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审美场

2009-02-04袁鼎生

鄱阳湖学刊 2009年3期

[摘 要]元范畴是学科原型。生态审美场,以艺术审美场为逻辑原点,以生态艺术审美场为逻辑发展,以天生艺术审美场为逻辑终结,达成了与生态美学逻辑疆域和历史时空的同一,成为其元范畴。它在审美场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成为人类美学的结晶。它既超越了以往美学审美时空的局限、审美距离的局限、审美疲劳的局限,又超越了时下文化美学审美泛化的局限、生态缺失的局限,形成了生态审美自由,表征了人类美学的当代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元范畴;生态审美场;审美自由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09)03-0061-09

[作者简介]袁鼎生(1955-),男,广西全州人,文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广西南宁 530006)

[收稿日期]2009-09-05

Ecological Aesthetic Field

——Original Category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YUAN Ding-sheng

Abstract:The original category is the archetype of a discipline. The ecological aesthetic field becomes the original category, with the sameness of the ecological aesthetic logic realm and the historical space-time by taking the artistic aesthetic field as its logical origin, the ecological artistic aesthetic field as its 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herent artistic aesthetic field as its logical end. It grows i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aesthetic field and becomes the rime of human's aesthetics. It not only transcends the preceding limits of the aesthetic space-time, the aesthetic distance and the aesthetic fatigue, but also transcends the present limits of the cultural aestheticiz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shortage,forming the ecological aesthetic freedom and manifesting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human's aesthetics.

Key words: original category; ecological aesthetic field; aesthetic freedom

元范畴覆盖学科疆域和历史,是逻辑元点与终点,是理论原型与体系总要。理论网络中的一切范畴、概念和话语,都是对它的分形与发展。

早在2000年,生态美学就有了理论雏形 ①,发展至今,元范畴已呼之欲出。

一、生态审美场的生成

作为生态美学元范畴的生态审美场,在审美场的发展中生成。

审美场的基础层次,是审美活动生态圈。它以审美欣赏活动为原点,经由审美批评、研究、创造活动,又螺旋地回到新的审美欣赏活动,形成了良性回环的圈态运动。审美活动生发审美氛围,升华审美范式,形成了审美场的三大层次。这三大层次在对生中统合运转,生发了立体环进的审美文化生态圈,形成了审美场的整观结构,显示了统观走向。

统观形态的人类审美场,是各时代审美场的总汇,是各时代的审美文化生态圈,按照历史的顺序,环接旋升而成。用理论语言来表述,它是审美活动、审美氛围、审美范式在双向对生中统合运转、立体环进、生生不息的人类审美文化生态圈(袁鼎生,2005:第二章“统观审美场”)。它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动态地笼罩人类审美的全域与全程,发展地囊括人类审美的本质与现象,把各个时代相继涌现和未来时代即将形成的审美场尽数包容其中,永远成为人类美学最高最大的元范畴。人类的审美发展,在人类审美场的框架里行进,以审美场的更替为里程碑。任何一个时代的审美场,都以整观的形态,成为人类审美场的生态环节。

当代生态审美场,作为人类审美场生发的最新环节,是人与生境自然整生的审美活动,与相应的审美氛围、审美范式双向对生,统合运转,所形成的立体环升的趋向天生的审美文化圈。它以艺术审美场为逻辑原点,以生态艺术审美场为逻辑发展,以天生艺术审美场为逻辑终结,达成了与生态美学逻辑疆域和历史时空的同一,具备了元范畴的资质。

人类审美场的生发,呈纵向的历史性、横向的生态性和环向的全球性展开。三者都是统观性的增长形式,都指向生态审美场的生成。也就是说,人类审美场发展到一定时期,统观性拓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生态审美场。生态审美场,是人类审美场的多重统观性协同发展的结晶。

首先,生态审美场在人类审美场的历史发展中初成。

古代天态审美场,作为人类审美场的起始形态,既生发西方神态审美场,也生发中国道态审美场;其客体化的审美结构,既形成西方神质审美结构,也形成中国道质审美结构;其和谐的审美理想,既包含了西方人神之和的逻辑结构以及神的人化、人的神化、神人同生的历史结构,也包含了中国天人之和的逻辑结构以及天的人化、人的天化、天人同生的历史结构。天态审美场的本质规定性,是中西审美文化共生和共有的。

