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县域经济的“高要现象”

2009-02-16

大经贸 2009年1期
关键词:工业集聚发展

海 娜

高要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是:加快融入广佛经济圈,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做到本届党委、政府任期内,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使高要经济实力更强、城乡面貌更美、群众生活更富、人与自然更趋和谐,成为全省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肇庆科学发展的先导区。

——中共高要市委书记武临黔

高要市位于西江中下游,既属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又是广东省50个山区县(市)之一。对山区的印象,往往免不了落入这样的俗套:山清水秀风光好,就是没有人民币。但到了高要市,你看到的不是往日概念里的山区。她不但有山清水秀的风光,还有一个个环境优美、厂房林立的工业集聚基地,还有一幢幢坐落在绿色怀抱中的气派的公寓和优雅的别墅。走进市区,大街宽敞亮丽,小巷平滑整洁,街灯精美雅致,行人衣着光鲜。和大城市相比,她一样充满现代都市的气息和魅力。

陪同采访的高要市委的一位同志告诉笔者,高要市已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称号,最近还获得了“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20强”称号,她已是肇庆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区域。肇庆市委书记覃卫东曾对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走在前列、多作贡献”的要求。高标准严要求显然有其理由。看一组数据可让我们略知一二:2007年高要市财政综合增长率为65.36%,高居全省67个县(市)榜首。2008年1至11月高要市财政综合增长率继续排在全省67个县(市)第一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连续8个月增幅超过50%,全年将突破7.5亿元、实现两年翻一番。

其实高要在新一轮“双转移”中的出色表现,早已引起各方关注,她的前瞻眼光、超前观念、雷厉风行的速度和诸多创新已被视为高要特色和高要现象。这里,信手摘几个故事与大家共享。

故事一:

“碧桂园速度”——品牌项目带动城市快速发展

高要人至今都记得2006年9月发生的一件怪事:一批在肇庆端州城区从事饮食娱乐业的业主,纷纷出动在高要城区收购临街商铺。大商家们还四处找地拓展地盘,想进一步扩大发展规模。一直低迷的高要市城区房地产市场,一下子掀起了万丈热浪,商品房产销两旺。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高要商铺间间旺。”

这个“春风”源于当时一条“爆炸性”新闻——“中国十大房地产品牌企业”之一的碧桂园集团要进驻高要市,投资建设“肇庆(高要)碧桂园”。项目总投资16亿元,占地1140亩,兴建一批商住楼和别墅,还配套建设一座五星级酒店和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该项目2006年7月入驻,9月动工,2007年春节开盘。此举无疑给高要带来无限商机,所以消息一传出,肇庆商家摩拳擦掌、纷至沓来。

高要碧桂园项目如期启动,如期开盘销售。不到半年,一批商住楼和别墅醒目地亮相于高要市。这在高要是绝无仅有的事,人们不禁感慨地称之为“碧桂园速度”。2008年9月28日,在高要建市十五周年的大喜日子里,肇庆市县级首家五星级标准社区酒店、高要市商业地标建筑——碧桂园凤凰酒店又隆重开业。

在此期间,高要市又引进另一家国内著名品牌房地产企业祈福集团,投资33亿元在高要市开发建设肇庆祈福海岸。该项目规划用地34.7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1.98万平方米,包括即将动工的26幢30层的高层住宅,首期楼盘于2008年5月1日隆重开盘。同年10月又推出了二期亲子别墅。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肇庆市最高端的国际社区。其推进速度更快,从开工到首期竣工仅五个月,再次创出了高要建设速度新“奇迹”。

“碧桂园”、“祈福”等大品牌的进驻,是高要城市发展整体规划中的破题之作。此前,高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武临黔曾多次提出,要以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为基础,贯彻“经营城市”、“以地养城”、“以城养城”的新理念,通过整体规划,打造规划设计更优、档次水平更高、社会效益更大的房地产项目。而这两大项品牌项目的成功,有力地推动了新兴江“一河两岸”江滨新城规划建设,为今后高要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的确如此,品牌效应立竿见影。碧桂园、祈福的进驻,即引领高要市房地产业迅猛发展,一个个房地产集团相继进入高要,一大批优质楼盘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周边市民选择在高要城区安居,越来越多的商家选择在高要置业。2007年,高要市城区房地产在建面积达106.6万平方米,是2005年的10.5倍,是2006年的2.8倍。商品房销售收入成数倍增长。

故事二:

“一字千金”——产业转型创出土地最大效益

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发展经济和集约用地是一对矛盾。作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第一梯队”的高要市,也面临着土地资源供应不足的矛盾。据不完全统计,近2200平方公里辖区内的建设用地不足7%,约为150平方公里。且以前被征用的土地多为粗放型模式,土地产出效益普遍不高。

