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截瘫患者的功能锻炼与康复护理
2009-02-16王琰靳玉香聂明毅
王 琰 靳玉香 聂明毅
[摘要] 目的:通过对截瘫患者有计划地进行以功能锻炼为主的康复护理,以期达到满意的疗效。方法:对2004年7月~2007年11月收治的各类外伤截瘫57例进行了以康复治疗和护理为主的功能重建。结果:所收治57例中,优29例,良17例,中7例,差4例。结论:截瘫患者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对其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截瘫;锻炼;康复
[中图分类号] R4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1(a)-097-01
脊髓损伤合并截瘫是十分严重的创伤,多发于车祸、工伤等,本病一旦发生,就会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伤残和心理创伤。本院2004年7月~2007年11月共收治各类外伤截瘫57例,我们对其有计划地进行了以功能锻炼为主的康复护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本组57例患者,男40例,女17例,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56岁。致伤原因:摔伤32例,坠落伤25例。损伤部位:S5~7 8例,胸段11例,腰段38例。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占41例,手术治疗16例。
2康复治疗和护理
2.1手术治疗
本组有16例截瘫患者实行了手术治疗,虽然术后效果欠佳,但也有其一定的优点。可根据脊髓损伤的程度,尽快地将脊髓压迫物清除,使没有断裂的脊髓恢复一定的功能,减轻因受压而引起的血循环障碍,为未断的脊髓恢复功能创造条件。
2.2心理康复
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因突然受到外力而致肢体不能活动,大小便失禁及各种感觉消失,患者需忍受精神和肉体双重的痛苦,容易产生忧虑、焦急情绪,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而产生轻生的念头。因此,我们应耐心地向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在工作中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心理特征、文化素养和职业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好他们的心理护理,理解、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乐观主义精神。关心、体贴、尊重他们,使他们感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为其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分散疾病给他们带来的痛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我们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在身心两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安慰,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2.3姿势治疗
脊髓损伤患者注意采取直线翻身形式,翻身时使脊柱保持平直,切勿扭曲,以免加重脊髓损伤,影响脊髓功能恢复,而加重病情。注意使肢体保持功能位,防止关节僵硬及肢体挛缩畸形,平卧时要防止足下垂,足底置顶板,侧卧时两膝之间垫一软垫,防止下肢内收挛缩畸形。为预防骨突出处受压而发生压疮,白天每2小时翻身1次,夜间3~4 h翻身1次。
2.4功能锻炼与功能重建
2.4.1按摩每天2次,每次30 min。按摩手法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瘫痪的性质来决定。如:痉挛型瘫痪手法宜轻,时间应长。弛缓型瘫痪则手法宜重,时间应短,同时对腹部也应进行按摩,对锻炼膀胱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2.4.2脊柱骨折未愈合时的功能锻炼伤后2周内,锻炼未瘫痪肢体的肌肉和肌群,防止并发症。主要进行抬肩、伸屈肘关节、腕关节及其手指关节的活动。具体措施:保持肩关节敬礼位,肘关节屈曲90°位,腕关节的背屈30°~45°之中位,手指轻度屈曲,髋关节伸直,腿外侧放置枕头,防止下肢外展外旋位,膝关节伸直防止屈曲畸形。并借助哑铃、拉力器、健身圈等进行上肢活动,在他人帮助下被动活动下肢。
2.4.3脊柱骨折已愈合时的功能锻炼在伤后2周以后进行各种功能锻炼。①起坐锻炼:先要进行腰背肌的功能练习,即采用仰卧腰背弓,仰卧抬骨盆,先倚靠架背练坐,逐渐开始练习独立坐位和床边坐,可用床头拉绳练习起坐,抓床沿行左右翻身。练习生活自理,如穿脱衣服及鞋袜等。②上下轮椅:起坐自如后,练习上下轮椅由床上逐步移至轮椅上,再由轮椅移至床上。这个练习过程开始需要有护士和患者家属的指导和协助,熟练后可自行练习。③站立锻炼: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练习站立。练站的程序是扶床边站、扶双杠站、扶人站、扶双拐站、自站,但需人协助完成。练站时利用上肢的支撑力进行下肢活动,如髋关节屈伸、膝关节屈伸、踢腿摆腿等,以增强下肢稳定性。④行走:站稳后可用支具或他人协助下进行行走锻炼。⑤排尿功能的锻炼: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因膀胱无尿液充盈而易挛缩,应定期夹管,定时放尿,每4小时开放1次,以训练膀胱功能。按摩、热敷腹部,让患者听流水声,诱导排尿。
3疗效与评定
为了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锻炼及康复护理效果比较准确地进行评定,我们还制定了4个标准。优:控制性站立60 min以上,不许外界保护帮助。可单手扶杠,在双杠支架内作原始步行,大小便自控。良:控制性站立30~60 min,不许外界保护帮助,可单手扶杠站立,大小便基本自控。中:控制性站立15~30 min,有轻度气急出汗现象。差:控制性站立少于15 min,有膝部挛屈,需外界保护。所收治57例中,优29例,良17例,中7例,差4例。
[参考文献]
[1]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收稿日期:2008-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