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发酵大酱不愁卖
2009-02-17致富经
盛产黄豆的吉林省延吉市依兰镇九龙村,有制作和储存大酱的习俗。村民崔英子做的自然发酵大酱,不仅口感纯正,还可长期保存。她一年做近100吨大酱,还不够卖,每年可纯赚20万元以上。
大酱通常是在秋季制作。用清水煮好黄豆,沥干水分后全部碾碎;再把豆泥揉制成扁圆形的豆饼,并拿到阴凉处晾干;然后,用稻草把干豆饼扎成串,吊挂在木桩上风干。大概15天后,风干的豆饼便能用来发酵制作大酱了。
正宗的大酱大约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然后再储存两个多月才能食用。2000年之前,这里的村民都是做酱自家吃,偶有剩余的大酱,也是卖给附近的小商贩,价格每公斤不到1元钱。
后来,该镇春兴村的朴允玉办理了大酱制作和经营许可证。她和丈夫拉了200公斤大酱到延吉的农贸市场销售,不到一个星期,就以每公斤2元钱的价格把大酱全部卖了出去;还有饭店的采购员给朴允玉打来电话,要求每周按时给饭店供货,每公斤可卖到三四元钱。当年朴允玉便在农贸市场卖出了近5吨大酱,赚了近万元。眼看生意越来越多,朴允玉自家的大酱不够卖了,就开始带着村里的妇女们一起做酱。
消息很快就传到与春兴村相邻的九龙村。九龙村做酱的人比春兴村还多,可村民卖酱时不是一条心,商贩就趁机压价,有些村民想早点回收资金,赚不到钱也急着卖。于是,九龙村村主任崔东燮便召集村里的几个制酱大户商量成立协会,由大户带动小户,统一制作方法,再统一销售。2004年春天,九龙村大酱协会正式成立,由13家农户组成。不仅给大酱注册了商标,还发动大户向其他农户传授制酱经验,全面提升大酱的口感和质量。
在延吉市的汉族餐厅和朝鲜族餐厅,大酱都是必不可少的食材。在该市的大型农产品展销会上,外地客人对依兰大酱的口味产生浓厚的兴趣,回家时都会带一点。当地一家饭店的老板刘在军,每天都要用掉15公斤左右的大酱,他听说展销会上有本地大酱参展,马上跑去一家一家品尝,当即就跟九龙村大酱协会签下了订单,按照4元1公斤的价格,每月订购500公斤大酱。除刘在军外,还有许多本地和外地的客户也都开始从九龙村订购大酱。此后,协会收到订单大家轮流接。一家接了订单,如果库存不够,就带着别人一起卖。
2006年,崔英子接到了一个50吨大酱的订单,可当时她只有40吨库存,便把客户带到了村民金光玉家里。金光玉家的大酱是在崔英子的帮助下制作出来的,口感和质量跟崔英子的大酱很接近。这一次,金光玉也跟着卖出了10吨大酱。
如今,依兰镇的农民们联合起来一起做酱,一起销售,市场扩大到东北三省及京、沪等地,甚至还通过经销商把大酱远销到韩国和俄罗斯,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从此,这里的大酱从不知怎么卖变成了不愁卖,年产2000多吨还时有脱销。
致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