功能和自然

属性等方面,主要表现为对人体机能、人类智能等方面的负 面影响。技术结构是技术要素为了实现技术实体的功能按照 一定秩序相互结合的整体组合方式,[11]这种组合方式必须符 合自然规律并达到实现技术功能的目的,虽然有这样的限制, 在技术创造的过程中,人们还是发现其实有多种组合方式能 够实现同样的技术功能。这样一来,由于技术创造主体在观 念、认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可能创造出一些对人 体造成伤害或影响人体健康的技术结构,虽然这种结果不是 其本意。比如,键盘加鼠标这种传统的计算机输入组合,对 于长期从事电脑工作的人来说,稍不注意就会形成“鼠标 手”,原因在于设备结构挑战了人的生理结构。再比如,CRT

(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容易对眼睛造成伤害,而液晶显示器 则好得多,这两种显示器都能实现显示器的功能,但由于依 据的原理及相应结构不同,在人文关怀上有了差别。技术实 体设备能够具备甚至超越人的能力,在技术活动过程中,这 部分能力和人自身相应的能力相冲突,导致人自身能力退化 转而去依赖技术,已有人把这种技术对人的负面影响称为人 类发展的退化。这在教育目的中有所表现,有了计算机的帮 助之后,人的运算能力和记忆能力均有所下降,有人就开始 质疑相应教学目标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等等。技术的自然属 性是其实体设备的物质及其运动规律所表现出的属性,现代 信息技术的自然属性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电磁辐射等电子 污染方面。摄录像机、投影机、计算机及其网络等相关设备 在正常工作时都会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从而形成对人生活 和工作环境的污染,一个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教室从这个意 义上讲也是教育系统电子污染的重灾区,长期在这种环境中 工作和学习不可避免的要遭受电子污染。有研究表明,[12]电 子污染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它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新杀手。

从客体性原因的这几个方面来看,技术实体本身的确会 对人的身体健康甚至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但这又和人的认识、 理念、动机以及技术水平相关,也就是说这种负面影响并不 绝对,是可以改善的。在技术实体的制造过程中,如果能够 从选材、设计、工艺等具体环节把人文关怀作为首要遵循的 标准,那么许多负面影响都可以减弱,有的甚至可以消除。 比如,从 CRT 显示器到液晶显示器,显示器对眼睛的伤害降 低了,从传统鼠标到触摸面板、轨迹球,再到触摸屏,鼠标 对食指的强迫大大缓解了。

总的来说,这两种因素所导致的异化现象在实践中都不 可能完全消解,只能尽可能地缓解或者弱化,而弱化的途径 同时指向了技术的人文关怀,因而,提高技术的人文关怀或 者说把人文关怀作为技术活动首要考虑的因素则成为弱化技 术异化的基本原则,在教育实践中尤其需要强调这个基本原 则,因为教育的双方都是人,而人的主体性的发挥直接影响 教育效果,只有强调技术活动的人文关怀才能缓解现代信息 技术对人的主体性的压抑和忽视。

四 弱化现代信息技术异化的途径

技术与人相互竞争的关系是现代信息技术异化的根源, 而失当的技术价值观以及对教育理解的片面性所导致的在技 术活动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则是异化的直接表现,因此,树立 合目的的教育观、技术价值观,在技术活动中凸显技术的人 文关怀,使技术与人的关系重新回归和谐,使祛魅的现代信 息技术走向返魅的后现代技术,是弱化教育领域现代信息技 术异化的根本途径。

1符合社会需求及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观的树立 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是把“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

