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与湖南产业承接
2009-02-03詹花秀
詹花秀
摘要:湖南作为我国的中部省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承接的大多是一般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优势。为此,湖南要主动加强产业对接,解决产业同构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展产业集群;发挥区域优势,创造条件实现多种模式的产业对接;实施“反梯度”转移战略,占领国内外市场;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区域内的优惠条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业梯度转移;反梯度转移;国际产业转移;湖南;产业承接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09)06-0114-04
一、引言
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它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由于交通运输、资源禀赋、市场需求以及政府政策等发展条件的差异,一些企业最初可能在某些有利于其发展的国家或地区设立并集聚起来,由此带来这些国家或地区的高速增长和繁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交通运输、资源供给和产品需求等条件逐步发生变化,由此引起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很难实现由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的转移。因此,我们一般所说的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的梯度转移,即产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转移。然而,梯度推移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按梯度推移理论来指导区域经济开发,必然阻碍低梯度区域的开发建设,使之陷入技术的“滞后循环”,永远赶不上发达区域。因此,学者们纷纷提出反梯度转移理论(包括跨梯度和逆梯度转移)以期实现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技术的逆梯度转移会大量发生。低梯度的传统技术地带,也同样存在直接引进先进技术、加快开发的机会,并有可能将这些先进技术吸收消化后,再向高梯度区域转移。目前,正值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也是我国东部地区产业优化升级需要转移部分产业的时机,信息技术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每个角落,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和实现反梯度转移创造了良好机遇。湖南作为一个中部内陆省份,如何主动承接国际区际产业转移,实现经济发展赶超战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湖南产业承接的现状分析
伴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企业迁移现象开始出现,进入21世纪后,企业迁移日渐活跃。2004年出现的“民工荒”加速了企业转移的趋势。由于劳动力的流动性比较强,前些年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周期性劳动力转移,缓解了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升高的压力,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欠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劳动力已经不满足以往的低工资,导致企业的成本优势下降。为了维持劳动力低成本,再加上利用其它地区丰富的资源,企业不得不选择迁向其它地区。在承接国际产业及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湖南的情况怎么样?
1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湖南产业承接在全国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虽然中国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全国在产业承接中的地位悬殊很大,湖南作为中部内陆省份,其外商投资相对于我国东部地区来说,从起步到发展,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境地。2007年,湖南招商引资达32.7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相当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在湘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为42家。而早在2001年,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已有250多家到广东省投资设厂。
2湖南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业。湖南实际吸收外资产业结构呈二、三、一型结构。2004年一、二、三产业所占份额之比为4:51:45。2007年,湖南省新批制造业项目441个,占全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的59.84%,纺织、化工等传统制造业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高新技术制造业均出现高幅增长。2007年全省房地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额81025万美元,占全省总额的24.77%,由于房地产业利润丰厚,并看好长、株、潭一体化的城市发展潜力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和记黄埔、恒基、新世界、华润置地等一批知名香港地产巨头相继投巨资落户湖南。2007年,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实际使用外资237603万美元,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72.65%。
3湖南新一轮产业转移中,被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没能主动实现产业反梯度转移。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产业承接的先机,主要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地缘关系(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省处于沿海地带,对外资来说,是近水楼台)、人缘关系(广东、福建等省是侨乡,侨胞回国投资,首选自己的家乡)及政策影响(沿海开放的优惠政策,包括投资、税收、土地、项目审批等),东部获得了快速发展,而中西部明显落后了。虽然,1999年中央政府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5年推出“中部崛起”战略,但受市场机制与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已有的差距显然不可能在短期内超越。但湖南在一段时间内,也没有从宏观上做出战略思考和战略决策,没能获得先机,也没能实现赶超。
4湖南产业承接的集群化趋势不够明显。目前,湖南的外商投资和内联引资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一点一线”地区,四个制造产业的领头企业长丰集团、中联集团、三一集团、湘机集团、衡阳特变、福田长汽等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扩张欲望,但“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也没有形成与之配套的产业群,所以,这些企业有较大的潜力,但产业链条短,其优势还没有得到发挥。同时,湖南省大多数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以通过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以及劳动力价格优势来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空间聚集的,有的企业是地方政府直接投资创办的,由于这种企业的空间聚集不是以其内在的机制和产业的关联为基础,因而缺乏强烈的植根性。另外,一些传统产业与工艺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如浏阳花炮、醴陵瓷器等,虽然具有浓厚的湖南特色与传统技术优势,具有较好的根植性,但近年来在市场拓展、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方面都存在不足。
