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血性结肠炎21例诊治分析

2009-02-16单慧明张新兰白鲜玲

中国医药导报 2009年1期

单慧明 张新兰 白鲜玲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缺血性结肠炎的诊疗经过,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6月我院收治的21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均经禁食、补液,应用丹参及硝酸甘油治疗,3 d内症状消失,治疗1周~半个月出院;2例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入院后经上述保守治疗无效,第2天症状加重,并出现腹膜炎体征,转外科手术。结论:缺血性结肠炎早期诊断治疗尤为重要,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轻、中型缺血性结肠炎内科保守治疗疗效可靠,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必须及时手术。

[关键词] 缺血性结肠炎;坏疽型;电子结肠镜

[中图分类号] R574.62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1(a)- 148-02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不断增多,缺血性结肠炎在临床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缺血性结肠炎起病急、病情发展快,临床医生对本病重视不够,导致误诊、误治时有发生,尤其是早期容易误诊。现就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21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1例缺血性结肠炎中19例经结肠镜检查证实,其中,一过型16例,狭窄型3例;2例未行结肠镜检查,经手术证实为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男9例,女12例,男女之比为3∶4。年龄最小56岁,最大85岁,60岁以下仅3例,平均67.9岁。

1.2 基础疾病与临床表现

高血压16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8例,陈旧性脑梗死4例,便秘5例,阑尾炎术后1例,无明显伴随疾病2例。临床表现21例均急性起病,均表现为较剧烈、持续性急性腹痛,以左侧腹部为主,进食后加重。2例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表现为全腹痛,弥漫性,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体征,其余19例体检均无腹膜炎体征,腹部压痛轻到中度,相对症状较轻。伴随便血16例,均在起病48 h内出现,为鲜红色或暗红色或黏液血便,均量不多。

1.3 肠镜下特点

按Marston等[1]对缺血性结肠炎的分型,一过型16例,表现为病变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散在溃疡形成,血管网消失,肠腔无狭窄,病变黏膜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楚。狭窄型3例,黏膜明显充血、水肿、溃疡、糜烂出血,肠腔明显狭窄,病变黏膜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楚。病变部位多位于左侧结肠,位于降结肠+乙状结肠5例,降结肠3例,结肠脾区3例,乙状结肠3例,脾区+降结肠3例,横结肠1例,直肠+乙状结肠+横结肠+升结肠1例,这一例中病变主要以乙状结肠及横结肠为重。狭窄型3例中1例位于横结肠,其余2例位于脾区及降结肠。

1.4 治疗方法

21例患者入院后均禁食3~5 d、补充足够液体量及应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2例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转外科手术治疗。其余19例患者经结肠镜检查确诊后予以5%葡萄糖250 ml+丹参注射液20 ml,1次/d,静脉滴注;5%葡萄糖250 ml+硝酸甘油注射液5 mg,1次/d,静脉滴注,疗程10~15 d。

2 结果

19例患者经治疗2 d后腹痛及便血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治疗1周内临床症状均全部消失。1个月后有5例复查肠镜见病变黏膜基本恢复正常,3例狭窄型患者治疗20余天后好转出院,1例半月后复查肠镜见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减轻,肠腔狭窄消失,纵形条状溃疡形成,病理取材质较硬,回报:复合溃疡。

3 讨论

缺血性肠病是肠道的急、慢性血流灌注不足所引起的功能性或器质性肠道损伤。在临床上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急性肠系膜缺血、结肠缺血和慢性肠系膜缺血,其中缺血性结肠炎是最常见的类型[2,3]。1966年Marston等正式使用“缺血性肠炎”这一术语来描述一系列结肠缺血性损伤表现。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这一术语。结肠缺血现已成为老年人胃肠道缺血性损伤最常见的一种类型[3]。本组21例临床资料也显示以老年患者居多,多数患者在60岁以上,多伴有基础疾病,常见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4-6]。本组资料显示以高血压为最多见,占总例数的76%,可能与北方地区高血压发病率高有关。临床表现均以急性腹痛起病,为持续性且以左侧腹部为主,腹痛较剧烈但腹部体征相对较轻且有进食后诱发腹痛加重的特点,便血多为鲜红或暗红,但便血量不多。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手段,早期检查至关重要[4]。Marston等按缺血程度将缺血性结肠炎分为三型:一过型、狭窄型及坏疽型[1]。本组21例资料显示以一过型占多数,病变部位以左半结肠为主,直肠很少受累[2],同时结合病史,该病一般与溃疡性结肠炎不难鉴别。治疗上:除2例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及时转外科手术外,其余19例均采取内科保守治疗,我们采用丹参+硝酸甘油组合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这里需指出,辅助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禁食、补充足够液体量及抗感染治疗是必要的。

总之,到临床上遇到年龄在50岁以上,突发腹痛以左侧腹部为主、较剧烈,表现为症状重体征轻及进食后腹痛加重,并很快就出现便血,多为鲜血便且量不多,既往有基础疾病,特别是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者,要考虑到该病,及时予以肠镜检查,一般不难作出诊断。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需及时手术,一过型及狭窄型缺血性结肠炎及时的内科保守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参考文献]

[1]Marston A, Pheils MT, Tbomas ML, et al. Ischemic colitis[J]. Cut,1996,7:1.

[2]林三仁.消化系统疾病电子内镜图谱[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56.

[3]赵景涛,刘玉兰.消化内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35-137.

[4]李世荣.警惕缺血性结肠炎的误诊和误治[J].胃肠病学,2007,12(10):579-580.

[5]张德正.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8):37,89.

[6]杨建平.缺血性结肠炎16例临床分析[J].健康大视野(临床医学杂志),2007,(3):21-22.

(收稿日期:2008-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