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党报的社会新闻报道

2009-02-04刘苏频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党报

刘苏频

摘要:,在国内新闻媒介双重体制的确立之后,新闻事业基本上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作方式。浅析新时期党报刊登社会新闻的必要性,与晚报都市报相比在社会新闻报道上的优势和在社会新闻报道上应该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党报 社会新闻 主流

中图分类号:G219.24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1

党的十四大以后,国内新闻媒介双重体制的确立逐步成为现实,新闻事业基本上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作方式,在宣传报道上严格按照党性原则进行,在经营上自负盈亏;另一方面,伴随着90年代中后期晚报、都市报的异军突起,社会新闻成为此类报纸的主要新闻类型,与文娱新闻、体育新闻和服务信息一并为晚报都市报的崛起立下赫赫功勋。在以上两种背景之下,党报能否在报业的市场化过程中消除计划经济时期死板、程式化、高高在上的报道态度,继续发挥主流舆论引导作用,与党报对于社会新闻的报道取舍、报道数量和报道倾向密切相关。

一、党报刊登社会新闻的必要性

各级党报作为党的宣传阵地和舆论引导的介质,其版面内容并不局限于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新闻也是现时期党报的报道重点。

(一)党报吸引力的增强要求报道的平衡性

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其影响力来源于对重大政治、经济事件的解读,来源于对社会主流新闻、主流资讯的权威发布,来源于对民生、民意的人文关怀” 。因此,党报不能只连篇累牍地报道会议新闻、时事消息和理论文章,不能片面地理解党报主流化、精英化,而要在做到“三贴近”的同时切实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在版面的吸引力上即是注重社会新闻的报道,营造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舆论氛围。党报要放下计划经济时期的架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关注普通百姓群众的生活,吸引群众对于党报的关注和对于党报形象的认可。总括之,即党报必须关注反映社会基层群众生活的社会新闻。

(二)社会新闻的多寡影响党报的受众数量

媒介“双重属性”的确立使各种媒体的竞争对党报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各级党报要想生存,必须直面市场竞争,接受众多媒体的挑战,与其它媒体公平地抢夺市场资源。党报如果不及时在办报思路上进行战略转型,不把社会新闻这个亮点展示出来,党报就会缺失色彩,就会彻底失去生存活力,因而就没有了与其它媒体竞争的实力。“所谓‘竞争,说到底就是争夺读者(听众、观众)” ,党报在做好政策宣传的同时,必须考虑多数受众存在兴趣的社会新闻,培养稳定的受众群,提升竞争能力。

党报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实现从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在坚持“三贴近”的同时,要敢于选取吸引读者眼球的、领导和百姓关注的、具备新闻价值的社会新闻,使党报不同类型新闻的报道数量向良性的平衡发展。

(三)社会新闻是党报实现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

党报肩负着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职能,持续的正面的社会新闻能够形成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反作用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大目标。党报在刊登社会新闻的时候要从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准确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处理新闻报道在可读性和思想深度、社会意义之间的平衡,注重社会新闻价值判断,真正实现党报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舆论引导、宣传教化、文化传承等功能。

二、当前党报与晚报都市报相比在社会新闻报道上的优势

这种优势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党报的固有优势

党报伴随着我们党的成长,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党报所拥有的舆论引导优势和政策宣传作用是无可比拟的,尽管在一段时期党报成为呆板、老套的宣传代名词。作为主流媒体,在改革开放直至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的今天,党报仍然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是党的理论和国家政策宣传的主阵地,是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这一点从《人民日报》以及各省市级党报的地位优势和版面内容可见一斑。可以说,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介的双重体制确立之后,党报的固有地位和作用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加强了。

2、党报与晚报都市报相比较的优势

传统晚报称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为自己的当家三大件;如今,时代发展了,报纸的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社会、文化、体育新闻仍是当今晚报都市类报纸的主打新闻类型。问题在于,在目前的晚报都市类报纸中,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文化、体育新闻,存在严重的低俗、迎合之风——猎奇、猎艳、猎色、猎险、猎情等倾向突出。翻阅时下一些报纸的社会新闻版,交通肇事、骗子骗钱、凶杀、偷窃、婚外恋等等的报道占据了大部分版面。如果媒体的版面被诸如此类的新闻所占领,我们报道的格调就高不到哪里去,就会降低报纸的品位,更不用谈大众传媒的正面舆论引导作用了。

“从社会新闻自身的特点看,只要新闻从业人员用心捕捉,精心编排,社会新闻的强烈教育意义和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还是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的。” 相比于晚报都市报的低俗化倾向,党报应该是做得比较好的报纸,这固然与党报的地位和形象有很大关系,但是党报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所起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下面以《新华日报》和《扬子晚报》2007年8月20日社会新闻报道内容 罗列如下:

