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壁画色彩再认识
2009-02-05刘靖戎
刘靖戎
摘要壁画作为我国的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汉代盛兴,唐代达到高峰,宋元时期逐渐衰落。在中原地区曾经在汉唐盛极一时的壁画到了明代已经逐渐由盛转衰,而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省份云南,保存着大量的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佛教壁画。
关键词白沙壁画 色彩价值 研究 保护
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识码:A
丽江白沙壁画虽然属于我国明清时期绘制的壁画,却继承了敦煌壁画中的精髓部分,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尤其独特的“黑壁画”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价值。丽江白沙壁画现存于琉璃殿、大宝积宫、大定阁、大觉宫。其中保存最为完好,且绘制最为精美的当首推大宝积宫壁画明代壁画,其次是大觉宫明代壁画。
1 琉璃殿壁画
琉璃殿壁画位于白沙村东,西连大宝积宫,壁画绘制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殿内原有三台壁画,原有二十一堵,现存十六堵。现存殿内《南无大威德海会》《南无道师如来海会》《南无阿弥陀佛会》每幅120厘米?0厘米,每幅画面绘主尊与二胁侍,多为佛、菩萨等圣众集会题材,如“佛会”或“海会”。其形式、内容、风格和技巧与其他殿内壁画有较大的差别,是丽江壁画中特殊的部分,据笔者推断很可能出自早期的东巴画家之手。
早期东巴画显得原始,表现手法主要是单线平涂,用色粗犷、朴实、古拙、简练而有节奏,造型夸张、变形、概括,用笔很随意,注重动态传神;用色鲜艳,多用原色,较少用间色和复色,不受自然色彩的限制,体现出民间绘画的特点。
2 大宝积宫壁画
大宝积宫壁画位于白沙村东,东连琉璃殿壁画,壁画绘制与明代万历十一年(1583年),座东朝西,其壁画分布于南壁、西壁、和北壁。是白沙壁画中保存最为完好,绘制最为精美的。现存12幅壁画中以正壁(西壁)和南北二壁正中一堵画面最大和最精美。
正壁一堵《无量寿如来会》面积367厘米?98厘米,是丽江壁画中最大的一幅。表现主尊无量寿如来聚集圣众说法的场面。气势磅礴,所绘佛与圣众达100余尊。
《无量寿如来会》就色彩结构分析,大量的使用黑、灰、白调和色,是这幅壁画色彩成功的关键,壁画以黑色为基底,从壁画的绘制风格来看,运用了中国传统壁画的绘制技法——装饰性的单线平涂法,勾线细而均匀,隐而不显,突出色块的装饰作用。为了追求色彩的丰富性,壁画上端绘制的小座佛分别用黑、灰、白 、土红平涂。为了追求远近空间层次,上端的小座佛与主佛像及主佛两侧的佛像相比较比例小很多。座佛下端穿插的云层也以各种冷暖深浅不同的浅灰调子来绘制。这反映出当时的画师已经有了对画面远近空间感的探索意识。
南壁正中一堵《孔雀明王法会图》面积203厘米?46厘米,壁画正中画大佛像孔雀明王,围绕主尊绘制了诸神像等百余尊神像。场面宏大,绘画技艺精湛,为大宝积宫壁画之佳构。画面中人物众多但是参差相间,或以圆光隔开,或以云彩穿插,各组人物之间有疏有密,对称之中又寻求变化,整个壁画的色彩以金、朱、黑色为主。天空以黑色为主,朱黑相映,间以白云喷吐,画面色彩效果有装饰效果既富丽堂皇又古雅沉着。
北壁正中一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面积203厘米?46厘米,壁画上方绘有十圣观音菩萨,正中画主尊不是以显教的一面两臂观音菩萨形象,而是以密宗的三面七手持法器的观音菩萨形象出现。画面构图处理上运用云水山石穿插,把各种事物融会于画面之中,运用“黑白衬托法”用白色的云层来衬托“前景”墨绿色的山峰,用赭石色来勾勒山峰轮廓,画山石皴而带染。整个背景的绘制犹如黑白套色版画。
除以上三堵壁画外,《无量寿如来会》后壁还绘制有《南无护卫善金刚》《红教祖师》《莲花生》《绿度母》,南壁还有《南无五色毫光圣母》《四臂观音》北壁绘制有《天尊与三宫》《金刚亥母》这些壁画都以密宗题材和祖师题材为主,兼有道教题材。
3 大定阁壁画
