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科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09-02-04谭敏生李忆华
谭敏生 李忆华
摘要:社会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学科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出种种不足,已经逐渐跟不上市场的需求。本文阐述了计算机学科现行培养模式的弊端,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质量保障体系三方面论述了计算机学科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最后就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学科;柔性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与此相关的计算机学科专业人才需求的大幅增长,计算机学科各专业一度成为各类院校普遍开设的热门专业之一。然而,各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同,计算机学科专业难于办出特色,使该学科毕业生就业压力陡然增大,大量毕业生步入社会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一现象凸显了现有培养模式的缺陷与不足。现实使得高等学校应将原有的比较呆板的“刚性培养模式”改变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柔性培养模式”。
1计算机学科现行培养模式的 弊端
(1)刚性的课程体系制约了知识的更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的课程体系在新生入学前就已制定好,一旦投入运行,往往不再修改,即使修改也要等上较长时间,柔性较差。刚性的课程体系势必导致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目前普通本科院校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基本上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上,学生很难看到理论课程对专业能力培养的直接影响,这将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专业产生倦怠和反感。(2)陈旧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和学习能力。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是“课堂”、“教师”、“书本”三中心,基本处于“讲授——接受”的单向传输状态,教学活动中“教”占据了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作用,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导致学生不会自主学习,“学不够用”、“学不能用”。
学生知识面狭窄,“专才不专、通才不通”。(3)落后的实践教学环节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对学生从业动力产生消极影响。目前高校对能够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部分是模拟的,缺乏对企业真实项目的了解。此外,学校和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差距较大,参加工作后进入工作状态周期较长等一系列的问题。
2构建行之有效的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2.1构建动态合理的课程体系
(1) 以“教育先行”的原则动态地设置课程体系
所谓教育先行,是指在教育活动的进行过程中,要为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兼顾经济建设近期和远期需要。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将新的知识单元和先进的思想理念及时引入到实际教学中去,课程体系中的一些涉及到技术层面的内容应突出一个“新”字,紧密结合行业发展需要,符合企业人才标准的需求;此外,由于教育发展本身需要一个周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具有战略发展的眼光,高校可聘请企业界的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参与课程体系的制定,面向行业发展的趋势,超前地设置一些计算机行业发展前沿的课程,适应行业未来的发展。
(2) 以市场导向准则灵活地调整实践课计划
高校培养人才的专业和素质必须面向社会的需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针对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均衡,保留计算机学科经典原理与算法的基础理论课,精简那些内容陈旧的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同时,增加了实践课的课时与学分,并对实验课的评价机制进行了调整,严把实验课质量关,针对以往实习多设置在大三、大四的情况,在保障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所需课时的前提下,把一些专业基础课程提前到大一、大二,并在此期间安排2~3次见习时间,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通过见习让学生对计算机行业有一些感性体验,避免学生由于不了解从业素质而对一些经典原理性的基础理论课不重视的现象发生,使学生尽可能将学习内容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明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实现对自己的职业定位。
(3) 构建柔性化的专业课程模块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主要思路就是将各学科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各个知识点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按必修课、选修课加以组合,构成模块,由不同模块的有机结合形成课程体系。通过调整、增删单元和模块,实现教学内容的新陈代谢,通过调整模块化的组合方式,实现专业方向的调整。高校开设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用于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专业内设置专业方向模块,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主选择选修科目,促进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同时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在各专业设置职业课程模块,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很好地与社会需求衔接;考虑到计算机学科本科生从事的主要是应用型的工作,学生的实践技能往往是用人单位最为重视的素质之一,在学科各专业中应设置大量的实践课程模块,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考虑到了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同时还兼顾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传统课程体系过于强调 “刚性”的不足,使课程设计体现灵活柔化。如南华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分为数字动画技术、数码影像和电脑游戏三个方向,学生在大三的时候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方向,然后选修按市场需求开设的职业课程,使所学课程符合用人单位需求,避免“学不能用”这种情况。在大四期间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缩短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培训时间,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2.2实行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
(1) 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专业,统筹规划师资力量,针对部分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致使部分学生忽视了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现象,在大学一二年级期间安排一些专业能力强、讲课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的教师讲授基础理论课,这些教师能将理论基础课和应用背景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这些课程的作用,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在大学三四年级则安排那些自身学术水平较高、有项目实践和开发经验的老师,结合自己的经验,综合考虑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需求等因素,加强案例教学的力度,适当采用诊断性和决策型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开展项目参与式教学
计算机本科教育应注重应用型与研究型相结合,使本科生既能很好地从事生产实践,又能够进一步从事研究工作。开展项目参与式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项目研究,在项目参与中进行针对性的系统学习、科学探索、综合实践,培养科研素质,教师给学生分派指定项目中的某一专题或该专题的某一方向,由单个或多个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协助教师完成项目研究。此外,教师也可以将自己已完成的项目交给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根据学生的优点,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将项目进行具体分工,明确研究进度。学生参与项目遇到问题可向教师求助或跟其他学生协作解决,研究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评价,交流心得体会,展现研究成果,学生通过各阶段的研究学习既熟悉了项目开发的一般流程,又锻炼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全方位多形态地推动实践教学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学科,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是提升学生竞争力的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在大一期间,专业教师向学生展示高年级同学的项目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打好基础;在大二的时期,可从自学成效较好的学生中选择3~5名学生作为助教,协助教师组织成立兴趣小组,辅导其他有兴趣的同学,做到以点带面,促进全班的学习;在大三期间,再成立工作室,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大四期间鼓励工作室参与社会竞争。
