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雕塑系公共艺术授课笔记

2009-02-01李世伟

雕塑 2009年6期
关键词:观者评判意境

李世伟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美院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方法、特点、目的以及评判标准,认为公共艺术课程在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应当进行跨学科跨领域授课,并认为“意境”是评判课程的标准。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学科建设意境

公共艺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公共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与我国城市化建设紧密联系的,城市的勃兴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也对公共艺术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正因为“新的要求”,所以它不像雕塑基础教学已经有相对成熟稳定的教学目标和体系,尚无法在短期内形成统一的评判标准,对学生的要求自然也无法统一。因此,公共艺术教学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面临空前机遇,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与丰富的创造性。

公共艺术课程应当是跨学科跨领域授课

公共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所涵盖的领域很多,包括城市规划,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以及建筑内外的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创作等等。面对如此庞杂的授课内容与知识体系,任何教师都无法单一地胜任所有内容。理想的教学模式应该是由跨专业领域,具备不同知识背景的教师来共同完成授课任务。这一点,纵观国内艺术类院校,中国美院走在了学科建设前列。中国美院1994年就在环境艺术系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2000年,又提出建立公共艺术专业,并在视觉艺术学院成立了公共艺术系,将公共艺术这门课程设定为跨专业不同领域的交叉学科。

公共艺术课程应当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创造性思维

但是,跨越多学科的教学方法并不等于仅仅将庞杂的学科内容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明确授课思路,找到学科之间的联系,激发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才是问题的关键。这好比散落盘中的珍珠,其单个的价值远不如串在一起的珍珠项链。笔者认为,艺术类院校教育的重点,不仅在于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与过硬的造型能力,更在于开启学生智慧,提供尝试多种思维的舞台。不同领域的学科遥相呼应,宛如同时推开多扇窗户,透过窗棂,学生遥望到知识的海洋与璀璨的星空。公共艺术的广阔天地,让学生们跃跃欲试。课程到此种程度,可谓达到古希腊人对“哲学”的定义,爱、智、慧。

公共艺术课程的评判标准:“意境”

开启想象的天窗后,客观上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在教学中进行评判的标准,以此作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接受与理解公共艺术的一把尺子。笔者认为,这把尺子可以是中国文人画所推崇的“意境”。举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画作《十里蛙声出山泉》为例。白石大师并未描绘青蛙蹲坐泉边呱呱而歌,出乎常人的思维,他画了许多小蝌蚪欢快沿瀑布鱼跃而下的场面。我们仿佛真切听到隆隆水声,也听到数里之外成片的蛙鸣声。那欢快的意境,通过言简意赅的方式传达给观者,给观者以无限的遐想。未曾见到蛙群,却可以想象到蛙鸣,此乃意境。

优秀的公共艺术案例有异曲同工之妙。美籍华人林璎设计的越战纪念碑,一反常规纪念碑高耸入云、体量巨大、顶部放置人物的处理方式。她设计的纪念场所充分利用了自然坡地的起伏,由两扇黑色抛光花岗岩墙体组成,两扇墙体成夹角相对,两端逐渐缩小,整体造型逐渐消融于大地之中。纪念墙的设计者希望它不仅带给人们对死者的缅怀,也带特给人们对大地的敬仰和对和平的祈求。抛光的花岗岩上镌刻着所有阵亡战士的名字,观者可以一个一个看过来,仿佛穿越了所有阵亡者的生死瞬间。虽然纪念墙呈现出的失落感和痛苦是它的基本语言,但这并非它惟一的诉求,在外观上它像地面上的一道裂痕,仿佛大地的伤口。这创伤会促使人们反思:阵亡者的牺牲是否值得,这样的战争是否应该再次发生?整个纪念场所营造的氛围与意境,远远超过传统纪念碑给人的感受和反思的深度,其追问深省式的艺术手法,正是“意境”营造的绝佳案例。

公共艺术课程如何实现“意境”

在课程方案设定方面,笔者认为在校园及校园周围环境为佳。这里是同学们共栖共息、日夜相伴成长的地方。他们熟知这里的一草一木,当某位同学提出构想方窝时,他的所思所想立刻可以得到大家的共鸣,有利于构想方案的深入。如果校园相对狭小,最好鼓励学生们走出校园,扩大考察范围,对周边环境做一次调研。有趣的是,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场所、相同问题,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思维。比较中,大家自然会找出差距与不足。这种自发武的启迪与讨论会得到同学们举一反三的学习,当自发学习一点点上升为自觉学习的时候,思维的培养也就逐渐成型。

初次接触公共艺术课程的学生会犯类似的错误,即过于直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减弱了作品本身的深度与味道,供观者品味和思考的空间小,意境也就无从谈起。这就好比误将散文写成了说明文,给人的美感与想象大打折扣,经过大家的讨论与教师的引导,学生会逐渐有所领悟和改变。

在此试举一位学生的作业为例,与大家交流,算是抛砖引玉。天津美术学院前身是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坐落于海河之滨、三叉河口,紧邻著名大型佛教寺院“犬悲院”,地理位置很特殊。天津美术学院与大悲院同在马路一侧,仅200m之隔,每逢佛教庆典及节日之时,学院周围总会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王海瀛同学仔细研究二者关系后,巧妙的设计了以佛手为造型的路灯立于马路两侧,既不破坏已有环境的整体协调性,造成视觉拥堵,又能将宗教与艺术紧密结合。这一作品在关照功能的同时,从视觉和心理上将两个紧邻又不相干的场所无形贯穿。明确的地标联结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场所,构思的巧妙与形式的简洁让人眼前一亮,而以《平安大道》为题的佛手路灯给观者以无尽的想象,“意境”浑然而成。

猜你喜欢

观者评判意境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端午节观龙舟赛
春色满园
星与花
评判陌生人的两条黄金法则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一朵花的意境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