大定阁壁画位于琉璃殿东北侧,绘制于明代万历至天启年间,现存十六幅壁画,其中北侧殿壁画与南侧殿壁画以密宗题材为主,皆绘制密宗金刚,如胜乐金刚、时抡金刚、喜金刚、密集金刚等 ,藏画强调色彩对比,以红绿对比为主,绘画技法上看也有明显的藏画风格。正殿的南、北壁绘制观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四大菩萨像最为精美。用笔设色,纯是汉化风格,四像姿态有别、神态各异。配以山、石、花、木的衬托点缀,具有高度的表现技巧。
《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四幅壁画与大宝积宫壁画完全不同,在色彩上设色典雅,有中原“文人画风”。在对背景的处理手法上也并没有运用归纳法,将背景色概括为色块来处理。而是运用了传统的山水花鸟技法。墨色并重,用浓淡不同的墨与石青、石绿相和,产生丰富的变化。远景用接近黑色的墨绿、近景用明度较高一点的浅绿渲染,拉开了远近景的空间。在壁画中还大量运用红绿补色对比。在这四幅水月观音壁画中,可以看出红色中加入大量的白色,使红色的色性减弱,鲜明度降低,随和性加强,呈现出不同明度的红色与不同明度的绿色进行对比。而冷绿色又与壁画中的暖茶色形成冷暖对比,使整幅壁画色彩丰富,色调和谐。这四幅壁画可谓是大定阁壁画中的精品。
4 大觉宫壁画
大觉宫壁画建于明代万历七年,正壁绘有三堵壁画现以毁坏殆尽。东、西两壁各绘三堵,均以《佛会图》(图9)(216厘米?20厘米)为中心,左右两侧各绘制《九罗汉》(每堵216厘米?37厘米)、《诸天护法神》(每堵216厘米?37厘米)。这六堵壁画以汉传佛教为题材,主要描绘菩萨、罗汉、等众圣礼佛的场面。其中还融入了密宗的三面八臂观音,以及道教仙真。
大觉宫壁画壁画脱落较为严重,从西壁《佛会图》可以看出,画师为了在统一的色调中追求色彩变化,将主尊两侧的帝释、仙真分别归纳概括为靛蓝色和赤红色,形成较为强烈的色彩对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壁画鲜明的色彩逐渐腿色,使得壁画整个笼罩上一层灰调子,这种面貌的壁画色调更加和谐统一。艺术风格是纯汉化风格,明显带有中原画风。
对大宝积宫、大觉宫和大定阁壁画的研究可以看出主壁画都是以黑色为主要基调。壁画中如此大规模而且频繁的运用黑色的基底,是它与其他地区壁画不同的关键所在。
在丽江白沙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当数量的壁画是以黑色为底色的。通过对白沙壁画的研究,可以归纳出白沙壁画不同于其他地区壁画的最重要一点是在底色的运用上,白沙壁画在背景中大面积的使用黑色和深褐色,与人物及衣饰上的鲜明色彩形成对比,壁画中的黑色也并非是纯黑色,其中调和了红、绿、黄、蓝等各种颜料。白沙壁画遵循了传统的装饰性色彩结构法。佛像多绘制为金身,与深黑的底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朱与黑又形成对比关系。这些浓重的黑色在画面中起到调和作用,而且使本身没有色彩感的黑、灰、白带有了色彩倾向参与了色调结构的组合,使壁画保持了更加一致的色调倾向。这些丰富的黑色系列在壁画色调中所起的作用,如同交响乐中的低音部,使整个色调保持着厚重、沉稳的丰富层次,黑色的基调镇住了鲜明色的强度,同时又可以衬托出鲜明色的明度,黑与青、绿、灰构成了壁画的阴暗的浓重色调,又点缀以朱红衬托出主佛像的金碧辉煌,对壁画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白沙壁画善于使用调和色并充分发挥黑、灰、白的调和作用,是壁画色彩成功的基本原因。
希望本文通过对白沙壁画进行色彩理论的分析,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研究丽江壁画以及确立其艺术价值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大烈纳西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9:484.
[2] 尕藏才旦藏族独特的艺术.甘肃民族出版社,2001:134.
[3] 陈兆复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2:256.
[4] 胡同庆 安忠义佛教美术——灿烂辉煌的壁画艺术.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