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俗世尘埃亦生花

2009-02-04刘艳春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7期

刘艳春

摘要:《歧路灯》作者李绿园以深入生活的个人体验为基础,剖析人情世态,记录风土民情, 描绘出三教九流的众生相和纷纭杂陈的世俗景观。而《歧路灯》对消逝了的市井生活的细腻再现,对旧时风土人情的精彩描摹,也使读者产生无限的想象与追忆。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怀旧美感。

关键词:《歧路灯》 生活图景 怀旧美

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1

有学者认为,怀旧艺术所具有的“挽歌”式的美感和抒情品质也不都是来自怀旧对象本身,而是取决于它的观照者和阐释者及其对怀旧对象的想象方式和表达样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妨用一种充满怀旧感的想象方式和表达样式来观照产生于乾隆年间的长篇世情小说《歧路灯》。

这部小说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如《清明上河图》一样,小说中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那些曾经鲜活生动的面孔、那些迎风招展的酒幌招牌、那些酒肆店铺、那些船只骡马、那些深巷中悠长的叫卖声……都因曾经的生动存在和如今永远的消逝让审美者情思绵远、产生穿越时空的无限眷恋。如小说中描写日常出行赶会的情况:“这每年三月三日有个大会,饭馆酒棚,何止数百。若逢晴朗天气,这些城里乡间,王孙公子,农夫野老,贫的富的,俊的丑的都来赶会。就是妇女也有几百车。这卖的东西,整绞碎缎,新桌旧椅,各色庄农器具,房屋材料,小刀枪,鬼脸儿,响棒褪之世类, 也有几十分子。枣糕、米糕、酥讲、角黍等项, 说之不尽。”

这些文字写市民们参加戏曲大会的情况,从出发到到达大会会场,没有什么波折,亦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只是简单的对话,日常的行为,平平常常的一番记录。不可否认这样的情节描写是看比起那些侠义小说的刀光剑影,比起神魔小说的上天入地,比起才子佳人小说的花前月下少了些引人入胜的噱头。但是,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还是能获得一份美感。

《清明上河图》用颜料与画笔构建了一个无声的繁华场面,那些定格的画面直观性更强些,美感也更易以视觉效果进入人的内心。而《歧路灯》则以文字特有的优势,把人物和语言结合起来,通过动作语言等文学手法把一幅久远于18世纪某个上午的生活场面描画出来。当审美观照者不故作高深,而抛开对小一切对小说意义、内涵、深度等的要求,这种一切被淡化的叙事方式,就是一种客观的勾画,一幅动态的市井庸常生活的美图。

《歧路灯》无论是描写厚颜无耻的市井无赖夏逢若的生活点滴:二人进了铺内,蔡胡子不在铺中,有一个小孩子看守门户。一见便问道:“夏大叔是称果子吃呢?”夏逢若道:“是哩。”那小孩子道:“你欠俺二三年陈账不给俺,又来赊东西哩。”夏逢若道:“你爹见了我,也不敢说着话。你这小孩子,这样说话不开眼。谭贤弟,你把银子捏出一大块,我到街上换了钱,一五一十清白了它,咱好清他宁果。再叫他烹上壶好茶,吃着商量事儿。这孩子全不胜他爹。”

亦或是描写虚伪委琐的假道学惠养民和刁钻继室的生活碎片:惠养民道:”这行不得。我是一个先生,怎好上街头买东西呢?”滑氏道:”你罢么!你那圣人,在人家跟前圣人罢,休在我跟前圣人;你那不圣人处,再没我知道的清。……”惠养民笑道:“等天黑了,街上认不清人时,我去给你买。何如?”滑氏道:”再迟一会月亮大明起来,也人认清了,不如趁此时月儿未出,倒还黑些。你去罢。”……惠养民接钱在手,提了一个篮儿,又衬上一条手巾,出的胡同,径上十字口来。检个小孩子守的案子,也不敢十分争执价钱,买了一篮子回来。

这些画面给人的美感,的确如下面一段话所说:当人们又重新拾起旧日的宗教和局部的地方的旧有的民族风格时, 当人们重新回到古老的房舍、堡邸和大礼拜堂时,当人们重新歌唱旧日的歌儿,重新再做旧日传奇的梦,一种欢乐与满意的大声叹息、一种喜悦的温情就从人们的胸中涌了出来……

对旧事物的追怀,可以从这些细腻丰富的画面里取得。作品也确实是从一个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或老百姓的日常起居这样细微的点滴里构建独特的平民生活画面。作品里不乏日常生活场景及生动的小人物的真实再现:

忽一日,只听得后门外女人声音说道:“看狗来!”家中一只狗儿,望着后门乱吠。端福一看,之间一个三十四五岁的妇人,引着一个十二三岁女儿,却不认得。那妇人道:“相公看狗,休叫咬着我。”……那妇人早扯着那个闺女,脊梁靠着墙,吆喝者狗,到了楼门。进得门来,叫闺女门边站着,望着王氏说道:“谭奶奶必不认得我。”一面说着,早已磕下头去。王氏道:“你坐下,我真个不认得。”那妇人坐了,笑嘻嘻的说道:“常来说望望你老人家,穷人家不得闲。我在县衙门东边住,我姓薛。”王氏看着闺女道:“这是你的女儿吗?”薛婆道:“不是。”王氏道:“你怎么引着哩?”薛婆哈哈笑道:“说起来,你老人家笑话。我是县衙门前一个官媒婆,人家都叫我薛窝窝。你老人家也该听的说。”说着薛婆早已自己拍手扬脚,大笑起来。

又如书中写仆人王中安排一次祭祖的事宜:

桌子围裙,赁西门内桌椅铺哩,每一日有现成价钱。每桌十二个碗,三件香案,一付杯,俱在家伙铺中赁,一日有一日价钱。打碎一个碗,赔钱四十文。五碗果子,树果有摊子,面果有铺子。点心今夜蒸,大米饭明日捞。肉用羊、鱼、猪、兔,菜用眉豆、豆角、金针、百合、藕,是咱家园中土产。不用山珍海味,聊表一点诚心。灌酒是家酿,香纸蜡烛上纸马铺中买。

林语堂曾这样说过:“……在中国人的生活理想里中,有一种固执的东西存在。……即使是在绘画和诗歌里中,所表现的也不过是一种地地道道、全心全意对庸常生活本能的喜欢,……毫无疑问,中国人热爱生活,热爱这个尘世,不情愿为一个渺茫的天堂而抛弃它。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这个痛苦然而却美丽的生活……”我们看关于薛婆的文字,虽短短一段笔墨,却鲜活动人。门响、狗吠、客到,生活本身不就如此细腻生动吗?而这个客人具有的那种市井妇人爽利本色的语言,“拍手扬脚,大笑起来”的动作,更使这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画面是真实的、流动的、有声有色的。而王中安排祭祖,更是细致到一桌一椅,一碗一碟。满是“地地道道”的庸常生活画面。

可以看到,作者对这种庸常生活画面的细致描摹再现是不遗余力的。人物的语言是本色家常的,记述的事件是鸡毛蒜皮的家常的,人物是平庸无奇的。然而,字字句句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细腻而逼真的。审美观照者可在这样显得淡然的叙述中找的属于生活本身的庸常之美,追寻那逝去的曾经多姿多彩的俗世的百样世态,从中体味一种平淡的怀旧之美。

参考文献:

[1]赵静蓉.通向一种文化诗学——对怀旧之审美品质的再思考.文艺研究.2009(5).

[2]李绿园.李颖点校.歧路灯.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3]【意】克罗奇.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赫志东、林语堂.中国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