近代以来,人态审美场的构建,带来了审美价值观念的全面嬗变:“人”取代“天”,成为审美价值的本体本原与中心;“丑”取代“美”,成为审美价值的主要形式;主体化取代客体化,成为审美场构建的途径与过程;自由取代和谐,成为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崇高、悲剧、喜剧取代壮美与秀美,成为主要的审美类型;异化的主体本性取代雅正的客体本性,怪异、荒诞、虚幻成为普遍的审美风尚。人态审美场生成了一套全新的审美体系。

与整体的审美变更对应,西方生发的“整我”审美场,全面地展开了对客体的对象化、人化、我化。在天人领域,主体人化自然,把天人结构变成和力图变成“整我”结构。在社会领域,西方强国竞相侵略他国与展开全球性殖民,力图把整个地球与人类变成“整我”。

中国相应地形成了“有我”审美场:主体在与客体的竞生中,特别是民族主体在与侵略者、殖民者和其他强者的竞生中,逐步地成为矛盾结构的主导者,但他力争在整体中“有我”,进而成为“大我”,而不是把自然和社会变成“整我”。

在历史发展的正、反、合中,形成了现代天人对生的整体审美场,即生态审美场的初级形态。当代生态审美场,以生态系统为审美的本体和本原形成审美理式,以生态系统的超循环整生为审美制式,以人的审美化生存和生境的审美化存在所共成的美生为审美理想,以追求本真与天然为审美风尚,这就形成了生态系统整生化的质态结构。生态审美场的这一质态结构,既不同于人态审美场的主体化质态结构,也不同于天态审美场的客体化质态结构,但却以质态结构的客体化和主体化为历史生成的前提。生态审美场,既不像天态审美场那样,是客体质的放大与整体化,也不像人态审美场那样,是主体质的放大与整体化,但却是整体化的主客体对生的,特别是整体化的人与生境整生的。不用讳言,天态审美场和人态审美场,历史地共生了生态审美场。生态审美场,是人类审美场生态谱系的一个位格。

鸟瞰人类审美场的历史生态,生态审美场暂处顶端环节。古代天态审美场,是主体依从、依存、依同客体的依生审美场;近代人态审美场,是主体与客体争夺主导性生态自由、本体性生态价值的竞生审美场;现代整体审美场,是主体与客体耦合并进的共生审美场;当代生态审美场,是天人整生审美场。生态审美场是在人类审美场的框架里,自依生审美场始,经由竞生审美场、共生审美场,历史地逻辑地生成的。也就是说,它的出现,有着历史和逻辑的必然性,是人类审美场本质发展的结果。

统观和整生是对应发展的,人类审美场的发展过程,是整生性和统观性不断增强的过程。这两者发展到一定程度,天人整生的审美场——生态审美场,也就一跃而出了。古代依生审美场,主体在依从、依存、依同客体中完全客体化了,实际上成了客体整生性审美场。近代竞生审美场,因主体对客体的主导、征服与对象化,自然人化了,相应地成了主体整生性审美场。现代共生审美场,作为生态审美场的初步形态,是耦合并进的主客整生性审美场。当代生态审美场,是生态系统整生性审美场。显而易见,生态审美场是以往各种形态的整生性审美场的集大成,是以往各种单质整生性审美场呈正反合路径的辩证生长,是人类审美场历史生态的发展成果。

其次,生态审美场在人类审美场的生态化发展中生成。

人类审美场的生态化展开,达到一定程度,也自然涌现生态审美场。生态审美场是在审美场与生态场的对生、重合中系统生成的。这种对生、重合是在历史时空中逐级展开的,是在人类审美场的历史展开中逐级生发的。审美场处在生态场中,双方互为因果,必然形成对生关系。审美场首先与文化场对生、重合,形成文化生态审美场;再与整个生态场对生、重合,形成完备的生态审美场;最后与生态环境场对生、重合,拓展了天人整生的审美场。生态审美场,是人类审美场拓展自身的质域、实施开放性历史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类审美场是在人类历史全程和生态全域的对应展开中生发的,生态审美场也就成了它必然出现的生态环节。

再有,生态审美场在人类审美场的全球化发展中生成。

人类审美场,在古代呈全球性发展,在近现代呈全球状发展,在当代呈全球化发展。基于人类审美场三种统观性发展的统合,较为完备的生态审美场,具体在中西当代美学的全球化对话与共生中形成。

