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政策传导视角下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效应的实证分析

2009-02-08王朝弟

金融发展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风险

王朝弟

摘要: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2008年11月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调控政策。本文通过对山东辖内银行业和企业的实证调查,发现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正在显现成效,但面临的难题和积聚的风险仍然存在,须采取更有力措施使政策效应最大化。

关键词:宏观调控;政策传导;风险

Abstract:In response to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since November 2008,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sued a series of security growth,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readjust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macro-control policies. By means of empirical studies on the dangers banking and corporate investigation and found that various macro-control policies and measures are showing results,but faces challenges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risks remain,the need to take mo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ensure that policies to maximize effect.

Key Words:macro-economic control, policy transmission,risk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2-0021-04

2008年11月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遏制国内经济下滑势头。为深入了解国家宏观调控执行情况,查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笔者对山东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表明,各项政策措施正在显现成效,但面临的难题和积聚的风险仍然存在,须采取更有力措施确保政策效应最大化。

一、调查组织及样本概况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从问卷设计到组织填写,都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论证,整个调查历时2个多月,走访调查了多家银行的1200位工作人员,涵盖客户经理、信贷管理人员、部门负责人和单位负责人等四个层次;调查了330户企业,涵盖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类企业及纺织、批发等十几个行业。共发放调查问卷1530份,回收1525份,有效问卷1522份。问卷共设计87个题目,每个题后提供了2-6个数量不等的选项,内容涉及宏观经济的基本形势、调控政策效应、企业经营状况、信贷投放及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同时对信贷投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保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信贷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等进行了恰当的关联,基本涵盖了银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的各个方面。

问卷调查采取现场送达和邮寄相结合的做法,采用不记名方式以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确保真实、可信,力求获得第一手资料。

二、银行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的效应分析

(一)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及时,虽不同类别银行和企业感受不一,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信心整体增强

银行调查问卷中,当问及“贵行是否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频繁变化”时,不同类型银行回答存在差异,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仅有3.81%的职工认为感觉“不适应”;而农村合作机构6.96%的职工认为“不适应”;邮政储蓄银行“不适应”比例最高,达到10%。

企业调查问卷中,在回答“国家宏观调控出台对公司影响”时,37.03%的大型和特大型企业表示“很有影响,获益较大”;中型和小型企业这一比例稍低,为22.99%;另有8.51%的中型和小型企业认为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对其“无任何影响,甚至出现负面影响”。

尽管对宏观调控政策的领悟和适应能力有所差别,政策效果也不尽相同,但政策出台大大增强了市场信心。问卷结果显示,70%以上调查者认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强了市场信心,对实现“保增长”目标贡献较大,且有83.95%的被调查企业已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及时调整战略规划,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

(二)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加深,经济下滑风险加剧,各银行机构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信贷助推作用,地方经济逐步复苏回升

在问及324家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程度时,认为“影响较大”的占比为20.37%,其中纺织行业最为明显,76.68%的纺织企业认为金融危机对生产经营造成较大影响;认为“有点影响,总体还行”的占比为70.99%;认为“无影响”的仅占8.95%,大多为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行业。在此背景下,99.25%的被调查银行出台或调整针对性较强的信贷政策,细化信贷投向,切实加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截至2009年6月末,全省银行业各项贷款同比增长31.7%,增速同比提高19.7个百分点。银行信贷总量保持快速增长,为经济运行提供了宽松的资金环境,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回暖复苏。

(三)落实“有保有压”政策,严控“两高”行业贷款,确保重点项目和产业的信贷需求

调查问卷显示,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中,82%的银行贷款主要投向了基础设施项目和大型企业;65%的城商行将中小企业确定为业务发展的重点;90%以上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加大了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据统计,山东省2009年上半年新增贷款数额较大的三大行业为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在确保重点项目的基础上,各银行还加大了对薄弱领域的支持力度。2009年6月末,中小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长22.55%,超过大型企业贷款增幅;农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0.01%。在贷款超常规增长的背景下,“两高”行业贷款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6月末全省“两高”行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12.89%,低于全部贷款增速11.3个百分点。

(四)银行树立与企业共克时艰的大局意识,实施利率优惠,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为支持企业经营发展,减轻财务负担,银行扩大了对优质(大)项目和(大)客户的利率优惠面,也降低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的幅度。以大型企业客户较多的某家大型商业银行为例,2009年1季度,该行新发放的公司客户贷款平均执行利率较上年同期降低1.48个百分点,其中上浮利率的贷款所占比重同比下降2.89个百分点,平均上浮幅度同比回落4.35个百分点;下浮利率的贷款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0.4个百分点。2009年1季度,该行信贷投放量是去年同期的3.8倍,但贷款利息收入同比仅增长0.47%,基本持平。