同时,实验课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重要途径之一,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实践环节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
加强对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毕业设计是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从毕业设计的选题、设计与实验验到论文的撰写等环节都需要指导老师严格要求;再次,还要积极开展实习基地的建设,选择一批基础好、技术先进、管理现代化的企业作为各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2.3建立柔性化的评价体系
柔性培养模式使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如果现行的教育评价指标仍沿用过去的刚性指标,势必与柔性培养模式相冲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应加大力度改革原有的评价体系。原有的评价体系主要是以考试方式为主,不能客观反映出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知识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不能反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所以不应拘泥于这一种形式,针对计算机学科特点,需要对考核内容和形式作适当调整,形成多样化的考评办法。应重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设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价指标,通过评价充分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
2.4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1) 形成多元化的培养计划制定体系
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具有对人才培养进行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良好的培养计划能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计算机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行业、市场为导向,按就业需求制定教学计划,要改变封闭式的办学思想,树立开放办学的新理念。应与实习单位紧密合作,邀请实习单位、企业中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计算机学科培养计划的制定,形成学校、社会各界多方结合,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并对行业的发展变化及时作出反馈和调整,对行业发展趋势做出准确预测,确保教学计划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制定灵活互动的导师指导制度
柔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差异,注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必然对传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学校应选择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认真负责、富有爱心的教师担任导师,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计算机学科是经典算法原理和新技术并重的学科,在课后或者是在实践环节需要老师的指导,“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生若在冥思苦想后不能解决问题之际能得到教师及时的指导,一来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二来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导师除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答疑解惑外,还应针对每个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根据专业发展动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进程、确定学习负荷、选修学习课程等。
(3) 建立有效的新课讲授激励机制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和更新速度很快,计算机学科各专业课程必须紧跟行业发展步伐适时更新,有的专业课程甚至是一两年便要更换,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许多教师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不愿接手新课,因此,应引入新课讲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勇于、乐于讲授新课。
3柔性化培养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3.1辩证地对待刚性与柔性
柔性化培养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减少课程数量,更不是降低培养质量,放任学生不管,而是摒弃传统培养模式过于刚性化所造成的不足,使得学生对课程模块、对专业方向的选择空间和自由度增大。柔性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柔性的范围以及柔性度,柔性培养的“柔”主要体现在选择度上,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区别与能力差异,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潜力,有多种多样的需求,所以在培养过程中不能一刀切,进行不合时宜的统一化管理;“刚”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学习过程的执行度方面,我们主张柔性化培养并不是否定学校的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和规定,只要学生选定了某一个课程模块或某一个专业,就需要严格按该模块、该专业方向的学分要求进行学习和审核,柔性培养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是刚性与柔性的互补。
3.2创设良好的教师培训制度
柔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会使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要求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并具有更强的责任心。高等院校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加快自身现代化进程的步伐,而师资是最核心的教学质量要素,因此,应创设良好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应通过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的项目开发和技术应用,使教师在项目开发中了解新技术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中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融入到教学中去,避免那种脱离工作实际的“闭门造车”式的讲授,使授课内容更贴近于企业的实际需求。
4结束语
柔性培养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是一项系统化的教育改革工程,目的是能够兼顾每一位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学习效果和全面发展。在高校实施柔性化培养模式,应因校制宜、稳步推进,做好柔性培养各个方面的配套管理与改革,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构筑柔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科学探究素质的提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俊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2] 李鲁平.实施柔性教育 强化能力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7(3):54-55.
[3] 朱艳辉,杨爱明,朱文球.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20(2):139-141 .
[4] 孙爱东.以柔性的教学计划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与职业,2008(8):65-66.
[5] 仝兴华,刘衍聪.探索柔性培养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6(9):46-47.
Flexibl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Computer Science
TAN Min-sheng, LI Yi-hua
(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South China , Hengyang 42100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 the original cultivation model of computer subject cant keep up with current situation, revealing a number of shortcoming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rawbacks of the current cultivation model, and discusses flexibl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of design of course system, teaching model and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finally clarifies the problems should be noted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on.
Key words: computer science; flexible; talent cul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