中国当代的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文学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追求个体主体和族群主体生命全程的美,正初步地形成主体生态审美场。西方当代的环境美学和生态批评,意在创造环绕主体生存活动的美场,使主体与环境的认知关系、实践关系、生存关系贯穿着审美关系,形成环境生态审美场,这两者均追求审美场与生态场重合,对应地占有了生态审美场的两大本质侧面,具备了共成生态审美场的潜能。

在上述中西生态审美文化的对生中,源出于西方的大众文化,实施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统一的战略,使日常生活领域,成为生态审美场。首现于中国的生态美学,则在审美人生与审美生境的对生中,力求使整个生态时空,成为生态审美场。

要使初成的生态审美场,走向天人整生的格局,离不开全美的世界,离不开全审美的人。环境生态审美场可向全美的世界发展,主体生态审美场可形成全审美的人,在全球化背景下,双方耦合并进,显示了生态审美场的生发路径。

人类审美场的生态化、全球化随历史化发展,融入历史化发展之中,成为历史化发展的形态。这种三位一体的发展,协同地生发了生态审美场。生态审美场,也就名副其实地成了人类美学的结晶,成了人类审美发展的当代形态。

二、生态审美场的展开

整生性是生态系统和艺术系统的本性和天性,两大系统质同性共,奠定了重合为一的基础。生态审美场和它的发展提升形态——生态艺术审美场、天生艺术审美场,层层递进地生发了艺术系统与生态系统重合的本性与天性,体现了艺术审美整生化的本质与规律,成为生态美学逻辑生态的三大位格。

1.艺术审美生态化形成生态审美场

艺术审美生态化,是艺术领域和生态领域复合、艺术审美活动和生态活动结合、艺术审美场和生态场对生的过程与方法,是生态审美的形成规律,是生态审美场的生成路径及生成图式。艺术审美生态化有三种形态:一是前面讲的艺术审美场与生态场对生重合;二是审美时空从艺术领域始,依次向亚艺术、非艺术、非审美的领域拓展;三是艺术审美活动,依次走向科技、文化、实践、日常生活的审美活动后回归自身。

艺术走向独立后,既有了纯粹审美的艺术,又发展了与生产劳动及其成果结合的实用艺术,两者相生互长,历史地促成了生态审美场。实用艺术支撑纯粹艺术,为其提供原生态的审美资源;纯粹艺术提升实用艺术,向其给出不断创新的审美规范。欣赏、批评、研究、创造纯粹艺术的审美活动,主要发展审美质,探索、总结、升华与时俱进的审美规律,使自身和审美活动整体不断进入新的境界,跃上新的平台;欣赏、批评、研究、创造实用艺术的审美活动,主要发展审美量。正是它们的协同,使审美活动从纯艺术的天地向亚艺术、非艺术的领域推进,进而向非审美的世界推进,一步一步地拓展艺术审美的生态化。这就显示了生态审美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纯粹艺术的审美精神与审美规律,贯穿于实用艺术中,展开于其他形态的审美文化中,实现于一般的实践活动中以及日常生活中。这一在人类审美历史中形成的规律,成为生态美学其他规律生发的前提,奠定了生态美学的基石。

艺术审美生态化,表现为艺术审美场超越自身的疆域,向其他生态场逐层拓展。这种拓展,是艺术审美的规律与价值跟生态规律与价值走向统合与整生的过程。生态价值是按照真、善、益、宜的程序与图式生发与累积的,这就决定了艺术审美场首先向科技生态场生发,使艺术审美的规律与价值与科技之真的规律与价值相生互长,统合为一,形成科技生态审美场。

文化趋善。离真失善,循真成善,善以真为前提,文化以科技为基础发展。艺术审美场经由科技审美场,与文化场结合,所生成的文化生态审美场,也就有了艺术的美与真、善的美统合,美的价值与真、善的价值并进的整生性。

实践生益。人类的功利实践活动,循真向善成益。益有真、善内涵,方能生美。艺术审美场以科技、文化审美场为中介,走向实践场,进而形成的当是艺术的美与真、善、益的美相生互发、美的价值与真、善、益的价值统合并进的实践生态审美场。

日常生存求宜。美、真、善、益成就宜。日常生存审美场,作为艺术审美场经由科技、文化、实践审美场走进日常生存场的生发物,有了艺、真、善、益、宜的美质整生和美、真、善、益、宜的价值整生所形成的生态审美系统质,初成生态审美场的本质规定性。