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双方也都是人,而人本身是有 认识、会思考、有情感、有生命的活生生的个体,因此,只 有把人当成“人”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当今时代, 原本按照标准化模式“生产”出来的统一规格的知识型人才 已经不能满足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高水平的创造性与综 合素质成为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因而,关注生命、关注 人性、关注差异,让教育回归生活,构建主体性教育的教育 体系,成为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吁求。[13]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异 化程度愈发严重,教育活动人文关怀愈发缺失,这种吁求也 愈发强烈。其实雅斯贝尔斯早就从生命教育哲学的视角阐释 过这种教育观:“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 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 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 自由地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14]这种理解把教育中人 的生命置于无尚崇高的地位,强调教育活动中的人文关怀, 重视教育双方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这种教育观已经成为信 息时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教育观。工 业社会的生产方式规定了其所需的人才标准,也给出了相应 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今时代同样如此,在对人才提出新要求 的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也开出了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教育资 源、评价模式等等符合人的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形式,为发 扬教育中人的主体性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创新能力 的人才准备了技术条件。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人的个性及 其需求的差异性,人对技术的要求也不一样,也就是说并非 所有的技术、所有的教育方式都是每个人所需要的,在实践 中应该按需索取。

2符合教育需求及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技术价值观的树立 技术与人的和谐关系是弱化现代信息技术异化的根本途

径,而后现代技术所追求的正是技术与人的和谐关系,它应 该是高技术和高人文的结合,技术中不仅技术含量提高(表 现为技术水平和复杂性的提高),其非技术含量也空前丰富, 尤其是人文含量和社会含量的增长(技术的人文建构和社会 建构),技术的人道化成为首要标准。如果前现代的附魅技术 是高情感、低效益的技术,现代性的祛魅技术是高效益、低 情感的技术,那么后现代的返魅技术应该走向高效益、高情 感。在这种境界中,技术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人是技术问题的中心。[15]这样,技术就能够重新回到为人服务、为人 所用、与人浑然一体的“返魅”状态,这种认识指导下的技 术价值观也必将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符合教育需求、符合人 的发展的技术价值观。

人是有差异的,而技术的设计和生产又处于工业化大生 产的模式之中,要想真正做到技术与人的和谐关系,困难很 大但并非不可行,技术实践已经给出了一些可参照的方式方 法。比如,通过技术功能的超豪华、操作方式和可选模块的 多样化来尽可能的满足不同人的习惯和需求;再比如,把人 体工程学的研究应用到技术实体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就能够缓 解技术结构与人的生理结构冲突,等等。这样一来,技术就 可以达到尽可能地适用于大多数人的目的,而人却不必掌握 和适应所有技术。在教育领域中,这种合目的的技术价值观 指导下的技术活动及其理念已经初露端倪,离我们并不遥远。 比如,从课件到积件,黎加厚博士不仅指出了在课件研发过 程中对教学理解的片面性及其失当的技术价值观,而且给出 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出路:构建积件资源库,把教与学的主体 重新回到具有主体性的人手中,按照教育需求,按照人的发展 的需要合理的使用技术。[16]当前重要的是把这种合目的价值 观凸显出来、传播出去,并以此规范教育领域的技术活动。

参考文献

[1]郭冲辰,陈凡.技术异化的价值观审视[J].科学技术与辩证 法,2002,(1):1-5.

[2][美]普莱西,斯金纳等.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M].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1979:82.

[3]宋建丽.技术异化与自由追求之失[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005,(1):94-100.

[4] 老子.道德经[M].第八十章.

[5][7][15]肖峰.哲学视域中的技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0,31,285.

[6] 教育领域中的“现代信息技术”不能够直接和哲学意义上 的“现代技术”等同,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确具有 了“现代技术”的一些特征,关于二者关系及范畴的比对, 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讨论.

[8] 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35.

[9]李艺,颜士刚.论技术教育价值问题的困境与出路[J].电化 教育研究,2007,(8):9-12.

[10][11]郭冲辰.技术异化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188-191,157.

[12]赵永刚,金花,武玉焕.警惕室内外环境新杀手——电磁 辐射污染[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7, (2):110-112.

[13]冯建军 . 生命与教育 [M]. 北京 : 教 育科学出版社 ,2004:128-137.

[14][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16]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 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10-15.

猜你喜欢

教育领域异化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基于文献计量的数据素养及其教育领域研究态势分析
江江西率先突破高考、教师交流、民办教育深化综合改革
反差——阿伦德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