在银行的大力支持下,46.91%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出现下降,多数被调查企业的经营主要指标出现好转。在企业月度利润变化趋势方面,选择“波动上升”的企业最多,占比42.9%,选择“持续下降”的最少,占比6.79%;在销售收入方面,选择“持续增长”和“基本持平”的占比为84.26%,选择“大幅减少”的占比仅为15.74%。

三、银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自2008年11月份以来,山东银行业实现了信贷规模的高速增长,对推动地方经济企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导致经济发展不稳定、不确定、不平衡的因素仍然较多,信贷助推作用发挥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加之部分银行经营不审慎行为增多,冲动放贷、粗放经营导致的风险隐患正在迅速增加,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通货膨胀预期渐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持续执行遇到一定困难

在国内经济总体回暖、货币环境较为宽松的大背景下,国内通胀预期也有所增强。被调查的银行中,96.91%的认为会存在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其中45.49%的被调查人员认为“目前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巨大”;51.42%的表示“存在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但仍然可控”;324户被调查企业中,认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隐藏通货膨胀压力的占比达94.99%,其中81.82%的特大型企业认为存在通货膨胀压力,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这一比例分别为97.44%、93.88%、94.16%。

在预测下一步信贷投放规模时,被调查银行认为会“大幅增加”的占17.36%,“小幅增加”的占65.36%,“维持现状”的占14.36%,“逐步减少”的占2.92%。可以预见,尽管实体经济贷款需求逐步增加,但由于票据融资置换为中长期贷款的空间较大,再加上2009年上半年投放集中、新建投资项目增长将有所减缓以及资本充足率下降较快和风险管理加强,会对银行业持续快速投放信贷资金产生一定约束。

(二)部分信贷资金尚未进入实体经济,信贷助推作用发挥受到影响

调查发现,国有大型银行新发放的政府平台贷款中,未提取资金占贷款发放额的比例较高,选择“20%以下”的占37.35%,选择“20%-40%”的占28.01%,选择“40%-60%”的占21.88%,选择“60%-80%”的占6.85%,选择“80%以上”的占28.01%。主要原因为部分项目缺少可行性研究报告、土地证、环保评估报告等资料,无法满足银行放款条件,导致真正进入实体经济的信贷资金比例不高,对经济拉动作用大打折扣。据某银行反映,该行2009年上半年新增政府融资平台贷款40亿元,但由于许多项目手续不够完善,目前仍有30亿元滞留在银行账户上,处于“休眠”状态,并未进入实体经济。

(三)贷款投向结构仍不尽合理,中小企业信贷挤出效应明显

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以来,各行新增贷款主要投向了政府主导的重点基础建设项目和大型企业,贷款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虽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但仍无法满足小企业资金需求。被调查的235户中小企业中,73.19%的企业认为“存在贷款难现象”,远远高于大型企业47.19%的比例。同时,81.47%的银行员工也认为中小企业亟需信贷支持。82.13%的中小企业认为“质抵押物较少,担保困难”是难以获得贷款的首要因素,仅有18.3%的企业将“银行政策偏颇”归结为贷款难的主要因素。

中小企业的信贷挤出将产生两种“不良”效应。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失衡。山东境内大型企业较多,对经济发展贡献度较大,而中小企业起步晚且发展较为缓慢,尤其是形成规模的中小企业更少,造成山东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随着信贷投放的进一步集中,必然导致产业结构进一步失衡。二是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中小型企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却吸纳了社会上大量的劳动力,对促进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外部经营环境仍未全面改善的背景下,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满足度下降,资金链条逐步趋紧,经营将愈加困难。

(四)加快信贷投放要求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存在矛盾,信贷投放持续性不够

一是企业受市场需求低迷影响贷款意愿下降。受金融危机和市场萎缩、订单减少影响,一些经营稳健、管理规范的企业对待贷款更为慎重。据被调查的78户大型企业反映,20.51%的企业减少银行贷款数额,80.77%的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提前还款。二是银行营销贷款越发困难。调查结果显示,银行工作人员认为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高达43.41%,“正常”的占31.13%,“过旺”的仅为25.46%。据某国有银行反映,受政策引导和4万亿投资计划的影响,银行业已尽快抢夺数量有限的优质项目,而各地项目储备并不充足,进一步加大放贷力度受到限制;而某农村信用社表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户贷款有效需求逐步下降,进一步发展农户贷款的难度逐步加大。

