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绿色”城市空间设计
2009-02-04徐锦
徐 锦
摘要:本文以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对健康、环境、生活品味的要求越来越高为大背景;从绿色空间思想的由来入手,从绿色住宅的组成要素,绿色住宅的类型及特点两个方面,对绿色生态住宅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构建绿色生态的城市住宅提出建议。
关键词:绿色空间 城市住宅 生态 健康 构建
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0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为人类提供了必需的生存资源,孕育了人类,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为人类展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和谐的美,让人类体验到美,亦是人类创造美的源泉。传统伦理体系中,自然的价值并没有被人全面地认识。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不考虑自然价值的道德已经无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该认清并承认自然所蕴涵的绿色生态价值,在追求人类生存质量的同时,不该破坏或者应该尽量保存人类所处环境的自然价值,充分利用它,把人类的发展融入到自然的发展中去。
然而,伴随中国住宅业的突飞猛进,“绿色生态住宅”这一概念被引入以后,形形色色的绿色生态住宅涌现于全国。但如何定义绿色生态住宅?衡量标准究竟是什么?对这些问题认识不清,就无法把绿色生态住宅这种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与急功近利的商业炒作区别开来,就难免出现一些见效于国际社会的错误思想。
一、构建绿色空间思想的由来
构建绿色空间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与人文主义不同,构建绿色空间观察、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再是自然界中狭隘的人类子系统,而是整个生态系统。构建绿色空间思想深刻地觉悟到:把人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一味地满足人的欲望,很可能违背生态规律,破坏生态平衡,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二、绿色生态空间—现代住宅的基本要素
如果说现代住宅是从空间的角度去关注人们的生活,那么绿色生态住宅则是在现代住宅的基础上从更加宏观的环境与资源的角度关注人类的生活。它不仅仅是建立一套独立的住宅指标体系,而是要将住宅与环境、资源及人类的活动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不仅仅要注重空间的使用效率,而是要更加强调发挥环境和资源的效益。就其建造的基本要素而言,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第一,环境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合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房间光照充足,通风良好。要有足够的户外活动空间,小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无裸露地面。
第二,建筑设计。建筑围护结构要有较好的御寒、隔热功能,门窗密封性能及隔音效果符合规范要求。
第三,工业产品的同步应用(太阳能)供暖、制冷及炊烧等要尽量利用清洁能源、自然能源或再生能源,全年日照在2500小时以上的地区普遍安装太阳能设备。
第四,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给、排水系统普遍安装节水器具,1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小区,应当设置中水系统,排水实现深度净化,达到二级环保规定指标。
第五,室内装饰设计。材料的选择,自然光与灯光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空气的污染等都应该考虑进来,室内设计时要多采用一些有害气体较底,对人体危害小的材料,多利用一些自然光源,使用铺助光源时,只要达到室内工作时的亮度即可,不要过高或过低,才能使室内空间的整体环境有所提高,尽量打造完美的绿色室内空间,创造一种追求极端的设计流派,将室内的造型简到极致的效果。
三、绿色生态空间—现代住宅的类型
第一,生态住宅类。主要提倡以艺术为本源,最大限度地开发生态住宅的艺术功能,把这类与艺术衔接的生态住宅当成艺术品去创造,去营造,使这类住宅无论从外部还是从内部看起来都是一件艺术品。
第二,生态智能类。主要是以突出各种生态智能为特征,最大限度地发挥住宅的智能性。凡对人的居住能够提供智能服务的可能装置,都在适当的部分被置入,使主人可以凭借想象和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达到一种特殊的享受。
第三,其他类型。除以上2种外,还有生态宗教类、原始部落类、部分生态类、生态荒庭类住宅。
四、如何构建绿色生态空间——现代住宅主题
所谓绿色生态住宅,是指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为宗旨,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达到人与自然双赢的住宅。在国际上,通常把能体现三大主题的住宅称为生态住宅: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舒适;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与融合。
面向21新世纪,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维护生态平衡,营造绿色生态住宅将是人类必然选择。在住宅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和高效节能材料,使建筑物的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使人类的居住环境能体现出空间环境、生态环境、文化环境、景观环境、社交环境、健身环境等多重环境的整合效应,从而让人居环境品质更加舒适、优美、洁净,让人类的明天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曹孟勤.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机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2]高中华.析可持续发展的人本文义与生态伦理的自然主义的辩证关系.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3]沃思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薛建辉.城市森林效益与可持续性研究展望.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