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监管码的推行一波三折

2009-02-16胡志鹏

物流技术与应用 2009年1期
关键词:产品质量印刷监管

胡志鹏

摘要:电子监管码是我国新近推出的产品质量追溯手段,有利于建立产品质量及安全的追溯体系,但在推广过程中却遇到诸多难题。

关键词:电子监管码、赋码印刷

2007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通知,要求从2008年7月1日起,食品、家用电器、化妆品等9大类69种产品要加贴电子监管码才能生产和销售。电子监管码是我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推出的一种产品质量追溯手段。目前的电子监管码由20位编码组成,企业准确登记其产品的商品编码后,电子监管码可以建立与商品编码的对应关系,完成在零售领域的结算计价功能。

电子监管码如同产品的身份证,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可以追溯到产品的生产日期、生产和包装班组批次、生产配料取料、半成品加工等相关信息。电子监管码的基础码与商品条码保持一致,赋码入网企业的信息需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备案。消费者购买该商品后打电话、发短信将这串数字发送至电子监管网,即可获知厂家、商标、品牌、保质期、生产日期。

生产企业通过监管码将产品的生产、质量等源头信息传输到监管网数据库中,流通企业通过监管码进行进货检查、验收,并将进货信息传输到监管网数据库中,销售时将销售信息传输到监管网数据库中,这些数据信息可供消费者进行真假与质量查询,供政府进行执法打假、质量追溯和产品召回管理,供企业了解市场供求情况、渠道销售情况和涉假信息。因此,电子监管码通过覆盖全国的无缝网络,支持数百万家企业数千万亿件产品的超大型数据库,为政府从源头实现质量监管建立电子档案,为市场建立产品质量及安全的追溯和责任追究体系。

电子监管码具有一件一码、数据库集中存储动态信息、全国覆盖、全程跟踪的特点。它不同于商品包装上的条形码。条形码是一类一码,不能分辨真伪和记录产品质量,不能实现产品流通跟踪。

电子监管码推行有困难

2008年1月8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首批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可变条码标签印刷企业名单》,47家印刷企业列入名单。4月30日,《第二批赋码印刷企业推荐名单》公布,56家印刷企业列入其中。6月5日,国家质检总局又向各省局和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发布了《关于报送第三批赋码印刷企业推荐名录的通知》。

事实上,电子监管码的推广并不顺利。国家质检总局发布通知,将原本规定9大类69种产品加贴电子监管码的时限由2008年7月1日调整到12月31日。

截至6月30日,全国已有58465家企业入网,但电子监管码印刷企业只有200余家,且以标签载体印刷企业为主,难以满足全部印刷需求。

此外,电子监管网的经营者——中信国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持30%股份),其本质是一家增值服务提供商,盈利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运用互联网、短信、电话自动语音系统和人工声讯电话查询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收费的产品真伪等相关信息的收费;另一部分是“依据入网企业需求,挖掘、开发、利用电子监管网数据信息”的收费。据称,基于电子监管网这一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将创造每年2000亿元的价值空间。此举引起相关利益方的强烈不满和有关法律专家的质疑,认为涉嫌利用行政权力谋取不正当利益。

截至8月25日零时,电子监管网显示备案企业已达69464家,但实际赋码的企业不足一半,说明企业只是迫于压力交钱入网,多数并没有实际启用。

电子监管码推行的障碍

对印刷行业来说,电子监管码的赋码印刷任务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果印刷业不能很好地解决技术瓶颈问题,那么摆在面前的机会就会丧失。

1设备投人大

全国有印刷变码的印包企业仅300多家,远不能满足几万家入网企业的印刷需求。在现有的设备情况下,产品生产企业尤其是产品包装企业需要投入巨资进行设备改造,配置人力,购买耗材以及获取大量电子监管码,会给利润较小的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此外,不同的产品包装也使得电子监管码赋码印刷遇到技术难点,在高速连线印刷包装产品的同时印刷数据可变的电子监管码,在目前情况下,无疑要大幅度降低生产速度。

2存在技术障碍

在推行电子监管码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例如,有些印刷设备速度快,而喷墨印刷速度慢,不能实现连线印刷:脱线(脱机)喷码或印制标签的生产过程中,产品损耗和废品率较高;电子监管码的喷墨和标签生产成本较高,国产墨水喷墨后的质量难以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附着力、耐磨性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另外,包装材料种类繁多,除了纸质材料外,还有塑料薄膜、复合膜、不干胶、金属材料等,对印刷技术提出更多要求。

3大批量印刷的难点

变码印刷设备的高技术含量与电子监管码的大批量之间也存在矛盾。因为电子监管码要求“一品一码”,是技术含量更高的“变动码”,因此数量巨大。面对可变数据印刷技术,即使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包装印刷企业也感到棘手。

4增加企业成本

食品行业内人士反映,实行电子监管码后,食品行业可能将增加成本几百亿元。根据企业的规模不同,成本增加的幅度为几十万、上百万不等,有的甚至会上亿。据说德芙巧克力生产商——玛氏食品(中国)有限公司根据目前最可行的贴码赋码方式,对实施监管码的成本进行了估算。该公司产品2007年单独包装数量为28.4亿件,按每枚电子监管码0.03元计算,此项费用将达8500万元:贴码所需人工按1.2秒贴一码计,需要94万工时,相当于515个劳动力,按照2007年北京市社会平均工资计,相当于1800万元。如果将申请码段、分配贴码、废码剔除、上市激活等管理工作的成本及包装材料损耗计入,成本增加总额将在每年1.2亿元。如此巨大的额外成本将导致产品价格上涨6%~8%。

猜你喜欢

产品质量印刷监管
超级印刷机
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
浅论我国会计监管体制的创新
绿色印刷
绿色印刷
某电子企业电源转换器质量改善研究
产品质量调查——原载美国“安迪·辛格漫画网” ▲
监管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