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在学术领域的接受探究
2009-01-29黄安增
摘 要:有关“元”的学科术语在学术领域层出不穷,其数量至今已无法统计。“元”术语的繁荣是由众多原因共同造就的。这不仅是“元”自身魅力的体现,还是作为接受者的学术研究者在种种心理作用下的结果,这其中包括创新心理和从众心理。当然,同时也受到了相关理论的影响。“元”在这几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构建出了宏伟的学科术语世界。
关键词:元 “元”术语 接受 心理
人与世界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哲人做过太多的阐述,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强调人与世界应该和平共处。事实上,人和世界万物是处于一种同质、同源、同构的关系中。于是,“元”最初作为指称人身体的一个部分,而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位——人的头部,便有了它特殊的意义。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维柯指出关涉人自身的那些表达对于人们认知世界的意义。他说,“在一切的语种里大部分涉及无生命的事物的表达方式都是用人体及其各部分以及用人的感觉和情欲的隐喻来形成的。”[1](P180)“元”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必然成为人们可利用的指称工具,用来认知所有与“元”的所指处于同构关系的外界事物,甚至世界的本源也用“元”来指称。后来进一步经过古代哲学家的阐扬,“元”便带上了极褒色彩和神秘色彩。“元”语义具有的所指能动性是其活跃于后世的根本原因。“元”在学术领域被学人所接受,笔者认为另有一些具体原因。
一、“元”能够成为构造学科术语的历史接受动因
(一)“元”本身具有的哲学性与科学性
“元”具备哲学性征在语义上经历了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只有“元”用以表达那些抽象概念的时候,“元”才逐渐隐现出哲学的内涵。与人体(这里指头部)同质同构的不仅是那些具象的事物,还包括那些抽象的甚至虚无的概念。这些抽象虚无的概念最为玄奥神秘。经过古代先贤对这些玄奥神秘的、与人的头部处于同构关系的事物的挖掘与探究,并同样用“元”来指称这些处于同构关系的事物,“元”的哲学色彩越来越浓厚。一旦“元”获得了这种哲学的性征,其实它也就获得了科学的性征。恩格斯说,“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2](P164)而我国古代的哲学家最初也是跟希腊哲学家一样,都在研究世界的本源问题。可以说,这些哲学家当时都是在一定程度上挖掘某种科学的东西。只不过这些科学跟当时的哲学一样,都带有朴素的性质。应该说,这时候的“元”,哲学性征占据主导地位。相对于今天的科学,那时候的科学可以说带有潜科学的特征。所以,当“元”的语义流变涉及到哲学层面时,其实它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性征。只不过这种科学性征随着“元”哲学地位的确立才随之厚重起来。
所以,“元”本身带有的哲学性和科学性已经使它自身成为了一个学科术语,如我们上述所讲的,这种学科术语最初只是带有潜科学的性质。“元”自身的这种哲学性和科学性是它能够被学术领域接受的一个原因。
(二)受“元气”说的影响
“元”真正参与构造学科术语事实上又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因为学科术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俗性,过于抽象的概念难以产生具体而深刻的理解。“元”涉及世界的本源,其内涵包容万象,难以言表。而在古代能够表达相似涵义的具象化概念唯有“气”,所以,“元”由一个抽象难以言说的概念通过具象化的“元气”来进行表达,能够达到很好的等价效果,甚至达到了一个更好的表达效果。“元气说”在众多先贤的阐发下,影响逐渐深远起来。这是“元”引起学术领域关注并被接受的又一个原因。后来,“元”便通过“元气”的概念进入了古代的中医学领域、天文历法领域、数学领域以及其他学科领域。当然,这时期由“元”构造的学科术语因为还没有完全摆脱“元”本身带有的潜科学性质,也就必然带有朦胧的科学性。
“元”在现代学科术语中的使用可以说还在一定程度上存有“元气”说的印记。这在众多的“元”术语中均有一定程度的体现。这种影响是传承性的。由于时代久远,所以在许多现代学科术语中,我们并不能直接体味到这些学科术语是受到了“元气”说的影响。相反,这时候大多学科术语中的“元”,哲学性征减弱,科学性征增强。
二、有关认知作为影响“元X”术语不断提出的当下接受动因
(一)“元物理学”和“元数学”两个概念的影响
根据对有关术语的考察,我们发现,许多术语的研究者在有关研究中,都提到了“元物理学”和“元数学”两个概念对有关术语提出的影响,
“元物理学”是由古希腊罗德岛上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提出的,他在整理亚里士多德著作时,把讲述哲学原理的一些著作放在已经整理出来的《物理学》之后,取名为“metaphysica”,即“在物理学之后”,“在哲学史中,这个词的意思常常指的就是哲学本身”。它“树立了一个供后人模仿的通过前缀(‘meta-之后,这个前缀也可译作‘元‘玄‘超‘总‘纯理‘替换等——译者)来造单词的范例。”[3](P28)
但是,影响真正扩大是在“元数学”的概念提出之后。20世纪20年代,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希尔伯特提出了元数学(meta-mathematics)的概念。此后,就有许多以“meta-”(元)为前缀的术语不断被提出。X.卡里认为,虽然希尔伯特只使用了“元数学”这个术语,但是其他的术语其实都是他的追随者根据类比而引进的,所以X.卡里认为所有这些术语实际上都是希尔伯特创造的。Γ.А.布鲁强也认为在希尔伯特提出了元数学(meta-mathematics)的概念之后,“借助于前缀‘meta-(‘元)构成的新术语急逮增加。”[4](P28)在“元数学”概念的影响下,“20世纪中期以后,逐渐形成了元理论家族。”[5](P20)
(二)“元认知”理论的影响
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ohnH· Flavell)在他的著作《认知发展》中首先提出“元认知”理论,“元认知”指的是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的事实早已存在,但其概念及理论是由弗拉维尔提出的。虽然“元认知”是个心理学术语,但其理念对于其他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却极具启发意义。“自John Flavell 1971年提出元认知的概念后,有关‘元的一系列研究应运而生。”[6](P49)“元认知”理论甚至成为了许多学科领域进行“元”层次研究的指导理论。
