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启空间的另一扇门

2009-02-01

雕塑 2009年6期
关键词:展场安东尼当代艺术

冬 月

“无处不在的空间,无处不在的虚无”,当我步入安东尼·葛姆雷的《另一个奇异》,我不知道对于展场而言,究竟我是侵入者,还是这些金属材质的作品。我丝毫感觉不到任何材料附加给我的沉重感,反而是在所谓具像与抽象的对抗中,迷醉于空间的召唤。

雕塑的发展,当然如果我们一定还要这样称谓它的话,从本体着眼,探讨的问题始终在空间之上,无论它是具像、抽象,还是牵涉观念与否,众多元素的参与不过是令这个问题沿着更高的一个基点螺旋式上升和深化。同样是从身体出发,同样反思艺术之外的异质,安东尼·葛姆雷的思维方式和介入视角让我又一次感受“奇异”之妙!

位于主展场的大型装置《另一个奇异》可以说是这次展览的轴心之作,它运用空间的分割、整合,再分割,再整合的处理手法让每一个划分出的局部都合乎规律,又试图在划分的新空间内制造新的秩序。重构——解构…一再重构,在进发与遏制的临界点上,安东尼·葛姆雷找到了平衡。而观者,除了惊叹以外,最大的难度在于克服自身误入视觉陷阱的可能,融入空间,感受艺术家为我们创造的每一个虚拟的空间几何体,顺着物体本身的线索,反诉艺术家延展到空间里又突破其外的感性世界!

其余的5件作品是与身体有关的,在这里,“身体”不再是我们熟悉的某一个具体的符号,它仍然是艺术家所做的一次空间冒险之旅。与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不同,葛姆雷的作品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具普遍性的“自我”,个性在这里不被无限拔高,也不会被妖魔化。它得以实现的关键在于,空间对于你我来说是无国界、无种族、无歧义的;而空间的构成方式在葛姆雷的创造之下又是排他的。他总是具有这样的魅力,一旦你进入到他的语境,似乎就被强制地吸引到了他构建的“艺术磁场”,一根根钢丝、钢条、金属块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占据空间,作品借助正负空间的相互质疑和交换完成表达。每一件作品都是独立的,但是它们又巧妙地发生着微妙的联系,这种彼此之间的联系,通过共享和排斥的空间互相传递着。

“空间”之于安东尼·葛姆雷,是他创作思维的一条主线,但不是一道单行线,而是可以对外连接无数可能的触角。作品从这个核心的概念中汲取营养,由理性反思艺术之外的种种感性,艺术家的深度在于他从不甘于风格、样式和所谓的观念,而是贡献性地提供一种思维,这种思维终结了传统的对雕塑概念的认知,开启了一个更为宏观和博大的课题。因此,我们要感谢《另一个奇异》,它的启发意义远超过作品本身的价值,特别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关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创新”“符号与风格”等等问题的思索。

安东尼·葛姆雷的创作可以清晰地辨识出一套非常富于个人化的艺术创作方法论,尽管他的艺术面貌在不断的变化,没有任何文学性和寓言性线索作为观念传达,但我认为这正是他成为一位伟大艺术家的先决条件。在他的作品中,表象层面我们只能捕捉到关于艺术本体的空间、材料元素(虽然这次展览所选择最多的金属材质没有太多的视觉新奇,但这种材料的取舍也正体现出艺术家本人的材料直觉,他不是在玩“眼球经济”,而是在选择符合他的艺术表现,用他最为擅长驾驭的手段完成作品,从这种角度而言,他的创作心态是平和、真实的)。对于母题的把握,葛姆雷显然表露出对人体相当大的兴趣,但他却能从空间的基本点出发突破传统对于人体的认知,把对人体美的精神性表达延展到对人体空间关系的哲学命题之上,当然这不是纯然的理性思考,这一系列作品也触及到多维度的心理体验,只不过这种体验不是确定的,不像现在中国当代雕塑创作中常出现的观念预设。他的作品是从一个对人“本我”的基本初衷着眼,根据不同的场效应和时空变换把这个问题的无限答案留给观者。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葛姆雷作品的参与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它在展场中占据主动,不是偶发的单体现象,更不会像传统的架上雕塑一样,满足于在展台上自闭地勾画那些感动受众的精神世界的画面。葛姆雷的艺术是成功的,但他的思维方式是个人化的,他不过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当代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无限的创新性,创新不是死死抓住表象的视觉语言,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贡献。只有新的思维的延续,创作才能走向成熟,我想这也是这次展览让中国艺术家最为受用的启发。或许我们的艺术家也该问问自己,同样是在创作中围绕“人体”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对着“形象”打转,总是摆脱不了前人制定的条条框框……,混乱,迷茫、无序等等左右中国艺术突出重围的因素终究是会消散,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还是要靠中国艺术家冲破所有禁锢思维的壁垒,大胆地奔向艺术的下一站。

猜你喜欢

展场安东尼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嘲弄的笑声
我妈妈
对“展场”的再认识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巴西 圣安东尼日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
Part 3 问题解决心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