艺术审美生态划分为两个阶段,在互为因果中,形成对生与旋回的超循环格局,显示了审美规律、社会文明规律、生态规律三位一体的发展性。艺术审美场逐层走向整个生态场,初步实现了生态审美场量与质的整体生成,这是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各种生态场序态地成为生态审美场,序态地增长生态审美质。但除了日常生存审美场外,其他各种具体的生态审美场,未形成真、善、美、益、宜统合的完备的生态审美质。在第二个阶段里,形成了两种向起点螺旋回归的路径。第一种路径是:日常生存审美场逐层回生,走向艺术审美场。在回生中,实践生态审美场,从日常生存审美场那里,获得了益的生态审美质;文化生态审美场,从日常生存审美场和实践生态审美场那里,获得了宜和益的生态审美质;科技生态审美场,从日常生存审美场和实践、文化生态审美场那里,获得了宜、益、善的生态审美质;艺术审美场,从它生发的各种生态审美场里,获得了宜、益、善、真的生态审美质。这就使得各种具体的生态审美场,都具备了真、善、美、益、宜的整体质,成为整体化的局部。呈对生格局展开的艺术审美生态化,形成了三方面的效应:一是使生态审美域和生态审美质都走向了系统生成,从量与质的整生化方面,完备了生态审美场的本质规定性;二是使各种具体形态的具备了整体质;三是处于首位的艺术审美场,在获得生态审美系统质的同时,发展出生态艺术审美质。第二种路径是:日常生存审美场带着第一阶段艺术审美生态化的成果,向元点艺术审美场回归,使元点的纯粹艺术质和所生发的生态审美质共生,形成生态艺术审美质。在以上两种超循环中,处于结构元点的艺术审美场,走向了元生态艺术审美场,形成了更高的良性循环的起点。

艺术审美生态化,多维立体地展开,构成生态审美的规律系统:艺术对象与生态对象的统一,形成生态美、生态和谐、审美生境;艺术主体与生存主体结合,成为生态审美主体,构成审美人生;艺术审美关系与生态关系合一,形成生态审美关系;艺术审美活动与生态活动复合,形成生态审美活动;艺术审美自由和生态自由融会,形成超越审美时空局限、审美距离局限、审美疲劳局限的生态审美自由;艺术感受与生态感受贯通,形成生态美感。这种种相互关联的生态审美规律,都基于艺术审美生态化的定律,都是它的逻辑分化,都是它的本质分形,从而共同构成了生态审美场全面生成的根由与依据。也就是说,这种种生态审美的规律,统一于艺术审美生态化的定律,构成了生态审美场的历史生成图景与逻辑生成态势。

艺术审美生态化,实现了艺术美与真、善、益、宜之美相生互发的整生性,形成了美的价值与规律和真、善、益、宜的生态价值与规律统合共进的整生性,构成了生态审美场的基本规定性。

生态审美场在艺术审美生态化中形成,意味着生态美学元范畴的初步形成和展开,意味着生态美学的基本成立。

2.生态审美艺术化形成生态艺术审美场

艺术审美生态化,一方面是量走质随的,生态审美量拓展到那里,艺术审美质生发到那里;另一方面又是量长质减的,生态审美量的增加,相应地形成了艺术审美质的弱化。生态审美艺术化,作为艺术审美整生化的发展形态,也就应运而生,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机制。

生态审美艺术化,是生态美走向生态艺术美、审美生境走向艺术生境、审美人生走向艺术人生、生存美感走向诗化的生存美感、生态审美场走向生态艺术审美场的过程与方法。如前所述,在艺术审美生态化中形成的科技、文化、实践、日常生存审美场,依次向初始层次的艺术审美场生发,使之成为元点性的生态艺术审美场。这就构成了生态审美艺术化的基点,形成了生态审美艺术化的前提。作为新起点的生态艺术审美场,依次走向各层次的生态审美场,使之一一成为科技、文化、实践、日常生存形态的生态艺术审美场。也就是说,在生态审美场里,生态艺术审美场仅是元点层次、个别形态,在生态审美艺术化中,它走向了全部形态和整体形态。生态审美艺术化,也呈两个阶段的对生格局。第一阶段,通过生态艺术审美场向其他生态审美场的生成,形成普遍的生态艺术审美量好生态艺术审美域。这种量与域的逐层拓展,同时实现了质的递增。处于生发末端的日常生存形态的生态艺术审美场,聚合了韵、真、善、益、宜的生态艺术审美质,具备了生态艺术审美场的整体质。第二阶段,是末端的日常生存形态的生态艺术审美场逐一回生。这种回生,形成了三种生态审美艺术化的效果:一是各种形态的生态艺术审美场,都形成了韵、真、善、益、宜统合的整体质;二是整体的生态艺术审美场,形成了韵、真、善、益、宜的中和质;三是首位的基于纯粹艺术的生态艺术审美场,在对生运动中,在圈走旋升的运动中,集中了两种超循环生发的成果,形成了自然形态的生态艺术审美质,构成了生态审美场高端圈行旋进的新起点。正是在上述对生中和圈走旋升中,生态审美场一跃而为生态艺术审美场了,并形成了走向天生艺术审美场的潜能。

