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话语的文化潜能
2009-02-07孟威
孟 威
处于传播科技日新月异的年代,“拥有媒介才能真正拥有自由”的传播预言,正在因网络所激发的言论民主,被越来越多地变为现实。当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电子媒介的所有者、媒体成为思想表达的有力通道之时,社会文化更新了内涵,并进一步获得了极大的丰富。
论坛、电子社区、音视频传播轻而易举,让我们感到话语互动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和作为文化个体主体地位的显著提升。网络给予我们及时性、效率、生产力、创造力,文化产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元、全面、生动和深入,受众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参与社会毕活讨程中受到如此的关注和礼遇。在“华南虎”、“汶川地震”、“奥运”等诸多公共事件中,数字技术将普通人颇有见地的意见聚集在一起发挥效力,话语空间扩展膨胀,新舆论场形成。借助网络,更多人成为现实文化的直接评价者、创造者、参与者和管理者。
基于互动、去中心化等特征,网络成为人们畅所欲言、表达自我、渲泄情绪、排解不满的新通道,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压力。因此,网络被比喻为排气阀、民意指向标,也有了“舆论镜子”之称。像不久前的“奶粉事件”中,网络媒体对违规企业率先直言、点名道姓、议论纷纷,直接推动了一起公共安全事件的全社会关注。通过编排议程设置文化热点,表现出“社会民主所要求的有效性、广泛沟通的系统性”,彰显了媒介守望社会的文化功能。
随着90后新人类与网络视频的崛起,年轻一代新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取向涌动在网络之中,娱乐时尚、“火星文”……“新鲜”的思维方式、文化表达方式随时放大、普及和“反哺”到社会层面,充实了既有文化的时代内涵。另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通过网络,多元异质文化交融互通,草根层面奔放而有力的话语,使更多关于社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以令人惊叹的速度传递、汇流,日渐显现出强大现实威力,亦被期待为迈向信息时代社会民主文明的重要特征。
网络激发话语潜能。然而,憧憬神话,人们也无法回避文化机遇的两重性:当我们日渐感受到新文化按摩的“舒畅”之时,新的“危机”也临近了传统和主流层面。从“范跑跑”、“艳照门”、“吴敬琏间谍门”等一波又一波舆论事件中,网络话语的批判性、尖锐化、复杂化趋势凸现,暴露出其干预文化健康走向的种种问题。我们还记得,BBC、CNN等一些西,方主流媒体“3.14事件”的报道张冠李戴、指鹿为马;我们还记得,奥运之后,德国之声记者张丹红因言获罪,被认为“没有维护德国之声一贯坚持的维护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价值观”。我们也不会忘记“人肉搜索”引起的“网络通缉”、“舆论审判”,给多少平凡的心灵带来了难以预料的伤害。
的确,网络话语促进公共辩论和思想提升,在多元文化融合方面也有新的贡献,但是,它并没有拆解国家、民族、政治集团之间的篱笆,异质文化的利益冲突随之拓宽到文化领域更深广的层面。在此过程中,传统文化经历了自身的蜕变和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对于某个“地球村”公民,文化价值观的取舍也会时不时地成为棘手的难题。
这样看来,数字化正将文化发展导人一个值得深思的两难处境,让我们放弃舒适、平静的过去,而选择喧嚣、不确定的未来。对此,有人狂欢般地期待文化新世纪的到来,有人对某些尚显封闭的文化群落感到悲哀。而我认为,目前,在诸多缺乏稳定依据的乌托邦假说之中,定论网络文化尚显急躁,不过强有力的虚拟存在足以给我们警醒——不论我们将网络话语看作是对于现实的威胁或者应全力把握的机遇。一个富于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民族,必须学会充分利用其所赋予的种种机会,理性对待历史,把握文化当下,进而切近现实地思索:面向未来,我们将如何建立、重塑标准、塑造我们自身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