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 “我是知青,没上过学,不懂外语”
2009-02-05刘亮
刘 亮
人物素描
1953年,陈丹青生于上海,1970年去农村插队落户,并自学绘画。1976年8月,陈丹青被西藏自治区文化局以“协助边远地区革命创作”的名义,借调到西藏,进行艺术创作。1978年,陈丹青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文革后首届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完成了《西藏组画》的创作。
1982年,陈丹青以自由画家身份移居纽约,2000年回国后作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主持“陈丹青工作室”的工作。2004年末,陈丹青辞去清华美院教授一职。
早在1980年,陈丹青便以油画《西藏组画》蜚声海内外,是当时中国油画界的巅峰人物,被认为是成为中国最具才华的油画家。直至今日,油画圈仍然存在向陈丹青学习的情结。
近年来,陈丹青著作颇丰,从《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到《退步集》《退步集续编》,一直到《与陈丹青交谈》,均受到读者的好评。
1979往事
第一次打电话给陈丹青,他说自己很快将去美国办画展,没有时间接受采访,而且也从不接受电话采访。第二次打电话给陈丹青,再次说明来意,陈丹青在电话中友善而简单地回答了记者的几个问题。
1979年,在陈丹青的回忆中,是较少被描述的一个年份。1970年,陈丹青下乡插队;1976年,陈丹青以知青的身份被借调到西藏“协助边远地区的革命创作”;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文革后首届);1980年留校任教,创作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画《西藏组画》,并因而名声鹊起。
1979年,虽然陈丹青和他周围的人都已经意识到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家都很兴奋,但那一年却是陈丹青生活当中相对平静的一年。
“当时的中央美院,百废待兴,很多教师刚从被打倒、靠边站的状态中解放出来。那时候国家也公开主张‘解放思想,中央美院里气氛活跃、宽松。”陈丹青回忆道。
那一年,陈丹青25岁,是研究生班里年龄最小的一位学员,却是同学当中少有的已婚男人。上半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陈丹青除了吃饭和睡觉之外,就是匆匆赶往画室,在画室里构思和创作。
当然,在学校餐厅的饭桌上,吃着简单的食物,陈丹青也会和同学辩论与争吵。争吵的话题主要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美建交、对越自卫反击战、首都机场的裸体画、伤痕文学等等,这一切的变化,对中国而言,都意味着什么?
这一年的下半年,陈丹青曾经去西北采风,去了新疆、甘肃等省,并没有去西藏,“但在我的脑子里,始终是西藏巍峨的寺庙,宽袍大袖、头骨强健的藏民,以及藏民家里的羊膻气、酥油味……”陈丹青回忆说, 1979年下半年,他已经基本完成了《西藏组画》的构思。
去西北采风和回上海探亲,让陈丹青错过了当年美术界的一件大事——当年的“星星美展”。
“星星美展”是当时的一些尚未成名的艺术青年,为了争取艺术创作的权力而举办的画展。这些年轻人叛逆而且前卫,是中国最早接受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的群体,他们凭借对艺术的直觉,对新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大胆的实践。
这些艺术青年开始受到压制,但在当时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下,他们很快就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他们举办的“星星美展”,在当时激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虽然没有参加“星星美展”,但陈丹青和这些叛逆且风格前卫的艺术青年精神相通,回到北京之后,陈丹青很快就和这些艺术青年们成了哥们儿。
1979年年末的一天,“星星美展”的领袖黄锐、钟阿城等人被请到中央美院举办演讲。当这些人在讲台上“叫嚣”时,陈丹青就在台下为他们画速写,并且在画上用铅笔对每个人物的特征进行了注解,比如,对钟阿城的注释是:“很镇定的书呆子……像研究生。”
陈丹青为“星星美展”几位代表人物创作的草图,至今还被他精心保存着。
【对话陈丹青】
《中国新时代》:据说,1978年你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的成绩被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录取。你在外语考卷上写下了“我是知青,没上过学,不懂外语。”几个字,然后就离开了考场,是这样的吗?
陈丹青:当时的情况确实是这样的。那时候各行各业都在网罗人才,国家鼓励年轻人去参加考试,破格选拔人才的事情非常普遍。
《中国新时代》:1979年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陈丹青:当时的思想解放、气氛活泼,我在中央美院可以查阅任何时代的前辈艺术家的作品,并且可以公开讨论这些作品。
《中国新时代》:改革开放已经30周年了,全社会都在对这30年进行总结和盘点,您如何评价这30年来中国发生的变化?
陈丹青:这30年来中国发生了非常多的变化,很多事情变得越来越好了,也有一些事情变得越来越离谱了。
《中国新时代》:您为什么1982年选择了去美国,2000年又选择了回到中国?
陈丹青:这个问题一两句话说不清楚,最主要的就是在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情吧。
成就大事记
1976年,创作《泪水撒满丰收田》;
1980年,以油画《西藏组画》蜚声海内外;
近年来,写作并出版了《退步集》《退步集续编》及《与陈丹青交谈》等大量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