5利用外资的形式和外资来源结构都较为单一。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法律环境等方面的限制,湖南利用外资一直以绿地投资为主,跨国并购形式在湖南发展很慢,并购数量较少,规模并购更少,与全国差距较大。同时,外资来源结构也不尽合理。湖南外资来源主要为亚洲,特别是香港地区,占总量的50%以上,如果加上台湾地区,比重占到全省总量约7成。2005年,美国、日本和欧盟三大经济体对湖南的实际投资分别占总额的7.0%、0.7%和20.6%,不到1/3。这意味着发达国家那些拥有先进技术和雄厚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对湖南的投资相对较少。
三、湖南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对策
根据湖南产业发展及产业承接的现状,我们要在产业承接过程中,抓住机遇,获得优势,就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1抓住机遇发展优势产业,解决产业同构问题,获得产业竞争优势与合作效益。在承接产业的选择上,要进一步优化。要考虑三个条件:湖南已有的优势产业、市场前景较好的朝阳产业、避免与相邻省份趋同。对于能培养成优势产业的重化工业,要进行提质,在技术革新、节能降耗方面下功夫,对于有湖南特色的产业要加大投入,重点培育。作为在湖南产业体系中地位相对重要的机械制造业、以烟草加工业为主的农林深加工业、以电子信息业带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及自然资源加工业,可以定位为湖南的战略优势产业。充分利用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依托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深化发展有色金属等原料工业品制造业;依托高技术产业及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发展汽车等交通设备制造业。同时,作为地区特色的一些产业,如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高科技农产品种植业、以湘绣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工艺产业和以张家界自然风景区、韶山、花明楼红色旅游区为代表的旅游产业,也可以作为湖南特色产业提高到战略层次。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在承接中优化湖南产业结构,结合引资,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扶持产业集群发展,强化产业承接的集群化。从湖南已初步形成的产业集群来看,与集群相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如研发体系、行业协会、金融担保体系、信用体系等几乎缺位,这使得集群中的企业根本无法真正享受到集群带来的规模经济,成本无法降低。所以,政府为园区和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是湖南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政府对发展前景不好的工业园区要减少投入和支持,对前景较好但目前需要扶持的企业和集群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此外,在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中,要坚持分工合作的理念,搞一地一品,避免遍地开花,恶性竞争。如长沙县在这方面进行的探索值得推广与借鉴。长沙县确定了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突出做好做大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及家电三大产业的战略目标,引进了三一重工、中联浦沅、山河智能等大型工程机械制造企业,长丰猎豹、北汽福田、同心实业等大型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以及远大、伊莱克斯等大型家电和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形成了以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汽车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工业产业体系,年产值过亿元企业超过60家。2008年面对金融危机逆势而上,三大产业集群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8.6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上升到67.2%。2008年一区七园规模工业企业达200余家,完成规模工业产值606亿元,比上年增长25%,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95%。
3扬长避短,实行多种模式的产业对接。一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实施名牌产品生产扩展型对接模式,减少对一般产业和中小企业投资的承接。二是零部件或初级产品生产基地转移型对接模式。即利用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和湖南对制造业配套产品的需要,走联合协作、共同发展之路,发展如汽车、计算机和机械设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三是利用湖南资源优势,与东部联合开发资源,增加研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壮大自己的特色产业。四是利用湖南的科学技术优势,吸引跨国公司和东部大型企业集团将总部落户湖南,发展总部经济。
4实施“反梯度”工业化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后起的发展中地区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转换,通常不表现为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是借助某些条件出现工业化的突进。一方面,在工业化道路上可选择最佳的工业化路径,以节约资源和时间;另一方面这种替代性具体表现在引进先进国家与地区的技术及装备、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与地区的成功经验以及寻求工业化最佳途径。特别是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地区更具有条件实现这种产业结构非连续转换升级。湖南应推行“反梯度”的开放战略,在内引外联中,采取“引进来”(引进外资)和“走出去”(资本输出)相结合思路,虽然目前东部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但这并意味着我们只能接受这类产业的转移,我们可以直接与国外拥有先进技术的大型跨国公司对接,与东部先进技术对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同时,对自己本身已经具有优势的产业,也要积极对外投资,占领国内外市场,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培养新兴技术型产业群和产品链条,最终实现经济“崛起”。
5加强区域经济合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合作成为席卷世界的浪潮。东亚地区,各种形式的区域、次区域合作不断涌现,已逐渐形成了宽领域、多层次、广支点、官民并举的良好态势。东盟与中日韩(10+3)和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两个支柱性机制深入发展,东盟一体化和泥公河流域开发不断推进,以“亚洲合作对话”为代表的泛亚合作崭露头角。短短几年时间,域内各国签署和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协议已经超过40个。此外,博鳌亚洲论坛、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亚太圆桌会议、东亚思想库网络等机制也日趋活跃。从国内的情况看,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沿海发达地区开始接近新兴工业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合作也日趋活跃。CEPA及泛珠三角合作、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协作体系加速了区域经济的融合。区域间产业结构互动的步伐加快,产业区域转移日渐频繁。区域合作使相互间的投资贸易更为自由,障碍更少,因此,湖南要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寻找适合湖南的合作项目和方式。
6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从产业转移的现状来看,无论是国外产业转移,还是东部产业转移,转移出去的大多是一些劳动密集型或者资源密集型的产业,这类产业要么就是集中的使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使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要么就是污染较严重,排放的废气、废水等对环境的破坏作用较大,而落后地区由于增加GDP的需要,也不愿意舍弃污染产业。但由于资金、技术、成本问题,对污染治理一般是束手无策。以市场、资源、环境为代价,换来的是落后淘汰技术和当地产业的过度竞争。所以,湖南要尽早采取措施,防范落后淘汰产业的转入。结合两型社会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节能、环保、生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