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心灯 燃烧语文
2009-02-10黄艳
黄 艳
【摘 要】尽管新课改已经广泛地展开,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忽视语文人文性的一面,导致学生对语文越来越不感兴趣。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尝试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以激情导入,奠定基调;口诵心维,渲染情感;适时点拨,悟透情感,并在课外阅读中精选美文,扩展学生的情感领域,力求点亮他们的心灯,使语文课堂燃烧激情,充满活力。
【关键词】情感渗透 人文性 尝试 方法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酝酿到全面展开,新课改已经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但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语文教育备受批评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因为知识结构不如数理化明朗,其成绩的提升不如数理化显著,而在教学中得不到重视。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维护语文教学的阵地,不少语文老师甚至忽视语文人文性的一面,死抓中考知识点来指导教学;课下忽视阅读积累,而以题海战术来抢夺学生的时间。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语文课越来越提不起兴趣,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伴随着应试能力的提升而下降。甚至可以说,这种急功近利式的语文教学将会直接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下降。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学习不是外烁的而是内发的,学生本身生而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说,“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情感因素与认知学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是认知学习活动的直接诱因。在许多场合,情绪比理智更有力量、更深刻。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情感活动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从而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优势。因此,有效的语文教学,应当是充溢着情感的教学活动。
刘勰曾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语文课本中精心挑选的文质兼美的课文,都是一个时代、一个作者情感的结晶,因此,要读懂这些文章,首先就应弄清文章里的情感。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作者和学生三者的情感互相沟通、融汇并逐渐达成相对一致的过程。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语文新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之一,把情感教学的地位放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渗透情感教育,点亮学生的心灯,才能使语文课燃烧起来,才能用作者的思想引导学生的思想,用心灵的自由呼唤自由的心灵,以平等的人格造就人格的平等,以宽广的胸怀培养胸怀的宽广。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几点尝试
1.高举人文大旗,在课文教学中适时渗透情感教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美文,实际上就是一首首情感的颂歌:《背影》、《爸爸的花儿落了》能让你感受亲情的可贵,《孔乙己》、《范进中举》能使你反思被科举制度扭曲的人性,《老王》、《信客》能使你感受悲天悯人的善良,读苏轼教你笑对人生,吟屈原让你懂得爱国……面对这样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教师不需要刻意煽情,只需传达自己真心的感动,就能让学生情动于衷。
(1)激情导入,奠定基调。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因此,教师要抓好导入这一环节,用最短的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进入到课堂学习的期待情绪中。同时,还要为课堂学习奠定情感基调。这样,只要教师充满激情地导入课文,就可以收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比如,讲授《我的母亲》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欣赏了迪克牛仔的歌曲《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再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导入:“歌声远去,有两句反复吟唱的歌词却依然在我们耳边回响:‘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你愿意去等?年少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身边的许多人,许多爱在失去之后,蓦然回首,只留下无尽的怀念与悲伤。那么,何不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去感恩你所拥有的一切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当爱已成往事后,胡适是如何用平凡的生活和琐屑的细节来寄托自己的哀思的。”这样,音乐弥漫的怀旧情绪和教师充满深情的导入,很容易就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为之后的情感点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口诵心维,渲染情感。