如何使用好有限的土地,并让好钢用在刀刃上?善于琢磨、善于创新的高要巧作这篇棘手文章,使同样的土地创出十倍的效益,成为广东集约用地的一个优秀样本。此事还得从高要流传的“一字千金”的故事讲起,它生动地反映了高要用地观的转变。

故事发生在高要金淘工业集聚基地。2003年,高要为加快工业化进程,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通过政府投入、上级支持,筹资2亿多元启动建设占地10平方公里的金淘工业集聚基地。

为快上项目、盘活资金,高要承接了珠三角核心区的陶瓷产业转移。2003年,19家陶瓷企业进驻该工业集聚基地,命名为“金陶工业集聚基地”。但陶瓷企业占地大、单位用地产出少,一条生产线占地约50亩、投资5000万元、产值仅1亿元。

2006年,时任高要市长的武临黔到金陶工业园调研。他对着“金陶工业集聚基地”沉思良久。最后盯着“陶”字对园区负责人说:“你们这个‘陶字是不是应该改一改了?改成三点水的那个‘淘字,你们觉得怎样?一个园区都是陶瓷不是办法,你们应该从这块土地上淘出更多的金子来啊。”

这一字改变了高要人的用地观。此后,高要对金陶工业集聚基地的产业结构和产业规划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把陶瓷的“陶”变为淘金的“淘”,对该园区的土地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成功收回、整合原用于发展陶瓷产业的土地5300多亩。

同时在收回的土地上,提高入园企业门槛,以“投资强度和土地产出率”为指标进行招商引资,引进了一批不锈钢、金属制品、玻璃等新项目。其中引进的全国最大的民营不锈钢制品企业——吴航公司投资建设顺亨镍制品科技有限公司,该项目占地仅60亩,投资4.5亿元,全部投产后产值将达15亿元。这一产值与陶瓷产值相比,每亩土地产出效益是以前的10倍。

改变产业结构布局,从粗放型用地到集约型用地,为高要经济发展带来了“质变”。如今金淘工业集聚基地已从单一的陶瓷产业园成功转型为多元化现代产业园,现有企业全面达标达产后年产值将超200亿元,这个产值就相当于再造一个高要的规模工业。

这就是从“陶”到“淘”,一字千金的由来。

但它只是高要科学用地的一个例子。从2006年开始,高要在全市范围内收回闲置用地,重新规划土地功能区,或发展支柱工业,或发展传统制造业,或致力于生态农业,并将“把最好的地给最好的项目”作为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原则,使高要的经济发展呈现“井喷”态势。2007年,高要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5亿元,比2005年增长116%,实现两年翻一番。

故事三:

“人往低处走”——招商成败还是人的因素

笔者到高要的那天,正值高要市30万吨高档玻璃制品项目在举行签约仪式。该项目总投资超10亿元,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国际知名啤酒品牌的供应中心和高档啤酒瓶出口基地,可年产啤酒瓶12亿支,年销售10亿元,利税总额1.5亿元。

在签约仪式上,笔者听到投资方深圳市通产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说了三个感动:“本项目之所以落户高要,不仅仅是高要的地理位置与环境吸引我们在此投资,最重要的是,高要市委、市政府为企业热情、贴心服务的工作方式感动了我们;市主要领导为繁荣高要市不辞辛劳和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感动了我们;市政府和外经招商等相关部门快节奏的工作效率感动了我们。”

这席话道出了高要招商引资的成功秘诀。

说到招商引资经验,一般人都会想到去发达地区“取经”。但是高要却令人惊讶地专程去各方面基础条件都比高要落后的江西省赣州市作考察。说到其中理由,武临黔说:“只有往比我们还落后的低处走,才能最大程度地看到自己的高度和优势。也只有往低处走,才能看到条件比我们差的地方是用什么办法去吸引外商发展经济的。他们尚且能做到,为什么我们不能?只有看到这样的差距,我们才能把服务做到极致,把办法想到极致。”

看到曾经落后的赣州这些年经济快速发展后,武临黔认为,招商引资的成败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因素。于是高要在抓落实招商引资举措的同时,在“人”字上作尽文章:

首先,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快速推进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和社会领域的管办分离;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精简会议、文件,狠抓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的检查落实;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其次,全力加强招商引资的协调服务。对引进项目派专人跟进,实施“一条龙”星级服务,以最快速度办证、最低标准收费、最简手续审批。只要投资者按清单交齐几份资料,剩下的工作由园区办公室全包,包括协调外经、技监、工商、税务、银行、外管、海关等部门的立项、审批、发证和登记。对涉及前置审批要求的项目采用“并联式”制度,对各个部门实行“联席办公”制度,建设、规划、国土、设计、勘探、安监、质监、环保和消防等部门协调联动、联合审批。