通过以上表格大致可以看出党报与晚报在社会新闻报道上的内容差异——前者以积极、正面为主,涉及社会保障、人才创新、环境保护、公共教育等方面,后者则消极、负面为重,包括交通事故、网友交往、生死存亡等社会不良现象。近年来,许多地方晚报都市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追求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置媒介的社会效益于不顾,一味迎合受众追求感官刺激、追求心理满足的猎奇心理,这种行为短期内对于大众文化是一种妥协和迎合,但对于社会文化的长远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是极其不利的。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党报对于社会新闻内容把关的正面倾向和积极的选取标准,这与党报的地位、所肩负的责任和社会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为部分晚报都市报的不良报道倾向提供了一个借鉴标准。在此,无论是党报还是都市休闲报纸,还存在一个将负面的社会新闻正面转化、积极引导的问题,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都期望对负面的新闻信息传播发挥出积极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避免产生消极的破坏作用、腐蚀作用” ,这也是党报的新闻从业者必须面对的考验,因为,形势大好的报道并不能掩盖社会存在的丑恶因素,社会生活中不可能只存在健康向上的赞歌,违背社会道德、违反法律规定的负面现象也需要媒体加以关注,从而矫正和引导。

三、党报在社会新闻报道上应该注意的方面

尽管当前多数党报对于社会新闻的处理对于正面的舆论引导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新闻素材的选取、报道的角度和立场以及新闻价值的体现等方面,党报仍然要高度警惕当前业界的一些不正之风。

(一)严防虚假新闻的入侵。

今年七月份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所播出的“纸馅包子”的假新闻 一经查实,受到舆论的一致谴责,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严厉处罚。作为一家处于全国政治中心的卫星频道,“纸馅包子”事件导致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极度担忧,不仅阻滞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而且损害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声誉,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虚假新闻的不良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其一,虚假新闻不仅浪费了受众的时间和精力,更使他们的感情受到欺骗和伤害,直至造成思想行为方面的误导,有碍整个社会的常态发展。如上述“纸馅包子”的假新闻所造成的食品市场的恐慌和混乱即是一例。其二,虚假新闻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这尤其需要引起党报的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党报新闻传达的是党和政府的声音,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一旦虚假新闻越过把关的门槛在我们主流的各级党报媒体中出现,不仅破坏了人们对媒体公信力的长期认可,对受众心理和社会运行造成严重伤害,对于新闻界自身和政府的损害也是不言而喻的,体现在假新闻影响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影响媒体的继续发展。

作为党报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新闻真实观,“真实,不仅是新闻的生命,也是传播新闻的媒体的生命、新闻职业者的生命” 。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力求全面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真实性。党报的从业人员要从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立场出发,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修养,始终创作体现客观真实的社会新闻精品。

(二)严防社会新闻低俗之风的入侵

随着媒介市场的发展,代表媒介整合成果和规模效应的传媒集团如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新华日报报业集团,一般有两大类报纸组成——党报和都市报,这两类报纸同属于一家报业集团管辖。在追求发行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客观要求下,都市报凭借轻松、活泼的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和服务信息受到城市市民群体中的大部分人的青睐和喜爱,如何在激烈的报业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成为党报不得不考虑的生存问题。面对受众普遍存在的猎奇心理和追求刺激的阅读兴趣,党报是迎合还是拒绝?答案当然是拒绝。作为社会公器的肩负者、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作为联系党、政府和群众的纽带,党报必须客观、准确、正面报道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的社会新闻,选取具备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休闲性、娱乐性的素材,力求科学有益、积极向上、有益于读者身心健康,避免造成社会的舆论误区和心理震荡,发挥舆论引导的先头兵作用。

四、结语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角落,都可以成为社会新闻反映报道的对象,同时,社会新闻的报道内容又是贴近大众生活的” ,党报报道中正面的积极的社会新闻能为党的中心工作找准目标,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从而树立党报的良好形象;同时,只有抓好社会新闻,党报的喉舌作用才能真正显现,舆论引导才能落到实处,党报才能在激烈的媒介竞争格局中继往开来,大显身手。

注释

①张英军.党报主流化不能脱离大众.传媒观察.2006(11).第31页.

②李良荣.新闻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页.

③顾理平.社会新闻采写艺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页.

④详见《新华日报》和《扬子晚报》2007年8月20日A06版和A10版.

⑤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的多维视野.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页.

⑥详见《京城“纸馅包子”假新闻出笼前后》.人民网(www.people.com)《时政》综合报道.2007年7月19日.

⑦杨保军.新闻真实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6页.

⑧顾理平.社会新闻采写艺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猜你喜欢

党报
党报深度报道如何“深”入人心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对党报做好社会新闻报道的思考
党报媒体融合未来的变与不变
党报记者要善于思考大问题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议提升地市党报竞争能力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