生态审美艺术化有诸多具体的模式,均聚焦生态艺术审美场的生发。生态美由主客体潜能的对生性自由实现,走向人与生境潜能的整生性自然实现,形成了生态艺术美。生态美形式由生态线性有序,经由生态失序,走向生态非线性有序,形成了生态艺术形式美。生态和谐由依生之和,经由竞生失和,走向共生之和与整生之和,形成生态中和与生态大和的艺术生境。日常生存、实践、文化、科技审美主体,依次走向生态艺术审美主体,实现审美人生向艺术人生的发展。艺术人生与艺术生境整合了种种生态审美艺术化的成果,在对生中构成了生态艺术审美场。

生态审美艺术化,实现了韵、真、善、益、宜的生态审美质;向生态艺术审美质的生长,实现了韵、真、善、益、宜的生态审美价值与规律;向生态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规律的发展,实现了元生态艺术审美场与真、善、益、宜的次生态艺术审美场良性环行的整生化。这就发展了艺术审美整生化的本质,使生态艺术审美场,成为生态审美场的提高形态。正是这种整生化,使生态艺术审美场较之生态审美场,不仅仅是审美质的发展,而且还是审美量的同步增长。

3.艺术审美天化构成天生艺术审美场

艺术走向独立后,人类审美的生发,从艺术审美走向生态审美,再由生态审美走向生态艺术审美,最后走向天生艺术审美,实现了生态和艺术的天生化耦合并进,形成了正反合的辩证生态历程。与此相应,人类的审美场,也由艺术审美场走向生态审美场,再走向生态艺术审美场,最后走向天生艺术审美场。天生艺术审美场,在生态艺术审美天化中形成,是生态审美三大定律的整体结晶,是艺术审美整生化的最高成果。

天性,是艺术本性和生态本性的结合形态,是天生艺术审美场的基础特征。生态艺术审美天性化,要求艺术天性与生态天性统一,在以天合天中,形成天性艺术。其艺术天性,要体现和对应创造者、接受者的审美天性;其生态天性,要适合接受者与创作者以及生态系统的生态规律性和生态目的性,即生态本性,进而达到两种天性的统一发展,生发天性艺术审美场。

天态,于艺术来说,首先是一种最高的质态,是艺术浓后之淡、巧后之拙、绚丽而后质朴的化工境界②,是“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③的上乘境界,是艺术从自律的自由走向自然的自由的境界;然后是一种最大的量态,是艺术从独立而局部存在的领域,走向整个生态领域和生态系统的形态。天态,于生态来说,也首先是一种最高的质态,是依乎本性、实现潜能的本真形态,是合乎生态系统的规律与目的而自由自然发展的状态;然后是一种最大的量态,是生态覆盖整个存在领域、走向整个地球空间的形态。天态艺术审美场,是艺术审美的质与量和生态审美的质与量相生互发、齐头并进、高端统合的结果,深刻地体现了艺术审美生态化与生态审美艺术化耦合并进的规律,即生态艺术审美天化的规律。

天构,指天生艺术审美场所形成的天性、天质、天量的整生化结构,整生化运转的结构。它是生态艺术审美天化的集大成形态,是艺术审美整生化的典范形态。

艺术审美世界的天构化,是艺术与生态共同趋向天然整生境界的过程与方法,是天性天质天量的艺术与天性天质天量的生态对应耦合地走向整生化结构、整生化运动的过程与方法。艺术人生的天化结构,与艺术生境的天化结构对生,形成了天式运转的全球立体环进的审美文化生态圈,特别是天式运转的宇宙立体环进的审美文化生态圈,生发了天构艺术审美场。

