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对近现代汉语的影响
2009-02-05邹小平杨丽
邹小平 杨 丽
摘要关于近代的日本产生的汉字被引进中国的问题,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有很多的研究,出现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本文参考了至今的研究成果,综合考察近现代日语对汉语的影响,思考汉字在这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日语汉字 中国汉字 汉字引进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
1日语汉字的影响
日语汉字被汉语大量引进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是因为日本先于中国引进欧美的近代文明,一些近现代语在中国还没有产生或确立,而同期的日本这些近代语与外来语同时以汉字的形式产生。而这些汉字刚好是用同中国的汉语相同的汉字造出来的,中国人对这些汉字没有抵触感,这样,这些汉字因使用起来方便而被大量的引进到中国。
中国人对日语汉字的引进,是在德川幕府末期至明治初期这期间来到日本访问的文化人、官吏、外交官最先实施的。 接着,在日清战争(1895年)后为谋求富国强兵之策东渡到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也积极的引进日语汉字。不过,要说到近代产生的汉字,也有学者指出:也并非是全部单方面的从日语引进到汉语,从近代到清末由中国发行的《汉译洋书》还有《英华词典》中产生的新汉语也被近代的日语吸收。
至今关于来自日语的汉字,中国的学者们也已经提出了不少的词汇表。其中有:余又的论文“日译学术名词沿革”《文化兴教育旬刊》69.70期 1935年)(收入日本的汉字206个);王立达的论文“现代汉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中国语文》1958年2月期)(收入日本的汉字589个);高名凯 刘正 著《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1958年)(收入日本的汉字459个);高名凯、刘正、麦永干、史有为编《汉语外来语词典》(1984年)(收入日语汉字892个)等。
虽说不同的研究者各自所认定的日本的汉字数量不同,但最少也会达到数百个以上,因为上面所列举的词汇表中没有收录多少科学技术语,所以,如果把科技用语也计算在内的话这个数字将会更大。把引进汉语的日本汉字的性质依其性质可分成3类,这里只列举其主要的例子。
(1)日语式汉字(日本原有的词语,即使在中国也不用的词语)。场合、场面、场所、便所、备品、武士道、舞台、贮蓄、调制、大本营、道具、服务,副食品、复习、破门、派出所、必要、保险、方针、表现、一览表、人力车、解决、经验、权威、化妆品、希望、勤务、记录、个别、交换、克服,故障、交通、共通、距离、命令、身分、见习、目标、内服、内容、认可、玩具、例外、连想、作物、作战、三轮车、请求、接近、节约、支部、支配、市场、执行、侵害、申请、支店、初歩、症状、处女作、处刑、集団。
以上的汉字是在日本经很长时间产生的汉字,在没有从日语引进之前,汉语中并没有这样的汉字的使用例子,“场合”“身分”“见习”“取缔”等词虽说是汉字但都是基于纯粹的日语发音和造字法产生的词语。
(2)近代改造的汉字(近代日本人在翻译欧美各国语言的词汇时,参照古汉语的词汇的意思进行改造,这些改造的汉字被引进到汉语),这里只列出其中一部分。
文学《论语》 “疏”、“先进”篇, 意思:文章。
文化《说苑》“指武”篇等 意思:通过教化、法律等来治理臣民,和平相处。
文明《易经》“干卦”“文言”等篇,意思:事物的道理十分明白。
文法《史记》 法律,法规之类的意思。
分析《汉书》《后汉书》意思:把事物从主体上分离。
物理《晋书》意思:事物的道理。
演说《书经》“洪范”篇 意思:详细说明。
讽刺《文心雕龙》意思:通过委婉的语句诽谤,讽刺。
学士《史记》意思:学者,自魏晋六朝开始中国各朝廷官员的称呼。
艺术《后汉书》《晋唐》意思:学问、技术。
具体《孟子》“公孙丑”篇 意思:内容基本上完备。
博士 意思:中国历代王朝所设官名,也指通晓古今的人物。
保险《隋书》“刘元进传”篇 意思: 盘踞险要地带。
封建 意思:古代天子把爵位,土地分封给诸侯,使其在分封地狱建城。
方面《后汉书》意思:方向。
法律《管子》意思:官员和平民都应该遵守的规则或准则。
法式《史记》《管子》,法制,制度的意思。
保障《左传》等 意思:为保护而遮盖。
表情《白虎通》意思:通过脸的表情和身体姿势来表达心情。
表象《后汉书》意思:表面所呈现的记号还有姿势。
上面的由日本人改造的汉字中,有的与已经在中国曾用的意思接近或没有大的差别。
例如,“学士,博士,封建,方面,表象”等,但是,并不是意识完全相同,可以说日本人还是赋予了这些自古在中国使用的汉字新的意思,使它们变成近代语。此外,例如“分析、具体、保险、保障”等现使用的汉字与中国的汉语意思有很大的差别,还有人们熟知的“文学、文化、文明、艺术”等汉字与中国的汉语在语感上不同。所以,这些汉字已不再是古汉语了,它们在近代文明中,被赋予了新的意思而变成近代语言了。
(3)翻译欧美词语的汉字(明治时期的在日本通过汉字的组合把欧美的语言意译或者部分的意译,进而这些词语被引进到汉语中)。这样的汉字数量上是最大的。
马铃薯、美学、美术、美化、美感、微积分、傍证、物质、蓄电池、调整、超短波、仲裁、抽象、代表、代理、代数、断交、谈判、断定、电力、电报、伝票、电流、伝染病、电车、电信、导电线、动机、动员、导火线、动向、独裁、独占、动脉、动脉硬化、动产、导体、液体、演绎、复员、概括、概念、概论、概算、学位、学期、学齢、剧场、现役、现実……
