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2009-02-07
值得期待的中国网络2009
2008年,中国互联网可歌可颂:“3.14”事件被西方媒体歪曲、奥运圣火在境外部分城市传递时被抢夺、干扰,中国网民向世界发出了强大的声音;里氏8.0级、烈度11级的特大地震袭来,中国网络和网民与政府和全国人民一道,众志成城,投入抗震救灾;奥运会,中国网络媒体以强大的采编发阵容、前所未有的投人,以多媒体、多语种、全方位、巨量信息报道奥运盛况……,当然,最耀眼的是6月20日,胡锦涛,中国最高领导人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在线交流——这一刻,网民乐了,论坛挤宕了;这一刻,世界舆论聚焦中国网络;这一刻,中国一个新的网络时代开启了!
2009年,源于华尔街的金融风暴还将蔓延,全球经济将经历严冬,但是正处于朝阳地位、寄托了众多厚望、网聚了3亿人的互联网产业仍然是可以期待的。相信中国网络尤其新闻网站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获得大跨步发展;相信在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的示范下,更多高级领导干部走进网络、走近网民,利用网络了解民情、动员民力、汇聚民智,推动各行各业的科学发展;相信中国网民能更有理性、更富智慧地促进民主、法制、和谐社会的建设。愿《网络传播》忠实记录中国网络的2009,与中国网络共进共荣!(人民网副总裁官建文)
2008,中国的互联网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历史
无论史学家会如何记载,互联网都以它特有的方式记录下了2008年极不平凡的中国。在数以亿兆计的互联网网页中,最厚重的那部分,属于中国的2008。
从年初的那场冰雪灾害,到5·12汶川特大地震;从百年圆梦的北京奥运,到中国航天人首次太空行走;从全球华人捍卫奥运圣火,到亿万网民与达赖集团的分裂行径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为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言献策,到全面回顾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展的辉煌成就。如此等等,互联网记录了一个个不平凡的事件,亿万网民共同参与和见证了那些永留记忆的时刻。2008,中国的互联网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历史。
2008年,新华网和新华网友们的每一天都是不平静的,共同经历着,共同担当着,共同见证着。在网页上,在论坛里,在手机中,新华网启动各种网络手段和网络功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方位地报道中国坚定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历程,全方位地报道中国的活力,全方位地展示中国的风采,全方位地宣示中国应对艰难挑战的信心和决心。与此同时,新华网友热情的参与,由衷的建言,为中国应对挑战、改革发展的鼓与呼,互联网上的责任与真诚像大潮般不间断地涌动。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一起脉动,明天的互联网仍将继续见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程,
《网络传播》,传播网络文明。《网络传播》杂志及时反映互联网发展动态,分析研判互联网竞争形势,汇集互联网发展最新成果,碰撞思想,分享智慧,倡导健康。是网络从业者自己的家园。衷心祝福《网络传播》越办越好,越走越高。(新华网副总裁白林)
2008,让我们更懂得“责任”的分量
2008年11月初,中国网《行走中国·望川十日》采访组来到四川地震灾区,开始了以“重建家园”为主题的采访。
为什么会选择地震半年的时候到这里采访?因为不能忘记半年前那些惊心动魄的场面,那些催人泪下的感动,也因为那些放心不下的牵挂,那些念念不忘的承诺。冬天快到了,灾区的人们吃的怎样,新房盖好了没有,孩子们是不是上学了,老人们有没有过冬的衣被……
地震发生后,中国网破天荒地先后派出19人赶赴灾区采访,在第一时间发布灾情和救灾信息。那些天,网站员工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客观、真实、公开、透明地报道,也希望能够力所能及地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与此同时,网站也着实感受到作为国家主流媒体的责任。根据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的报告,民众了解汶川地震相关信息的主要媒体渠道,通过互联网了解相关信息占总体受访人数的36%,电视占34%,报纸为20%,手机5%。据此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互联网媒体在重大新闻事件时,首次超过传统媒体成为最大的信息获取渠道。而在地震报道中,中国网发稿数量和访问量均创下网站最高纪录,令网站颇有成就感。
然而,那个下午,当我走进北川县城,与几个借道回家的老乡相遇后,我的心绪被彻底改变了。
北川,一个曾经别致而秀美的小山城,在大地震和泥石流的灭顶之灾后,已经面目全非:残破的街道旁边是一座座露出狰狞面孔的房子,瓦砾和堆成小山的木头上,莫名其妙地散落着各色家俱和衣物。此情此景,让我一次次地想到那些千古不解的谜团,楼兰古城、庞贝遗址,与眼前的一切如此的相似!
