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电池原理》学案设计

2009-02-13姚金凤

甘肃教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学习目标原电池

姚金凤

〔关键词〕 原电池;学习目标;相关知

识;学习过程;练习检测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1(B)—0063—0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原电池原理;掌握正负极的判断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化学电池和新型的化学电池。

2.能力目标

学会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性学习;动手收集、处理相关的信息资料并交流;能利用所学知识自制原电池,并能体验成功;学会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

3.德育目标

增强环保意识、节能意识;在开发利用化学新能源时能建立“绿色化学”的新理念。

二、相关知识复习

1.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利用英特网搜索引擎,查找新型原电池的有关资料并相互交流。

三、学习过程

1.实验观察及问题提出

【实验一】在一个容器中加入30 ml稀硫酸,插入锌片。观察到锌片上有大量气泡。在锌片的两处不同地方用铁夹夹住后,用导线连接灵敏电流计,观察到无电流。

教师提出问题并与学生讨论这两种现象的原因。

【实验二】在实验一的装置中分别插入一块铜片、碳棒、铝片等,并用导线连接成闭合回路,观察有无电流产生。

【问题探究一】若铜片和锌片不用导线连接就插入稀硫酸中,即可看到锌片上有气泡,而铜片上没有;若连接,则锌片上没有,而铜片上有气泡。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查找资料,询问、讨论后予以解释现象成因。教师要及时引导、鼓励、肯定,并形成一致结论。

(结论一)锌与稀硫酸反应是Zn直接将电子给予稀硫酸中的H+,因此不产生电流;而当锌铜用导线连接后,锌原子失去的电子从导线上流到铜片上,H+在铜片上得到电子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放出而形成气泡。

(结论二)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将化学能转为电能的装置就是原电池。原电池的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具体地说,由化学性质不同的两个电极浸在同一电解质溶液中组成的原电池,需要判断哪一个电极自身能够自发地与电解液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若是均不能与电解液自发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则不构成原电池。

(结论三)原电池电极的确定方法是:电子流出的一级为负极,电子流入的一级为正极。负极:Zn-2e-= Zn2+(氧化反应),正极:2H++2e-=H2↑(还原反应)。原电池反应:Zn+2H+=Zn2++ H2↑。

【问题探究二】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原电池反应特点,可以讨论归纳出以下规律:

①由电极材料本身判断:相对活泼金属为负极,相对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导体为正极。

②由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判断:还原剂在负极反应,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氧化剂在正极反应,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③非氧化还原反应不能设计为原电池。

④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电流方向由正极流向负极;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问题探究三】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实验三】观察下列实验中两极间有无电流:①Cu—Fe—CuCl2溶液;②Al—Cu—酒精;③Fe—石墨—NaCl溶液。

【总结规律】将活泼性不同的两个金属电极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用导线连接,接触电解质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原电池。

2.知识应用及实验创新

应用原电池原理及构成条件,利用身边的材料,如铁钉、导线、石墨、苹果、洋芋等制成一个原电池,并实验能否制作一个能够产生连续稳恒电流的电池,使小灯泡发光,力图通过实验使学生体验成功或挫折。

3.查找资料

要求学生在电脑室查找有关常用电池和新型电池的相关知识,内容包括原电池材料、工作原理、使用注意事项、电池寿命、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等。并让其对查找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剪辑、下载、上传主机、整理保存。教师评价后可制成网页进行交流。

在这里,教师还要告诉同学们,原电池中有锌、锰、铜、银等有色金属和碳棒,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可以回收利用。同时,电池中除含有汞、铅等重金属,还有酸、碱等电解质溶液,对人体和生态环境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所以,一方面我们应该把废旧电池集中回收,然后由专门机构进行加工再利用;另一方面不要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以免污染环境。

四、练习检测

由师生共同编辑与原电池相关的习题并且进行练习检测。

猜你喜欢

学习目标原电池
例析原电池解题策略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原电池高三复习
原电池教学设计
2017年7月原电池及原电池组产量同比增长2.53%
编织英语课堂交往的经纬线
高中数学《统计》浅析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任务学习法的探索
“从目标入手”,设计高效课堂任务单
电学知识在原电池工作原理讲解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