(五)地方配套措施不到位,银行有效信贷投放受到限制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使当地经济、就业和社会发展尽快走出低谷,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扩内需保增长的力度,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要求银行机构提供足够的信贷资金支持,79.72%的被调查行表示地方政府存在协调贷款情形。但地方政府在落实某些基础条件方面相对缓慢,如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要求地方政府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信贷担保机制,但据调查反映,到目前为止这些政策仍未落实到实处。另外,当问及银行工作人员“影响有效信贷投放的首要因素”时,选择“信用及执法环境不佳”的占40.65%,远远高于其他影响因素。信用及执法环境不佳及地方配套措施不到位影响了银行有效信贷投放。

(六)信贷风险隐患积聚,风险管理面临新的考验

在保增长的大背景下,山东辖内银行信贷投放井喷,投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在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部分银行业机构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执行有关政策,在风险管控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盲目承诺各类信贷资金需求,急于发放大额贷款,放松贷款“三查”制度。虽然92.65%的被调查人员认为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信贷投放规模“非常匹配”或“基本匹配”,但在回答“当前迅猛的信贷投放是否会埋下风险隐患”时,41.24%的银行工作人员选择了“会”,另有41.6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好说”,只有17.11%的人员选择了“不会”。可见,潜在风险应引起足够重视。

(七)净息差收窄,银行盈利空间逐步压缩

在接受调查的银行工作人员中,认为当前净息差“偏低”的占56.51%,“适中”的占37.98%,“偏高”的仅占5.51%。2009年6月末,净息差为3.66%,比年初下降0.93个百分点。这一方面是由于2008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多次降息,另一方面是由于有效信贷需求减少导致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79.97%的被调查人员认为金融危机后银行业竞争状况“更加激烈”。

当问及“金融危机后利差缩小对利润影响”时,被调查银行认为影响“较大”的占63.77%,“较小”的占29.72%,“无影响”的仅占6.51%。受净息差缩小影响,贷款虽高速增长但贷款利息却同比下降,导致2009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减少35.73亿元,降幅达16.43%。

四、对策建议

下一步,要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增加有效信贷投放,强化信贷管理,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切实防范信贷风险,努力提高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一)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国际国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央行和监管部门应加强政策指引,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满足经济回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物价变化进行动态微调,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

(二)坚持“有保有压”,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各银行要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在具体项目的选择上,要继续加强对国家重点工程、“三农”、保障性住房、重大科技专项、节能减排的信贷支持,特别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把扶持、拯救中小企业放在更高的战略层面上认识,让其在经济复苏中早日发挥作用。继续严格控制对“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严格控制在环保方面违法违规企业的贷款,坚决压缩、退出对落后产能的贷款;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市场准入标准、达不到国家环评和排放要求的项目,要严格限制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切实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科学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形势对内部业绩考核机制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科学下达存贷款、利润、中间业务收入等指标任务,防止因激励不当而导致弄虚作假或短期行为。信贷投放要与本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专业人员素养和经验相匹配,不能脱离本机构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盲目投放。同时也要与客户有效信贷需求相匹配,不能降低信贷标准,放弃审贷的自主性、独立性,被动地去满足无效的信贷需求。

(四)认真落实贷款“三查”制度,提高贯彻宏观调控政策的能力

要充分认识当前复杂经济形势下出现的风险苗头,深入监测客户经营、财务状况及抵押品价值波动情形,加强对多头授信客户还款来源的监控。贷前调查时要深入企业核实其真实的生产经营状况,不能简单采信企业或者中介机构出具的财务报告;贷时审查要严格审慎,防范合规风险;贷后管理不仅要掌握企业资金去向,确保专款专用,而且要防止资金“空转”或被挤占挪用。

(五)加强地方配套措施建设,完善金融环境

一是地方政府要完善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强化日常监管,切实规范担保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地方政府要主导成立专门的风险担保基金,整合一批有政府信用支持或实力雄厚的担保公司,发挥担保公司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银行机构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全面清理银企纠纷案件审理、执行情况,规范企业拆迁、改制、破产行为,保证银行债权得到公平清偿,有效遏制逃废债行为的发生,充分调动银行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关于改变宏观和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索[J].中国金融,2009,(8).

[2]沈明高,徐忠,张雪春.危机时期企业的自救与他救[J].财经,2009,(4).

[3]温秀,方会磊,吴莹.天量信贷虚火[J].财经,2009,(9).

[4]潘建成,席念霞,范宝虹.信心明显增强[J].财经,2009,(9)

(责任编辑 刘西顺)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风险
政府宏观调控对于房地产开发商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研究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分析
浅谈对粮食价格波动的认识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和监管问题研究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
宏观调控程序法治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