上面的欧美语言翻译的汉语,其大部分是与思想,法律,制度,科学,技术,医学,艺术等有关的近代语言。一般认为,大多数时候日本人先于中国人把这些词汇翻译成具有近代意义的汉字词汇。这些汉字词汇进而被引进到汉语中。
还有,有别于上面的汉字,在近现代的汉语的主要前后缀,例如,“~化,~手,~员,~性,反~,超~,这些都是通过借用日语的汉字而确立的。借用这些前后缀成分之前,中国在19世纪的英华字典等中,也出现使用诸如“~论,~师,~家“等的前后缀成分,但前后缀的成分的多样化是通过日本的汉字的实现的。
2日本固有语言的影响
日本固有语言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多,要举出主要的例子的话,可以有:榻榻米,吉他,奥巴桑,和歌,俳句,连歌,假名,狂言,能乐,歌舞伎,雅乐,昆布,三味线,坪,株式会社,物语。和服等。上面这些词汇,“榻榻米(畳),吉他(下駄),昆布”等是日本固有语言,中国人使用与其音相似音的借用汉字:榻榻米,吉他,日本人也用这样的音译字:畳。“下駄,而,狂言,歌舞伎,三味线,假名,物语,俳句”等是中国没有的日本的绘画,艺术,文字,文学用汉字的表现形式。“株式会社”等通过组合日语的发音和汉字的意思而产生的日本独特的汉字。
3 日语式外来词汇的影响
近代汉语中不仅有来自日语的汉字,日本的固有词汇,也有少数日语式的外来语。例如:吋(inch、现在多用“英寸”)瓩(kilogramme、现在多用“千克”)、粁(kilometer、现在多用“千米”)、瓦(gramme、现在多用“克”)、糎(centimeter、现在多用“厘米”)、哩(mile、现在多用“英里”)、呎(foot、现在多用“英尺”)、碼(yard、现在也用)。另外还有化学元素名称:水素、酸素、窒素等(现在大多不用),淋巴,瓦斯,淋巴,俱乐部等(现在也用)以上这些词汇,由于中国词汇本身的演变,特被是在1950年由中国政府主导的文字改革中废除了不少,但我们不能无视这些汉字曾一时在汉语中使用这样一个事实。
4 现代汉语受日语的影响
现代汉语中到底有多少日语被引进,过去的研究中几乎没有涉及到,在这也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即使这样,大家对这样的事实一定非常清楚:日语的カラオケ(karaoke)被引入到汉语称“卡拉OK”,汉语中的“营业中”也是受日语“営業中”表达方式的影响,近年,很多企业开始更多的使用“担当”这样的日语词汇来替代汉语的“责任人”。还有,现在日本新产生的(至少可以说在产生于日本这样的可能性较高):过劳死,半导体,温暖化,蒸发,援助交际等词汇,在中国,人们就像用我们的汉语词汇那样来使用这些词汇。
比起日式的外来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受日语的影响的绝大部分是日语汉字,即使是在现代,有理由相信:由于新的汉字大量的在日语中产生,在社会各个领域被引进汉语的汉字意外的多。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领域可以看到新的词汇中有很多的是从日语引进过来的。
但是,比起近代日语的汉字大量被引入到汉语中,现代日语的汉字的引进现象显著的减少,其原因有:一是随着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本土独自产生了大量新的词语,特别是,近年IT相关的新词语大量的产生,例如“网吧,网民,下载”等,因此,现在中国社会依赖借用他国的汉字的必要性大大的较少,还有一个,可以认为是在现在的日语中新产生的汉字非常少,更多的是用片假名表示的外来语。
5 结尾
本论文主要考察了近现代汉语受日语影响的现象 。特别试图弄清近代日本产生的汉字所发挥的作用。关于近代汉语受日语的影响,至今已有过从多的学者专家的研究,相应的前期研究中资料也比较多,所以本文也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而关于现代的汉语受日语影响这一课题,前期研究不足,相应资料也比较少,本文也只做了概括性的说明。
虽然上述研究不充分,不过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知道的是:日本先于中国进入近代化,受西方语言的影响,通过汉字产生了大量的近代词汇,这些汉字的近现代词汇通过中日共同使用的汉字,被很容易的不太被排斥的引入到中国,被中国人接受,使用。与日本的汉字词汇大量的被汉语引进相比,日语的固有词汇,日语式外来语的引进就比较少了。现代汉语受日语的影响比起近代要少的多,这主要是由于现代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自身产生了大量的新词汇,也与日本现代新词汇的产生比较少有关。
参考文献
[1] 沈国威.近代日中語彙交流史―新漢語の生成と受容.笠間書院,1994.
[2] 陳力衛.和製漢語の形成とその展開.汲水書院,2001.
[3] 高名凱,劉正著.現代中国語における外来語研究.鳥井克之,译.関西大學出版部,1988.
[4] 日本文化庁編.日本語と対応する漢語.1978.
[5] 米川明彦.明治·大正·昭和の新語·流行語辞典.三省堂,2002.
[6] 沈国威. 現代中国語における日本製漢語.日本語学,1993.7.
[7] 張元哉.日韓異形·異義漢語から同形·同義漢語への変化―近代以降の日本製漢語を中心にー.日本語研究,2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