最让我难忘的,是他们中的一些人,会握了我的手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来给我们报道”。听了这话,我的心中升起一种别样的感动。因为,在这废墟的下面,就有他们的亲人、朋友和他们温馨的家。逝者已去,生者却要承受怎样的重负?作为媒体,我们为他们做了什么,又能够做什么,何以得到如此的感谢?我的心突然深重起来,这不是感谢,而是以生命的名义发出的重托。从媒体说,是责任,是使命。
外文局副局长方正辉在《镌刻在北纬31度的记忆》一文中曾经有这样的发问:地震改变了我们媒体什么呢?在我们感受和思考这场灾难的精神遗产的时候,是否也包括了媒体的变化呢?的确,地震不仅改变了北川,改变了社会,也改变了媒体。如果说,2008年我们的工作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成绩,我们的内心有什么变化,我想,最大的收获和变化,是这场大灾难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责任”,更让我们掂量出这“责任”的分量。
2009年,责任,将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方向和动力。我们愿意与《网络传播》共勉,对国家,对民众说,我们是懂得“责任”的网络媒体;2009年,我们会更加倍努力地珍重、守卫我们的责任!(中国网副总编辑张梅芝)
2009,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渠道将更加宽广
过去的一年对于中国的网络媒体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网站(www.cri.cn)来说还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2008年,“国际在线”迎来了她十岁的生日。十年间,“国际在线”始终围绕“多语种”和“新媒体”两个优势,从最初的5种语言网站逐步发展到如今的53种语言网站,成为全球语种数量最多的网络媒体平台;“国际在线”陆续推出的中外网络对话、环球多语种网络电台、移动国际在线等新媒体业务也逐渐形成了品牌,其影响力正日益扩大。
2008年,由“国际在线”捷克语网站举办的“说说西藏”中捷网络对话、由克罗地亚语网站举办的“相距不再遥远——我眼中的中国和克罗地亚”中克网络对话,以及由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世界语6种语言网站同时举办的“美丽的西藏”中欧网络对话等一系列中外网络对话直播活动,分别受到了克罗地亚国家总统、捷克文化部文化事务官员、奥地利ORF广播公司记者以及普通民众等国外各层面受众的好评。中外网络对话的积极意义还在于通过互联网跨国界的直接交流,加深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网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在过去的一年里,“国际在线”针对欧美移动终端受众开发的“移动国际在线”新媒体业务成效显著。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有来自94个国家和地区的1045个城市的手机等移动终端用户分享了“移动国际在线”英文网奥运频道提供的多媒体奥运信息以及在中国旅游和学习汉语等服务。
2008年,“国际在线”53种语言网站通过内容互换、合办节目以及共办活动等方式,与40多家境外媒体和网站建立了合作关系;世界范围内链接“国际在线”各语种网站首页的网站数量已经达到15000多个。对外合作扩大了“国际在线”品牌以及各语种网站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新的一年,“国际在线”将继续致力于利用新媒体搭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我们衷心感谢《网络传播》杂志在“国际在线”发展历程中给予的支持、关心与帮助,祝愿《网络传播》在继续引领中国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研究中越办越好!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媒体节目中心副主任张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