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农民培训的几种模式
2009-02-17李敏骞
编者按:开展创业农民培训,帮助农民转变观念、了解政策、适应市场,掌握自主创业的技术和方法,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新形势下,结合产学研工作,积极探索创业农民培训的多种模式。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紧密结合本省各地农村不同的区域经济和产业化企业特点,自2003年以来,先后在会宁、通渭、静宁、高台、甘南、武威、永靖和七里河八个县(区)广泛开展创业农民培训,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产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项目开发型创业扶持
结合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从项目需要出发,开展创业扶持。在会宁县,学院结合本县“四个百万工程”的实施,在甘沟乡、中川乡和老君乡开展了以中部干旱地区种植业发展模式、马铃薯产业化综合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综合发展的思路和药材产业化前景、旱地果园的建植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民技术培训。通渭县碧玉乡农民何彦玺通过参加培训,办起了“通渭县马铃薯供销中心”。到2006年年底,为当地农民引进马铃薯新品种120吨,运销马铃薯1000吨,销售额达到60万元。农民高兴地说“给钱给物不如给技术、给信息”。
二、服务型企业创业扶持
学院去年在全省20多个县乡挂牌设立了50家农业生产资料(农药、化肥、种子)经销及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站,进行农业生产服务型企业创业扶持,并对这些服务站的经营人员进行了跟踪技术培训和扶持,不仅帮助他们促进了经营,也增加了收入。学院作为全省重点农业科技服务窗口,充分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在学院网站上开通农技之友——专家咨询信箱,免费对农民进行网上指导。
三、整村推进型创业扶持
根据地区优势和产业化结构特点,进行多种产业创业扶持和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工作。围绕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这一目标,经过两到三年一系列的培训扶持和产业发展指导,使该地区形成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引导和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平凉市静宁县界石镇继红村是学院建立的“校地合作”基地,根据继红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需求,派出4名专业教师对200名果农和菜农进行了“早酥梨丰产栽培技术”、 “保护地蔬菜栽培技术”、“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等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并为农民免费发放技术资料和书籍245套(册)。采取统一培训、分户指导的方式,使工作落到实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院在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建立的“校地合作”基地,以当地马铃薯、药材、高原夏菜、养殖和劳务输出五大产业为基础,对农民开展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的科技咨询服务、创业培训扶持等一系列综合措施,使农民的经济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四、小区生产型创业扶持
根据甘肃省的地域性和产业结构性差异,开展小区生产型创业技术培训。会宁县甘沟驿镇是适合发展日光温室蔬菜栽培的川水区。学院从这一实际出发,对农民开展了日光温室和蔬菜栽培创业扶持。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并且协调落实贷款,扶持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青年农民(外出打工人员、回乡高中毕业生)进行日光温室建造和蔬菜生产,并进行技术跟踪指导,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地域优势的温室蔬菜生产基地。甘沟驿镇六十铺村的村民通过参加学院举办的“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技术培训班”,生产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2006年,他们的日光温室蔬菜亩纯收入均达到4万元以上,日光温室蔬菜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五、大中专毕业生创业扶持
学院针对甘肃省农业生产经营一线需要大量农业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在大中专毕业生中开展创业扶持工作。一方面是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学院针对新的就业形势和自身优势拟定的培训方向。学院每年选拔学习成绩优秀,在校期间表现良好的种植、园艺和管理类毕业生,通过个人申请、班主任推荐、学院考核,选为创业扶持对象,与学院签订创业扶持协议,建立创业扶持档案。毕业后经过2~3年的实践锻炼,在家乡或异地,在产业化生产体系中,从事种、养、加、经营等。学院均会指派专业教师进行跟踪技术辅导,学员创办企业成功后,经学院评估,再给予1000~3000元的奖励,鼓励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创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扶持中小型企业,包括农业中小型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把开展创业培训与“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创业培训、项目开发、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后续跟踪的“一条龙”创业服务体系。坚持一经确定、终身扶持的原则,做到先选项后培训、先培训后创业,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产业,为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了更好地发挥创业培训对产业和创业的推动作用,学院正积极探索和完善项目资金扶持机制,使创业农民培训工作成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形式和新的增长点。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李敏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