我们在整理关于“元”术语的材料时发现,许多术语的提出都受到了“元认知”的影响。以下关于“元阅读”概念的陈述便显示出这点:
“元阅读的观点是在认知心理学有关元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注意到,随着元认知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元学习‘元研究等一些新的提法,这给我们的理论研究带来了新意,拓宽了理论视野,丰富了研究内容。元阅读的观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7](P28)
像这样受到“元认知”理论影响的术语还有很多,如“元影像、元理解、元策略、元记忆、元培训、元知觉……”,“元认知”理论对其他学科进行“元”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较之“元物理学”和“元数学”的概念前进了一步,它对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完善的理论指导。
三、“元”在学术领域的接受心理分析
(一)创新心理
“创新”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人人都在谈创新,处处都需要创新。创新则引领先进,守成则势必落后。在这种时代气氛的感召下,创新的精神可以说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而且,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创造力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定反映方式”。[8](P17)也就是说,创造力是人的一种潜能。人人都具有创造的欲望。对于长期活跃于学术环境的人群来说,他们具有创新的欲望,更具有创新的能力。一旦他们能够得到某种创新的提示,就会马上付诸实施。“元”及“元气”说包藏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科学内涵,对于创新知觉相当敏锐的学界人士来说,他们没有理由不从中获得对他们的研究有所助益的提示。
我们观察上文所列举的有关“元”的所有学科术语会发现,许多学科术语都是首次提出的,如“风险元、体元、元产业、元冗复……”。这些新术语或多或少都散发出智慧的光芒。提出这些有相当见解的学科术语的首创者,其中有享誉一方的学术权威,当然,也不乏后起之秀。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首创掌握一定的话语权,拥有一方属于自己的话语空间,成为某块领域的掌舵者。
因为存在这样的创新心理,“元”便因为它所具有的哲学性和科学性,并在“元气说”的影响下,被众多学科的接受者用来创造新的学科术语,扩大了自己的学术表现空间。
(二)从众心理
因为创新心理的作用,“元”在学术领域扩大了自己的表现空间,但是,随着这样那样的有关“元”的学科术语的不断呈现,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就滋长了人们的另一种心理——从众心理。
我们说的从众心理并不是针对所有使用这方面术语的人。“元”在现代学术领域的盛行之初,还没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时候,人们在学科术语中使用“元”除了上述所讲的原因之外,还主要因为创新心理。但是,随着“元”语用频率的骤升,“元”在学界俨然已经是个公众话语。“每一种新表达,都在教人尝试用新的方法去理解它的意义。……一种新表达,一旦被理解,就逐渐成为一种尺度,去影响、制约对同类表达方式的接受,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9](P134)这种情况下,更多有关“元”新术语的产生必然或多或少带有从众的因素,当然,期间也可能夹杂着创新心理的影响。如关于以下两个术语的陈述就显示其产生带有从众的因素:
“何谓‘元动作?如果我们可借用‘元认知的定义加以解释,即将‘元动作的概念定义为‘关于动作的动作(meta-motor)。”[10](P102)
“元素质这一概念是从元语言变形而来。所谓元语言就是解释对象语言的核心语言……。由此我们提出了元素质的概念,元素质就是实现目标素质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11](P704)
据我们观察,现行许多术语的提出受“元认知”“元语言”“元数据”这三个术语的影响最深。这三个术语都在自己被广泛引用的领域内影响着其它术语的产生。在计算机学术领域,“元指标体系、元分类器、元仓库、元建模、元目录……”这些众多的概念便深受“元数据”概念的影响。在已有相关术语进一步的共同影响下,“元”术语的家庭成员越来越庞大。
四、结论
我们从学术话语接受的层面探讨“元”在学术领域的使用,得知,有关“元”的学科术语的繁荣是由众多的原因共同造就的。这不仅是“元”自身魅力的体现,还是作为接受者的学术研究者在种种心理作用下的结果,这其中包括创新心理和从众心理。当然,这同时也受到了相关理论的影响。“元”在这几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构建出了宏伟的术语世界。
参考文献:
[1]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4][苏]Γ.А.布鲁强.哲学和元哲学[J].陈爱容译.世界哲学,1986(4).
[5]胡永红,周登嵩.元体育学引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3).
[6]张智,左梦兰.5-11岁儿童元知觉发展的实验研究[J].应用心理学,1995,(2).
[7]沈韬.元阅读:当代阅读理论的新进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1).
[8]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9]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10]许崇高.元动作”及其元认知——论动作的学习过程及其同化模式[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
[11]熊兵,王龙.元素质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缺位——由高校“铁人班”引发的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5).
(黄安增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3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