诵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值,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今天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语文以汉语言的学习为主要内容,而汉语天生就是声音的艺术,它的双声、叠韵、叠音、声调等声音因素与音节、停顿、骈散交错、长短相间等组合形式相结合,形成了其特有的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是诗歌教学和散文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调动自己的情感,并运用一定的朗读艺术来进行范读,再辅以音乐配合,一定能较快地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曾让学生多次诵读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段。在诵读过程中,学生被这幅趣味盎然的“音乐图”所吸引,调动自身的想象功能,唤起了儿时美好的回忆和联想,有的甚至禁不住一边读,一边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此外,由于“百草园”的形象具体可感,学生们仿佛看到了“碧绿的菜畦”,听见了“鸣蝉的长吟”,尝到了覆盆子“又酸又甜的美味”。不需过多的赘述,他们就能对孩子热爱大自然,喜欢游戏、玩耍等产生共鸣。诵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能把诵读者引入神奇美妙的境界,这些仅靠分析课文是很难达到的。
当然,并不是每个语文教师的朗读都能做到声情并茂,但只要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理解,就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如果教师经常范读,也会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只要他们尝试融入感情进行美读,并养成经常诵读的习惯,语文教学的任务就已经完成了一大半。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诵读中,学生能对课文的内涵揣摩得八九不离十,如再辅以教师的适时点拨,学生就能自主地领悟课文的内容。
(3)适时点拨,悟透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常常会出现阻塞,很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针对这一情况,许多认知派的心理学家认为,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原因是他们的认知结构。所以,当学生思维不活、理解遇到障碍时,老师就应适时点拨,以激活他们的思维,释化教学的疑难点。那么,何谓“点拨”?安徽省芜湖一中的语文特级教师蔡澄清认为,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而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又何谓“适时”呢?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愤””、“绯”之际,就是对他们进行点拨、引导的最佳时机。因此,“适时点拨”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在他们情感受阻时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使他们由 “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地,进入到 “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
比如,在《台阶》中,父亲对自家的台阶低一直耿耿于怀,因为在家乡,谁家的台阶高,谁家的地位就高。所以,父亲就一直期盼有一天能建起一座高台阶的房子。为了这个目标,父亲起早摸黑,“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新台阶造好了”,“尽管水泥未干,父亲熬不住了,当天就坐到台阶上抽烟”,而且“他坐在最高一级上”。当经过家门口的人问了一句“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当学生读到这里时,他们大多数都感到了疑惑,这么简单、平常的问题,父亲怎么会回答错了呢?很显然,学生还没真正走进“父亲”的内心。于是,笔者不失时机地问:“如果你是文中的父亲,此时,你最希望别人对你说什么?你会怎样回答?”此问一出,学生恍然大悟:父亲最希望别人说:“你家的台阶真高呀!”而传统的“父亲”是不可能用肯定的回答的,他可能会满面含笑地说“不高,不高。”甚至为了等这一天、这一刻,他在心中不知演练了多少遍。所以,当经过家门口的人问了一句出乎父亲意料之外的话时,竟使他措手不及,早在心中演练多遍的否定词也脱口而出。显然,父亲没有得到他最想得到的,来自别人的、对其人生价值实现的肯定和尊重。当学生了解了这点,就能较好地理解后来父亲精神状态的改变。
2.精选美文,在拓展阅读中扩充情感领域。“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语文能力的提升更需要把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而这仅靠课堂教学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必须要取之于课外,教会学生从报刊杂志、经典作品中选取优秀文章进行阅读,从而丰富他们的积累。
在实践中,笔者每周都会留一节课来让学生进行阅读汇报,要求他们挑选出自己在一周内读过的最受启发的文章,并给大家绘声绘色地朗读出来,然后简单讲述自己的挑选理由,或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就能够挑选出富有感染力的文章了:《父爱无言》、《行走的父爱》让他们更加体会到父爱的深沉,《疯娘》使他们被母爱的伟大所震撼……最近,学生推荐的一篇文章——《兄弟的另一种内涵》,讲述了一个傻子哥哥,因为傻而顺理成章地有了弟弟,因为弟弟的存在而让他感受到了自己作为哥哥的身份。虽然不允许靠近弟弟,但他仍固执地表达着自己对弟弟的爱:瞒着父母千方百计接近弟弟,偷偷教他喊哥哥,给受人欺负的弟弟帮忙,将自己的糖塞到弟弟嘴里……一个傻子,用超过正常人的痴情无怨无悔地爱着自己的弟弟。当读到傻子流着口水,到处被人戏弄的情节时,许多学生都俯在桌面,掩口而笑;但当读到在弟弟进大学前,傻子穿着掉八寸的衣服隔着窗户递给弟弟自己留了多年没穿的早已过时的衣裤,以及弟弟从大学打电话时傻子泣不成声,到最后,弟弟买好城里的糖果回家看望傻子哥哥,傻子哥哥却因为救落水小孩早已死去时。课堂里一片寂静,很多学生的眼圈都红了。这还以见证阅读的力量,也更坚定了笔者以情感点亮学生的心灯,让情感燃烧语文的决心。
总之,从本质上看,语文教学是以认知活动为载体的情感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他们思维的内在活动。因此,每个语文教师都应从教材中挖掘情感因素,认真设计情感活动,通过创设情境、启发诱导、人格熏陶等方式,点亮学生的心灯,让他们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协调师生情感,使语文教学燃烧起来。
参考文献:
[1]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