从生态艺术审美场走向天生艺术审美场,有着内在的必然性。基于对生和圈进的超循环运动,生态艺术审美场的新起点,已经初步形成了天生性,有着整体走向天性、天态、天构的背景与基础、潜能与向性。它的天化,也就成了实现生命本然要求、展开生命自然趋向的活动,是一种自由自然地生发天性、形成天态、生成天构的过程与方法;它的天化图式,也就成了从天性、天态审美场,走向天构审美场的程式。天生艺术审美场在审美质、审美量、审美域三位一体发展方面,超越了生态艺术审美场,成为生态审美场的顶端形态,实现了向动物自然审美场和古代天态审美场的螺旋式回归,显示了最大空间尺度和最长历史尺度的超循环审美生发规律。

在生态审美场里,有元点层次的生态艺术审美场;在生态艺术审美场里,有元点层次的天生艺术审美场,显示出生态审美场超循环生发的机制。生态审美场的超循环生发,构成了艺术审美整生化的规律。艺术审美整生化,是艺术审美生态化、生态审美艺术化、艺术审美天化的序态关联。生态审美三大定律的依次展开,构成了生态审美的整体规律。

生态审美的三大定律和整体规律,是审美文明史和生态文明史耦合并进的结晶;生态美学,是审美文明史和生态文明史对应发展的集大成。在审美文明史和生态文明史的耦合并进中,形成生态审美场,发展生态艺术审美场,走向天生艺术审美场,构成了生态美学元范畴的展开形态,显示了生态美学体系的生成图景。

三、生态审美场的自由

审美自由是审美规律与审美目的统一后所形成的审美自主、自足、自律、自觉、自然的状态。它从审美目标与价值方面,显示了不同美学的区别,标识了人类美学的历史发展。

一般来说,审美自由反映着生态自由,生态自由支撑着审美自由,两者有着同一性。生态美学探求的生态审美自由,更是基于这两种自由的直接统一与协同发展。

古代客体美学,在天态审美场的生成中,探求了客体和谐的审美构建规律,阐明了客体同化主体的审美生发目的,揭示了客体的审美自由,显示了客体的审美自由走向整体的审美自由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主体的审美自由确证了客体的审美自由,成为客体化整体审美自由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客体的审美自由是自主、自足的,也一定程度地实现了自律。主体的审美自由失去了独立性,在“被律”中,谈不上自主、自足了,整体的自觉、自然更无从说起了。总而言之,在天态审美场里,形成的是不完全的审美自由。

近代主体美学,研究了人态审美场的构建,探求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审美构建规律,阐明了人化自身和人化自然的审美生发目的,揭示了主体的审美自由,显示了主体的审美自由走向整体的审美自由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客体的审美自由异化了,成了主体审美自由的确证,成了主体化整体审美自由的一部分。主体的审美自由走上了自主、自足,也局部地实现了自律。客体的审美自由在“被律”中,失去了自主、自足、自律性,进而影响了整体自觉、自然性审美自由的生发。同样,在人态审美场里,也没有建构起系统的审美自由。

当代以及未来的生态美学,在生态审美场的涌现中,探求了主客体潜能耦合对生并进的审美构建规律,进而探求了人与生态圈中的物种良性环生、螺旋提升的整生化规律,再而探询了生态系统在网络化的以万生一和以一生万中,实现纵横双向的、立体推进的、四维时空环升的整生化规律,最后还探询了人类文化生态协同社会生态、自然生态运转,实现全球良性环进甚或宇宙良性环进的整生化规律,阐明了地球乃至宇宙生态系统天人整生的审美生发目的,形成了整生化的审美自由,即以系统的自主、自足为前提,在合整体审美规律与整体审美目的基础上,实现自觉、自然的审美自由。

整生化的审美自由,是完备地形成了自主、自足、自律、自觉、自然的审美自由。行为是自身意志的体现曰自主。完备的自主,是主体自主、客体自主、整体自主和生境自主、环境自主的统一。全面地实现与发展自身的潜能曰自足。完备的自足,是主体自足、客体自足、整体自足和生境自足、环境自足的结合。合规律合目的之行为曰自律。完备的自律,是主体、客体、整体、生境、环境合规律合目的的一致。行为既合自身、也合他者、更合整体、生境、环境的规律与目的曰自觉。主体的自觉,指他的行为合自身、客体、整体、生境、环境的规律与目的;客体的自觉,指它的行为合自身、主体、整体、生境、环境的规律与目的;整体的自觉,指它的行为合自身、局部、自身所属更大系统的规律与目的。完备的自觉,是主体、客体、整体自觉的合一。根乎本性曰自然。自主,是依性的自然;自足,是尽性的自然;自律,是按性的自然;自觉,是以天合天的自然。完备的自然,是自由系统的自然,是上述四种自然的序态环升,是圈中的任何一种自然,兼具另三种自然和整体的自然。显而易见,这种整生化的审美自由,只能形成于生态审美场中,特别是它的发展与提升形态中,而不能产生于古代天态审美场和近代人态审美场里。