很多投资者就是冲着高要市办事诚恳、严谨、认真、高效这一点而来的。

但笔者还是不能明白,像碧桂园这样的投资者为什么会挟巨款落户人口还不算太多、购买力还不算太强的高要市。笔者问到个中原因,武临黔说:“十次白做不要紧,只要有一次成就好。去做,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做,就一定不成功。做,怎样做?别人做的你要做,别人不想做的你也要做;别人想到的你要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你也要替他想到、替他做到。碧桂园为什么会来?那是因为我让他们看到前景,看到希望,看到高要的发展对它绝对有利可图而且会成功。这就是信任的由来,感动的由来,投资的由来。”

正是在自认“生产队长”的武临黔带着这一理念带头努力下,“目前高要上下可以说处处是投资环境、人人是招商主体。”高要市委副书记、市长徐敏坚对高要的招商引资工作充满信心。

事实再次回报了高要的拼搏。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2008年1至11月,高要招商引资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共引进项目124个,目前已履约项目103个,履约率83.1%;实际吸收外资1.48亿美元,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2008年9月,在高要建市十五周年经贸活动期间投产项目就达38宗,投资总额31.3亿元;动工项目35宗,合同投资总额37.1亿元。

故事四:

“工业脊梁”——园区经济壮大支柱产业

招商引资并不只是带来资金,带来一连串上升的指数,更可贵的是,它铸造了高要发展的脊梁。让高要真正能够站立起来,强壮起来。

目前高要已形成精密压铸、五金制品、新型建材、不锈钢制品四大特色支柱产业,规划建设了以金淘、金盛、金渡、西区、禄步、活道六个工业产业集聚基地和白金龙工业带等“六园一带”工业产业集聚基地,打造起高要工业脊梁。年产值超300亿元的金淘工业集聚基地,年产值超150亿元的金渡工业集聚基地,年产值超100亿元的金盛、西区、新明珠等工业集聚基地,在高要工业版图上正逐步从梦想变为现实。

尤其是金淘工业集聚基地,通过加大土地资源整合和规划布局调整,成功引进了新天衣高分子材料、30万吨高档玻璃制品、祈福集团、北新建材、华高实业、金洋不锈钢等科技含量较高、投资规模较大的企业落户园区,使园区转型成为多元化现代产业集聚基地,为规划建设省级工业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五金产业,仅金盛工业集聚基地目前落户的项目就达到189个,已经建成投产的136个,建筑五金产品质量和档次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不锈钢产业,项目数量不多但规模大,集聚效应明显,已落户的较大规模企业达到七家,合同投资达20亿元,全部企业建成投产并达标达产后,每年可新增工业产值100亿元以上,高要将成为国内重要的不锈钢生产基地。与此同时,精密压铸产业后劲在进一步增强;新型材料产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已引进50多家大型新型建材企业,投产的已有26家,新型建材企业年产值近50亿元。

高要目前已经拥有三张令人羡慕的“国家工业名片”:中国建筑五金产业基地、中国压铸产业基地、中国新型建材产业基地。此外,还有一批亚洲和全球有影响的生产基地即将诞生,如总投资1000万美元的合众钮厂(高要)有限公司,项目达产后,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钮扣生产基地;由深圳市通产实业有限公司投资的亚洲规模最大的高档啤酒瓶生产基地,等等。

如今高要的支柱特色产业正面临新的发展阶段。武临黔说:高要将按照建设珠三角重要制造业基地和工业经济发展高地的要求,狠抓工业经济不放松,重点抓好“三大建设”、落实“五项措施”。

三大建设:一是整合提升大园区。通过整合“六园一带”工业集聚基地,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分散型向集聚型、粗放型向效益型的转变。二是谋划建设大项目,力争在重大项目的引进建设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三是壮大支柱产业。进一步打好“金字招牌”,做活“压铸文章”,唱响“建材好戏”,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优势。

五项措施是:全力招商引资,以产业大招商承接产业大转移;打造转移平台,以园区大建设推动承载力大提升;壮大支柱产业,以产业大集聚促进工业大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以发展环境大提升促进与珠三角核心区的大对接;加强劳动培训,以技能大提高促进农村劳动力大转移。

近年来,高要又提出加快物流经济发展,实行港园区一体化战略。已启动研究制定加快发展港口物流经济的实施方案等工作。同时,高要港口引资重组加快步伐,金利港规划建设迅速推进,由祈福集团投资的6000万美元金利港建设项目已启动。

