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一议论文写作训练策略

2009-01-29鸿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议论文文体结构

李 鸿

多数高一学生未经历过系统的议论文写作训练,对议论文体缺少明确认识。熟悉议论文体,写出符合文体特征的议论文是高一写作教学的首要任务。如何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和练习时间中迅速掌握全新的写作文体,是摆在高一语文教师面前的首要课题。重点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转变观念,重视议论文,乐写议论文

很多高一新生对议论文的写作带有抵触情绪,不愿意接受这种新文体。他们认为议论文说理论辩色彩过强,不适合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议论文的模式过于刻板,缺少创意,且难于模仿。因而不肯轻易舍弃驾轻就熟的记叙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常有学生理直气壮地以束缚个性为由拒绝写议论文。

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议论文写作,是教学的第一步。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运用议论文体写作是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思维日益活跃,对问题的思考日益深刻,逻辑推理能力日益增强,对社会生活的参与愿望日益强烈,对各种生活现象逐渐形成自我的见解,而议论文恰恰是最能体现写作者思维品质、最适合表达深刻见解的文体。

其次,要让学生意识到,原有的记叙、抒情文体无法展现学生的知识储备。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热衷于编造有头有尾的故事,或以一己生活为蓝本,或以历史故事、寓言童话为基础,人物性格鲜明,故事生动有趣,主旨一目了然。这种写法不适合表现高中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议论文的形式才可以在短短的篇幅内容纳大量的素材,体现学生知识面的宽广和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驾驭能力。

开学初可以不限文体做一两篇作文,然后进行各文体之间的比较,突出议论文的优点,强化学生学写议论文的愿望。

二、学会议论,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初写议论文,最大的问题是写成貌似议论文的记叙文,即开头结尾摆出观点,中间详细叙述几则材料。这种低层次的叠加不能把观点表述清楚,也无法深化主题。完整地叙述人物或事件的全貌,并辅之以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是典型的记叙文表达方式。议论文当然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处理好叙和议的关系,是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只有抓住要害叙得简洁,围绕观点议得深刻,才能写出优秀的议论文。

议论文中的“故事”不需要情节完整、细节生动,抽取故事中为观点服务的部分,简练叙述,其他无关紧要的情节、细节必须舍去。例如在论述“礼与理”的关系作文中,有的同学从现实生活中举例,肯定遵守礼节对成功的意义:“在众多专业水准相当的应聘者中,一次双手接物,一句起身问好,或是不乱动桌上不属于自己的文件或杂物,都可能让你成为群英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而一举踏上成功之路。”这就是典型的议论文叙述。对同样的论据,有的同学处理方式完全不同:为中心人物取了名字,从入场应聘,一直写到回家等消息,然后设置出人意料的结局,最后揭示谜底。故事固然充满悬念和惊奇,但主人公的经历哪些与“礼与理”相关,并没有突显出来,详细的故事挤占了有限的篇幅,使论证部分显得单薄,弱化了文章说服力,冲淡了议论文的论辩色彩。

结合“故事”,围绕观点的论述是议论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写作者对论题理解程度和思维深度的体现,学生的难点是讲完故事之后无话可说,在议论文训练初期,可以为学生提供几种具体的事实论据之后的论述方法,比如因果、假设、对比等。具体说,因果法就是就一个事实或一个现象,寻求它发生发展的原因或结果,即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论据联结起来,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假设法就是在叙述完事例后,从事例的反面假设一种相反情况及结果,与原事例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比较法就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在作文训练课上,可当堂分组进行例后论述方法的训练。例如,洪战辉的事例学生都熟悉,以此为素材,论证“自力自强”这样一个观点。可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使用例后因果法——洪战辉成功的原因是自立自强;例后假设法——假设洪战辉没有自立自强,会是怎样的命运;例后对比法——寻找其他事例,与洪战辉的自立自强形成对比,进而肯定自立自强对洪战辉的意义。写法上,要求简要概述,突出自立自强,重点放在事实后面的议论上。然后当堂展示写作成果,学生可尽快掌握这几种基本的析例策略。