整生化的审美自由,是完备的生态自由和完备的审美自由统一后,所系统生成的生态审美自由。它既合主体的生态审美自由,也合客体的生态审美自由,更合整体、生境、环境的生态审美自由。它在主客体生态审美自由的耦合对生中,既促进了主体的生态审美自由,也促进了客体的生态审美自由,更促进了人与自然整体的生态审美自由;进而,它在人与生境生态审美自由的自然整生中,既促进了审美人生的自由,也促进了审美生境的自由,更促进了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审美自由。这就构成了系统生成、系统生存、系统生长的整生化格局的生态审美自由。

这种格局的生态审美自由,既为以往的审美自由所共生,也是对它们的超越。在客体美学那里,客体审美自由在成为整体审美自由的发展格局中,消解了主体审美自由的异质性与独立性,使整体的审美自由逐步地失去耗散结构的特质,在系统的增熵中,减少了活力、灵气与弹性,导致主体、客体及客体化整体的审美自由的发展受限,无法实现自主、自足自律、自觉、自然的审美自由的序态发展和系统生成。在主体美学那里,主体审美自由在成为整体审美自由的发展过程中,主客体的审美自由在竞生中,可相互激发,但更相互否定,最终导致主体的、客体的以及主体化整体的审美自由走向悖论,也就谈不上从自主、自足走上自律、自觉、自然了,更谈不上它们的系统生成了。整生的审美自由,则在辩证和谐的发展中,实现了主客体生态审美自由的耦合并进,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生境生态审美自由的螺旋提升,实现了文化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审美自由三位一体的良性环生,并最终实现了生态系统整体的生态审美自由的持续发展,实现了双赢、互赢、共赢与整赢的自主、自足、自律、自觉、自然状态的审美自由,实现了这些自由的序态形成和系统生发。

生态审美自由,对以往审美自由的超越,还体现在对其局限的克服方面。古代与近代的审美自由,是在审美活动走向独立后,与其他生态活动相脱离的情景中形成的。这就既实现了审美自由的独立性,构成了自主的审美自由,但也同步地形成了审美自由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集中地反映了自足性的缺失和自然性的弱化。生态审美自由一一实现了对它们的突破与超越。

对审美时空局限的突破。走向独立的审美活动,因与其他生态活动的分离,主体的审美时空有限。他更多地置身于科技活动、文化活动、实践活动、日常生存活动中,以保证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这就出现了审美是自由自主的,但主体无法长处审美自由中,无法实现自足的审美自由,而必须时常从审美自由中走出来,进入非审美的时空中,处于非审美自由中。生态审美自由,产生于生态审美活动,产生于生态审美场,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这主要因为生态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与生态活动的复合体,生态审美场是生态场与审美场的复合场,生态审美系统是生态系统与审美系统的整生系统。凭此,主体摆脱了生态系统与审美系统、审美场与生态场、生态活动与审美活动相互争夺自由时空的矛盾,从而可以长处生态审美时空中,获得充分而持续的生态审美自由,既实现了既自主又自足的生态审美自由,构成了审美自由的整生化。

对审美距离局限的突破。因一般的审美活动是在和其他的生态活动相互分离的状态下进行的,要保持审美活动的独立状态,主体须通过“心斋”、“坐忘”、“剔除玄览”、“澄心静虑”、“澡雪精神”,以净化与保持纯然的审美欲求,使审美活动的潜在功利性与其他生态活动的实在功利性形成距离,如此才能避免审美欲求和其他生态欲求的竞生,才能避免其他生态活动对审美活动的干扰与中断。这是因为,对主体来说,显在功利性较之潜在功利性,更为重要,更有诱惑性,审美欲求常常为其他生态欲求让位,客观上造就了审美距离很难持续保持,审美自由也就常常为生态自由干扰与替代,从而形成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归根结底是审美自由的自主度的有限造成的,是弱势的审美自由的自主和其他强势的生态自由的自主的竞生造成的,是审美自由的自律性与生态自由的自律性的矛盾造成的。也就是说,在与其他生态场分离的天态、人态审美场里,这种审美自由的局限是必然的,是无法克服的。生态审美活动将审美活动与生态活动合而为一,审美功利与生态功利相生互发,审美欲求和生态欲求耦合并进,双方先在的竞生关系,变成了共生与整生的关系,审美距离也就不存在了,审美自由从自主走向了自足,进而向更高的生态位发展。

