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词语创造中的类推机制
2009-01-29张焱
张 焱
摘 要:语言学上的类推是指在语言的某种其它规则模式的影响下,语法和词汇形式产生变化的过程或结果。本文拟对类推在创造新词语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描写,探讨类推对新词语构造特征的影响,以及类推机制发生作用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类推 新词语 词群 词缀
类推,也称“类比”,索绪尔阐释为“类比形式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其他形式为模型,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的形式”。社会发展促使人们必须不断创造新词来丰富词汇,但是语言自身发展的渐变性规律又不允许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新词语,类推便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类推造词是对现有语言单位的改造利用,符合语言发展的渐变性规律。同时,类推创造的大量新词语及时地反映了社会的变迁,满足了人们表达的需要。正如索绪尔所说:“类比是革新与保守的原则”。
一、类推创造新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词语大量产生,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类推创造出来的。我们通过对《新词语大词典》(亢世勇、刘海润,2003)收录的20000条新词语进行考察和统计,发现有7810条新词语是类推造词,占全部词语的39.05%。可见类推在新词语产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类推造词”,是指为指称新事物、新现象和新观念,以原有的某个词为原型,通过替换其中的部分语素,而创造出一个新词的方法。类推造词具有以下特点:
(一)外部形式:类推出的新词与原型词有共同的语素,而且这个共同语素在词中的位置也是相同的。如:文盲→法盲、乐盲、舞盲、科盲、股盲……
(二)内部结构:由于类推产生新词是以固有的语法框架为基础,因而类推创造的新词语与原型词在词语的内部结构方式上也是相同的。如“工龄→艺龄、房龄、癌龄、烟龄……”都是偏正式结构,“工、艺、房、癌、烟”都表示“龄”的范围,前后两个语素之间是修饰、限制关系。
(三)语义关系:类推新词与原型词具有语义上的联系,它们所具有的共同语素表示它们在语义范畴上的一致性,而它们不同的语素则显示其在语义上的区别。这实际上是事物的共性与区别性在词语中的反映。类推新词语与原型词之间主要有两种语义关系:
1.语义相关,即利用事物间相似相关的联系类推出新词,类推新词语与原型词在语义上彼此关联,如“导游→导购、导医、导厕、导视、导车、导储”,“导”都表示引导之义,只是“导”的目的不同。
2.语义相反,即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反性类推出新词,类推新词语与原型词在语义上彼此相反。如“外宾—内宾”“涉内—涉外”,这些词在语义上非此即彼,没有中间状态;而“冷门—热门”“售前—售后”,这些词则存在一个中间状态,不是非此即彼。
类推造词往往带有系列性,数量多,而且有的经过缩略环节,有的原型词不止一个,因而有时很难判定类推词到底是由哪个原生词类推而来。如:
官运—星运;国手—国脚;售前—售后;早恋—晚恋;单向—双向—多向;
球星、影星、歌星、笑星、舞星;
政府行为、个人行为、短期行为、商业行为;
名人效应、负面效应、市场效应、舞台效应。
可以看到,类推造词是一种生命力强、能产性高的造词方法。它可以根据新事物、新现象的特点,利用已有词语直接类推出新词。由于类推造词是异中有同,保留了人们熟悉的“根”,因而造出的新词语新鲜而不生涩,人们通过联想可以大体了解词义,易于接受和推广。
二、类推对新词语构造特征的影响
类推造词速度快、产量高,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词汇的大量需求。同时,大量的类推造词也会对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词语的构造特征上。
(一)产生词群现象
所谓“词群”,是指由某一相同的语素构成的一群合成词。词群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类推产生一群具有共同结构特征和密切语义关系的新词语的过程。如:
展销、展映、展播、展评;戏迷、歌迷、网迷、车迷、球迷;
套房、套裙、套餐、套票;软科学、软着陆、软任务、软包装。
词群不仅在新词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语言运用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为类推使词群可以敏感而及时地反映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和新观念,从而满足社交需求。同时,词群中新词的相似性又使得它们易于理解,保持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连贯性。
(二)出现新的词缀化倾向
由于类推产生了系列词群,这对汉语新的词缀化倾向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词缀的特点是意义虚化、位置固定、有类化作用、能产性强。而在类推造词中,一些作为“类推根”的构词语素或多或少地产生了词缀的特点,具有不同程度的词缀化倾向。如:
族:上班族 追星族 打工族 单身族 休闲族
风:吃喝风 请客风 抢购风 送礼风 人情风
热:出国热 经商热 体育热 电脑热 考研热
坛:文坛 足坛 教坛 舞坛 乒坛
大:大气候 大文化 大环境 大农业 大商业
多:多渠道 多品种 多层次 多功能 多角度
软:软科学 软着陆 软任务 软包装 软饮料
可以看到,在这些词群中,诸如“族、坛、热、风”等语素,位置固定在后,能使词语转化为名词性,具有了明显的后缀倾向;而“大、多、软”等语素则位置固定在前,是形容词或名词的标志,具有了前缀的倾向。这些构词语素已经符合了词缀的三个特点,只是在意义虚化的程度上还不够,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了它们的词汇意义,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准词缀或类词缀。实际上任何词缀都是由实到虚逐渐转化的,而这些构词语素就处在这一转化过程中。
三、类推机制发生作用的制约因素
(一)心理因素
类推的心理基础是联想,联想是人们共同具有的由一个表象想起另一个表象的心理活动。类推主要涉及对比联想和类似联想,前者指由某一刺激而想起与该刺激完全相反的事物,后者指由某一刺激而想起与该刺激有相似特征的事物。由此产生语义相关和语义相反型的类推新词语。
每个人在言语活动中都可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类推创造新词语。但这个人并不一定熟悉汉语的构词法,也就不可能从抽象的构词格式出发去创造新词。当他需要创造新词去指称甲事物时,就会通过联想根据甲事物与乙事物的联系,仿照指称乙事物的词语而创造一个新词去指称甲事物。此外,类推体现了人类去繁就简的认知倾向。人类面对不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观念,如果创造出一个个完全陌生的语言符号来表达,无论从表达者还是从接受者来看,都会增加认知难度。而运用类推则淡化了新词的陌生性,使其具有了可理解性,人们非常容易接受。
(二)语言因素
语言中现存的材料和形式是类推的物质基础,“在任何创造之前都应该对语言的宝库中所储存的材料作一番不自觉的比较,在这宝库中,各个能产的形式是按照它们的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排列好了的”。(索绪尔,1980)人们正是利用语言中现有的材料和形式,通过联想类推出大量既新鲜又熟悉的新词语的。
从理论上说,类推是无止境的,但是在实际语言中,并不是每个类推新词都能被人们普遍接受,这体现了语言内部结构规律的制约。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内部规则,这些内部规则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创造和运用。每个语言使用者心中都存在着一个语言结构框架,并已成为其内在知识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在创造、使用新词语时自然会受到语言结构框架的制约,而类推新词能否被接受就在于它们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这种语言结构规律。类推正体现了语言创新与语言自律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亢世勇,刘海润.新词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2]欧阳骏鹏.新词语中的词群现象[J].语文建设,1998,(9).
[3]沈孟璎.试论新词缀化的汉民族性[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1).
[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岳长顺.论类推创造新词[J].世界汉语教学,1993,(2).
[6]潘文国,叶步青,韩洋.汉语的构词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张焱 安徽蚌埠 海军蚌埠士官学校语言教研室 23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