高要的目标是:推进园区载体建设,做大做强港口物流经济支撑;加快临港工业发展,推动港园区一体化,依托港口优势,形成港区、园区发展的良性互动。

故事五:

“一号工程”——醉翁之意在民生

一直以来,武临黔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高要“一号工程”来抓。他说:“只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大项目、大资金,才能从根本上推动高要的全面升级发展。也只有引入大项目、大资金,才能有大产出,才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手上有了钱,才能够为地方百姓做更多的实事。”

政府承诺,一诺千金。这些年来,高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将高要市财政收入大部分用于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及生活环境,突出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近年来,高要大力实施投资1.52亿元的“十大市政工程”,道路、桥梁、供水、市政配套等多项重点项目整体推进,使城市建设提速面貌改观。走访高要城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市中心到居民小区,随处可见大型的路桥、市政工程、房地产等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工程总投资3400万元的新江口大桥建成后,使高要城区突破“交通瓶颈”,成为新兴江上又一道新的城市景观。中心城区二期小区硬底化工程建设,为小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带来了巨大改观。南岸沿江路供水工程总投资1500万元,已全线贯通,彻底解决了新兴江沿线的居民用水问题,并为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用水供应。

此外,高要市正在推进总投资8.78亿元的“六纵六横”交通网络建设工程,包括投资2300万元的广肇高速白土立交至肇珠公路连接线拓宽改造、投资2000万元的城区旧国道324拓宽改建工程、投资1900万元的金渡工业园至肇庆大桥南引道连接线扩建工程等一系列工程。

高要还进一步构建惠及全体市民的财政基本公共服务体系,2007年用于发展公共事业和民生领域方面的支出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60.6%。安排680多万元全面展开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改造工程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100%全覆盖;投入2.4亿元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建设,活道沙尾大桥、水南对口至鼎湖凤凰的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全市新建农村道路103公里;全市行政村全部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教育、科技、文化、民政、卫生、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碧桂园、祈福海岸、江畔湾花园、丽景花园,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片片绿化带绿草如茵、花团锦簇。这些赏心悦目、价廉物美的住宅区,不但改善了高要的居住环境,还吸引了不少肇庆及周边居民前来投资置业,推动了高要房地产业的发展。

真是“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大跨越”。近年来,高要牢固树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建设、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生产力发展”的理念,按照“拉大城市框架,突出城市特色,搞活城市经营”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引进大项目,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高要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武临黔认为,在肇庆市“一江两岸”发展战略的推动下,目前高要市城区正面临大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下一阶段,要继续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市政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推动城市经济蓬勃发展。

故事六:

“科学发展先导区”——高要未来发展目标

关于高要城市未来发展,武临黔说:“高要要抓住西江三桥规划建设这个契机,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把市城区规划与肇庆市城区规划相衔接,进一步制订完善新兴江口至莲塘高速公路出入口新区、城东新区、象山新区和万有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同时,最大限度地承接肇庆市城区的辐射,制订完善南岸、金渡、莲塘三地相向联动发展规划,与肇庆城区建设形成‘南北互动。”

关于招商引资未来发展态势,徐敏坚说,高要市目前有几大招商引资的优势:首先,高要地理位置独特,处于西江黄金水道,三茂铁路、广梧高速公路等几大交通动脉交汇处,是粤桂两地的交通枢纽;其次,高要资源丰富,是南方最大的黄金生产基地和陶瓷制品主要原料产地;第三,高要工业产业集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除此之外,良好的农业基础、相对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以及23.5万的华侨、港澳台同胞也成为高要市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后盾。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未来的高要,将按照肇庆市委、市政府提出“继续走在前列,继续多作贡献”的要求,加快融入广佛经济圈,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做到本届党委、政府任期内,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使高要经济实力更强、城乡面貌更美、群众生活更富、人与自然更趋和谐,成为全省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肇庆科学发展的先导区。

目前高要已经步入工业化中级阶段,正逐步成为国际产业、资本尤其是珠三角核心区产业转移的重要腹地之一。笔者看到,高要有良好的生态资源条件和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高要人求发展、谋发展、想发展的愿望强烈,干事创业、勇争一流的热情高涨,是高要人敢有作为、善有作为、能有作为的创业黄金时期。我们有理由坚信,高要的发展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猜你喜欢

工业集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铁开通对城市生产体系绿色重构的影响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辽宁工业集聚优势简述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工业集聚的非线性效应——基于门限回归模型的分析
工业集聚视角下的城镇化路径选择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