对审美疲劳局限的突破。审美疲劳使审美自由受限,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主体审美欲求的退隐,审美趣味的淡化;审美客体的失魅;生态审美活动可一一消解之。生态审美欲求,实现了审美欲求和生态欲求的统一,使生存的欲求、安全的欲求、归属的欲求、发展的欲求、审美的欲求、自我实现的欲求良性环回,形成审美生存欲求的整生圈,进而发展为艺术生存的欲求圈,再而提升为天化艺术生存的欲求圈。这种整生化的审美欲求圈,是一种强化与提升生态欲求并与之一体运行与发展的美生欲求,它持续地支撑审美人生向艺术人生和天化艺术人生的展开与提升,因而不会淡化与退隐,可以成为生态审美活动永续展开的主体动力机制,从而消除了审美疲劳的心理因素。与此相应,生态审美对象是主客体潜能的对生性自由实现,是人与生境潜能的整生性自然实现,是真、善、美、益、宜的统一,是艺术的典范之美和真、善、益、宜的生态之美的统一,进而是纯粹艺术之美和真、善、益、宜的生态艺术之美的统一,再而是天化的纯粹艺术之美和天化的真、善、益、宜的生态艺术之美的统一,有着丰富多彩性与日新月异性。生态审美魅力持续增长,成为与审美人生、艺术人生、天化艺术人生持续对生动态匹配的审美生境、艺术生境、天化艺术生境。以上两种整生化机制的相互促进,使生态审美活动得以持续生发,并在审美人生和审美生境的全程全域的对应性生成、发展与提升中,在双方四维时空展开的持续递进的对生中,既抑制了消解了生存疲劳,也抑制了消解了审美疲劳,生态审美疲劳当无由产生。

生态审美自由,还突破了当下文化美学的审美泛化局限,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态自由缺失的局限,进一步提升了质与量并进的审美自由。当代文化美学,打破了生活与艺术的界线,形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的时尚。沃尔夫冈•韦尔施说:“这种潮流长久以来不仅改变了城市的中心,而且影响到了市郊和乡野。差不多每一块铺路石,所有的门户把手和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没有逃过这场审美化的大勃兴。”(2006:4)日常生活既是审美文本,又是审美方式,这就一定程度地突破了前述审美时空、审美距离的局限,但又形成了单一化、复制化、快餐化等审美质度降低的情形,形成了审美泛化,加剧了审美疲劳。与这种审美泛化相关,它还形成了超过生态承载力的过度消费、“夸示性消费”(阿诺德•豪泽尔,1987:211)和有违生态规律的非绿色消费,造成了审美自由和生态自由的对立与矛盾,形成了生态自由对审美自由的否定。生态美学的生态审美自由,在艺术审美生态化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审美艺术化,特别是艺术审美天化,使生态审美和艺术审美耦合并进,实现了生态审美质、量、域的同步提升,实现了审美自由和生态自由的一体发展,也就破解了审美泛化的局限,破解了审美自由与生态自由的矛盾。

生态审美场形成的审美自由,超越了以往美学和时下文化美学的审美自由,在创新、创造中,显示了它作为生态美学元范畴的理论张力。这种理论张力是划时代的,成为人类美学永远的元范畴——人类审美场崭新的生长点,同时也就成了人类美学崭新的生长点,表征了人类美学的当代创新、创造与发展。

[参考文献]

袁鼎生.2005.生态视阈中的比较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2006.重构美学[M]. 陆杨,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匈)阿诺德•豪泽尔.1987.艺术社会学[M].居延安,译.北京:学林出版社.

责任编辑:胡颖峰

注:

①2000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徐恒醇的《生态美

学》、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曾永成的《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后二书主要论述文艺的生态审美,三位理论家共建了生态美学。

②袁枚《随园诗话》卷五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

③《庄子·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