三、学会分析挖掘材料,训练缜密的思路

所有的议论文训练都不会忽视结构训练这一环节,但学生的作文仍然存在严重的结构松散、线索不明等问题,究其原因,结构问题不能简单地认定为写作技巧问题,它更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是学生对材料、观点理解深度的体现。结构训练必须从思维训练入手,培养驾驭全篇的能力,要从培养驾驭一个段落、一则素材的能力开始。高一阶段,可以不必过分要求全篇结构的完整和严谨,只要具备了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全篇结构的形成应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写好议论文,思路一定要开阔。以并列式结构为例,这是一种最简单易学的结构,它的优点是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便于初学者掌握。但缺点是材料的罗列容易产生啰嗦、重复之感。例如,论述“勤奋”这个话题,有的学生文章主体部分分三段,分别以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为例证明勤奋对于一个人成功的意义,三个人物都是外国科学家,无论如何写不出有层次感的结构,这样的列举是学生思路狭窄的体现。为了使论证更有说服力,选取什么样的素材很重要,力求材料之间既有联系,又不雷同,应该从物质到精神、从国家到民族、从他人到自我、从国内到国际多角度选取素材,体现出学生视野之开阔,所探讨问题之普遍存在和所得结论的广泛适用性。这样的选材习惯,可以避免材料单一、单调,也可以使全文思路自然纵深下去,并且对于审题时拓展思路也有很大帮助。

写好议论文,思考一定要深入。结构全局训练从段落中思维训练开始,从有层次、有梯度的小结构过渡到层层深入的全篇结构。挖掘材料的意义是写作议论文的难点,例如写“面对狂风”这样一个话题,有的学生摆出的分论点是“面对狂风要有坚强不屈的意志”,但这种意志具体指什么,有什么价值,就挖掘得不深入。以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为例,大多数学生把他的“坚强不屈的意志”仅仅理解为忍耐力,其价值就是体现了爱国精神,但这种精神在抗日时期和当下和平年代有什么更深刻的意义,却无从分析,文章显得肤浅空泛。这里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是缺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分析问题的能力,仍以朱自清为例,他的行为在当时起到抗议美国扶植日本政府,鼓舞广大民众反对侵略势力的作用。和平时代,这是民族气节的体现,是贫贱不能移的传统精神的体现,在大力弘扬民族传统的今天,朱自清是民族精神的永恒典范,他的激励作用是永不磨灭的。

对同一则材料的分析如果能够做到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由表象到本质,那么针对多则材料架构全篇也就不难了,各则材料之间的合理顺序也就是全文的结构思路,即各段落之间可以是由个体特殊现象到集体普遍现象,再到国家民族的普遍意义;也可以是从表象到实质,总结普遍规律。

初写议论文时,可以不必要求每次都写出一篇完整文章,而是更多进行片段训练,提出具体的写作要求,如选取素材应注意的问题,在同一段落中叙述和议论的比例,例后议论采用哪些手法,对材料如何深入分析等等。

四、积累素材,为写作提供物质保障

学生在用素材证明观点的时候,总是抓住几个熟悉的人物不放,写来写去无非是面对逆境的海伦·凯勒、坚持真理的布鲁诺、潜心钻研的居里夫人,无论话题怎样变化,都可以在这些人物身上找到联系,致使文章缺少新意,令人乏味。

其实,素材的积累是无处不在的,素材积累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1.课堂是素材积累的主战场

可以以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作家为原点延伸出去。例如,高一课文中有苏轼的《赤壁赋》,讲课文之前,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曾学过背过的苏轼诗句,根据所学新知重新理解旧有诗句,了解他不同时期的生活和心情,体会他的精神实质。同时向学生推荐评价苏轼的文章,例如林语堂、余秋雨。还可以和其他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如庄子、欧阳修等,扩大学生视野,课后引导学生进行摘抄,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也可以根据课本的单元内容确定素材主题,如贬谪文化、唐诗宋词中的意境、鲁迅笔下的人物、台湾散文家的美文、五四精神等等。

2.用作文话题拉动素材积累,用多种方式督促素材积累

定期布置一些话题让学生思考,带着问题搜集资料,可以避免盲目搜集,也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材料的理解。所指定的话题要能够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例如爱情、偶像、规则、爱好、城市文化等,探讨社会热点,例如奥运精神、感动中国人物、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等等,回避学生写滥了的爱国、刻苦、奉献等话题。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展开讨论,也可以指定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这样,素材积累的目的就不仅仅是为写作文了,它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甚至提高学生的情商。

摘抄本每周必检查,督促养成习惯。内容上有限定部分,有自由选择部分,形式上有手抄数量的限制,也有粘贴的比例,文后点评即是小练笔,必不可少。为了增加摘抄乐趣,每周在上交老师之前,要求学生互相交流、互相点评。既可以互通有无,又可以增进感情,更能促使学生认真完成摘抄作业。

高一阶段,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是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的阶段,在议论文写作上,没必要要求写出多么成熟、完整的文章,只要学会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掌握了分析材料的思路,随着生活感悟能力的逐步提高,阅读面的逐步扩大,学生会发现,架构一篇结构严谨、论述有力的议论文竟然是那么容易。

(李鸿 深圳市深圳实验学校518000)

猜你喜欢

议论文文体结构
议论文阅读专练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论《日出》的结构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
文体家阿来